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必修模块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06-12-29周玳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3期

  新课标的实施已走过完整的一年。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要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并有效实施新课程,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开发和应用教学资源;二是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三是注重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下面谈谈我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教学实践及思考。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应用
  
  为辅助教学的实施,我与同事们共同开发了由课程网页和学习主价网页两大部分组成的“高一信息技术教学平台”(http://61.141.O.208/jxbk/data/2004gao(1)/index.htm)。其中,课程网页用于开展的每一节课中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流程并提供教学资源。学习评价网页以档案袋形式展示学生一学期来的学习成果及学习评价。
  虽然教材和教参为教学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习资源及一定的学习流程,但仍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学校情况、教学实际及教学对象特点,对包括教材在内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扩充。比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一课,考虑学生对“智能工具”感觉很神秘,在实际教学中,我除了让他们观看视频虚拟女士播“安娜”外,还利用教学下台设计了5个学生熟悉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如“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放了据称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讲话录音。专家在对这盘录音带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十有八九山自萨达姆本人一’。显然,在这个案例中利用了语音识别技术。通过提供这样一些学生曾经接触过或听说过的事例链接,拉近了他们和智能工具的距离。由于条件所限,我们无法为学生提供教材中所要求的“手写板”工具,为让学生体验模式识别的信息智能处理方式,我在平台中提供了类似于手写板的软件下载链接,让学生体验手写的乐趣(如图1)。教学下台的学习资源还包含“中国专家翻译网”的链接,让学生体验“自然语言处理”的信息智能处理方式。正因利用了教学平台,我能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学习资源。
  
  
  二、教材的使用及教学的组织
  如果教学平台的使用就是将教材内容搬到平台中去或将课堂变成教材的复版,那我们的教学必定没有生命力。实际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意义的重构,并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只有源于教材而又不依赖教材,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是“活”的,才有可能为学生创造巫广阔的发展空间。
  
  1.源于教材、回归生活
  在进行每一节课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因此,备课组在备课之前,先读透教材、教参,依此设计教学内容及流程,并在实际教学中突出重点并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另外,义不应过分依赖教材,而是向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回归,使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能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进入社会生活。如教材对“认识信息资源管理”一节的教学目标描述为“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合理性”。经过对教学目标的仔细分析,我们形成这样的共识——重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分析并获得认识。因此,我将具设计为一节活动课,并参照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布选择地安排了4个活动(如图2)。
  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参与的活动项目,并针对不同活动设计了不同的过程记录卡,要求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及答案记录下来。教材中提供了一张“信息资源管理调查记录表”,我将其稍作修改(增加了一个实例的分析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小组交流并把训论结果登记其中,活动结束时请每个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参与活动的方法、特点和问题。最后,要求他们将其与教材卜的“常见信息资源管理分析表”作比较并重新形成认识。此外,由于这是一堂活动课,我力图让学生的活动走进生活,如引入时我提问“超市中如果商品杂乱无章,能方便地寻找自己所需的商品吗?”呈现一张“沃尔玛”超市的物品分布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认炉、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由于上课的地点就在图书馆楼上,我在“活动一”中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图书馆,让他们带着我事先在小纸条上列出的书目去图书馆查找,并要求他们把找到图书的方法登记在过程记录卡中,还让他们向图书管理员了解图书如何分类上架,并把这种手工管理力法记录在卡片中。我校配备一套“图书管理系统”,我就在“活动三”中让学生使用这套系统联机查询,扦要求他们思考用条码读码器完成图书借出与还人的原理及其比手工管理的优势。带着对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参与课堂,他们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2.适当选择主题活动,确保内容体系的完整
  南京师大的李艺教授曾指出,“当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化严重,存在追求形式,少实在份量,主题活动过多的现象。”应该说主题活动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有时也会使学牛多厂对生活的体验却弱化了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以至于破坏了课程内容体系本身的完整性。因此,我适当选择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活动,并确保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
  如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练习中的两个活动“以某品牌学生饮用奶销售人的身份,荻取相关信息并向人们推荐这个品牌”、“了解番茄无土栽培,并拟一份调查报告”中的一个主题。在第二章第一节中,我要求他们就各自所选主题分析,了解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先拟信息需求清单;一起分析信息来源,了解有哪些信息采集的工具;利用课后时间采集与他们所选主题相关的信息,并登记在教材的“信息采集卡”中。接着在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中,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网络信息检索方法及搜索引擎使用技巧,并让他们通过网络去搜集与所选主题相关的更多信息,完善之前的“信息采集卡”。在进入第三章第一节的“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在第二章所填写的信息采集卡,把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最后完成电子报刊的制作。因为在任务开展之前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要完成信息的获取并最终形成文档,因此在每个学习环节中学生都特别用心,课后搜集信息的活动有很明确的目的,最后任务的完成也相当不错。这样,通过一个主题,把对信息的获取(包括网络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各个知识内容相互连结起来,知识内容体系也显得更有完整性。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不以教材为主宰,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教材。因为教材以新课标为基本依据,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我发现学生上课时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上课不带课本,以为教学平台就是完整的教学资源。这学期我尽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中所介绍的信息技术知识及思想方法,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通常会把教学平台中的某些学习资源指向教材,指导学生去阅读,像第六章“信息安全”,我在课程网页中提出“阅读课本128~135页,了解在我们所生活的信息社会中,除了享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外,还存在哪些信息安全问题”,安排了10分钟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的问题。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山教师来讲学生也许会觉得很枯燥,有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如对于“信息智能处理的方式、原理及应用价值”部分内容,我以测试的形式设计了一些关于信息智能处理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答案。
  
