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2006-12-29韦有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3期
纵观全国各地对受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许多地区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个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甚少,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这就造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关于培训内容、模式、方法以及效果的研究就更加重要。
一、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一)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实践,建立在学科教学法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2.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般操作与使用,具有使用教学软件的能力。
3.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能编排教案、试卷、论文等。
4.了解因特网的信息服务,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信息,能将因特网的各类信息服务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5.掌握文稿演示软件的使用,能编排和演示教学内容。
6.能够应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教学信息的综合处理,如统计、筛选、排序等。
(二)学科整合,课件开发
1.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能利用远距离教学体系进行教学。
2.掌握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的编辑与制作的基本方法,能简单制作教学素材与教学软件,具有教学素材与教学软件二次开发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及相应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融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中去。因此,基本技能培训就成为进行课堂整台培训的基础。我们把培训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界定为两种模式:
(一)基本技术培训(集中式+操作技能)
根据教师不同年龄划分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确定不同培训内容。(见下表)
本阶段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采用集中“通识”培训的方式,通过集中讲授学习的教学方法,定时、定点、定人、定任务,在较短时间内以强化操作的手段完成阶段培训目标。

我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先由信息中心写出培训计划,确定主讲教师及辅导教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根据计划安排培训时间。培训过程中山一名校级干部参与对参训教师的出勤考评,从制度上确保培训的质量。培训结束,要求每位教师依托“校园网”平台进行无纸化办公,对教学管理、班级管理等事务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整合案例培训(案例+自主训练)
我们确定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模式及手段的选用等方面人手展开培训。培训中结合案例展开教学,通过集体研讨、自主训练、公开实验等途径,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目的。
我们把全校教师分成四组——语文、数学、英语及艺体,聘请在学科整合教学方面成果突出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通过具体的学科整合课例进行剖析讲解,让教师利用培训提供的教学资源库素材进行自主开发训练,开发出的课例经过专家组的指导修改后进行公开教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应用水平。具体过程如下:
观摩学习。培训之前,组织四位教师进行公开教学,全体教师参加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结束后分组对教学活动进行评课交流。先由授课教师进行说课,再组织教师交流质疑。
范例教学。本环节对受训教师进行分组培训。学科主讲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讲解,受训教师在学科主讲教师及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范例提供的教学资源,模仿范例进行教学设计,初步要求受训教师能够完成范例作品的制作。
自主训练。本环节主要通过网上自主练习完成。受训教师围绕培训任务,自选教学内容,通过登录学校教学资源网及上网查找,自行开发等途径查找相关教学资源,自主进行教学案例设计。通过校园网平台中的培训专区及BBS进行培训互动,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训小组定期对设计案例进行指导。
公开教学。受训教师利用自主制作的教学案例,在学校进行公开教学,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公开观摩。教学后通过教学反馈、小组成员的评议以及专家点评等途径,对受训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多元评价,打出综合得分,评出优秀学习选手,进行行政通报表彰,激发其学习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积极性。
这一阶段的培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自主训练”不是放任教师自由随意操作,也不是由主讲教师直接告诉受训教师怎样去解决面临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而是根据受训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期望目标来设计任务,主讲教师根据设计的任务,提供解决任务与问题的有关线索。核心思想是通过受训教师在完成具体学科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掌握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2.案例教学的步骤:任务驱动(结合学员的日常教学任务)、自主训练(示范案例),资源支持(专题培训网站)、网上答疑(网络协作交流)、案例设计及公开教学等。
3.注重资源的使用。在教师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主讲教师还应提供相应的资源包(从网络、多媒体CD—ROM,VCD,书本等媒介中挑选相关的资源及根据受训者的具体需要设计与开发资源),以备教师使用。同时,基于培训的专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网站也必须尽快建立并投入使用,为受训教师与主讲教师搭起一个协作、交流、共享的平台,主讲教师可以即时在网站上更新具体任务、训练内容、支持资源、发布消息;主讲教师可以给受训教师进行个别化的任务设计与辅导;受训教师可以即时将作业放到网站提供主讲教师与伙伴交流评价,从而获得改进的信息,如果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教学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立即向培训教师与伙伴求援开获得解答。逐步完善的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网站可以成为一个培训虚拟学校。
三、信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一)注重“领导效应”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应当注重“领导效应”的使用。在实施培训之前,一定要让领导意识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革新,让他们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去发现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使他们在培训工作开展之前有强烈的信息意识。领导重视厂,领导参与了,培训就能很好地落实、开展。
(二)加强行政量化管理
行政的激励作用,对教师积极性的培植具有巨大的功效。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行政调节功能,加强培训的量化管理工作,抓好考勤与绩效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我校在落实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在基本培训结束后,要求教师完成无纸化办公,否则视为没完成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师学有所用。
(三)加强骨干队伍建设,营造学习氛围
受训教师的年龄层次不同,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也不同,接受培训的绩效也会有差别。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单靠主讲老师几个人,是绝对不能满足教师的辅导需求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把部分信息技术素养较高的青年教师分配到各个培训组,由他们“结对子”进行帮扶互学。这种“骨干辐射,互帮互学”的方式,贯穿于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始终。
(四)以活动为主线,以赛励训
培训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巧妙地整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将信息技术的培训延伸到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检验受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学校每学年通过全校性的课件和整合安例大赛,鼓励教师信息技术与池科教堂整合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创新。
(五)关注教师的亲历体验
受训教师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培训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学习内容如何与自身丁作结合”等内容往往比较感兴趣,对培训内容是否有价值,常常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进行评判,因此培训应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亲历”体验与反思。在信息技术技能及其教学应用的学习过程中,密切结合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际和经验教训,来消化、吸收这些新的技能、技巧与理论方法,形成受训教师本人对这些技能、经验与方法的新的理解与重新建构,并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些技能与方法进行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决策。
(六)注重“任务”的学科实践性
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时,都会结合自身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与任务来学习,因此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期望解决的学科问题与目标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寻求解决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老师本人、培训伙伴与培训指导者组合进行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
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红练方式能大大提高受训老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七)注重信息互动与协作交流
教师在整个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都需要引导与启发,需要交流与协作,需要借鉴与创造。目前的培训大都是培训者单向灌输与传递信息技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过程,由于将大批的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里受训,主讲教师基本上无法满足培训对象的即时问题与个性需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环境,将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联系起来,通过BBS、E—Inail等网上交流丁具,打造个三者之间交流与反馈的平台,加强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提高培训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