  三、学习评价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师应逐步树立“教学-学习-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因此我在对教学进行设计的同时。也融合了对评价的设计和规划。在教学下台中有一个使用“档案袋”评价方式的“学习评价”模块,利用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构建与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严台,可以使评价更好地与教学相结合,同时也便于教师的实施控制及学生的土动参与(如图3)。
  
  “档案袋”中收集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或某个学习任务中形成的学习成果,有单元学习总结,活动课小结、课堂体验、主题辩论会以及期末的纸笔考试。高一第二学期的学习内容以使用、体验、认识、分析为主,所以没有像电子报刊、演示文稿这样的显性作品,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自己的表现或形成的学习成果。我就让他们把这些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储下来。评价的形式以书面点评和等级评价为主,既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也有对小组的评价。最终将它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确定学生是否具备了获得两个必修学分的资格。学生可通过点击相应文件链接查看自己在某个学习阶段或学习任务中的成果,通过教师所设计的“点评要点”及“等级评定”,了解在这个阶段或任务中需要达到的不同层次的口标及条件。最后通过教师给予的“点评”和“等级”了解自己达到了哪个层次的学习目标或存在什么问题。如在“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课中,我在“点评要点”中列出了对本节课任务完成的不同层次的要求,相应地产生不同的级别,由于这是一节分组活动课,所以对于组长,我又有另外的奖惩要求(见下表)。
  
  以在实施评价时有一个依据,既让评价更为公正,又减少了为每位学生书写文字点讦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点评要点”更好地关注学习中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另外,通过对组长进行独立的评价,也使得组长能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组织组员更好地开展合作活动。通过这样评价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而评价电真正发挥了除诊断外的激励作用。
  
  四、在实践新课标中的一些思考
  
  1.应建立更大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
  上学期我市教研组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这学期又举行了一些课例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些交流和共享的机会。如果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能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开发的教学资源、形成的教研成果以各种形式保留并共享出来,那必将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直接、更实质的帮助,也布利于教师更积极地去开发和共亨资源,从而少走一些弯路。
  
  2、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学与评价的设计中来
  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学与评价的设计中来,比如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关注哪些他们更关心的问题,让他们尝试制定评价的标准从而帮助他们把标准内化为鞭策学习的动力等等。在第六章中,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我设计了一场以“信息安全”为主题的辩论会,由教师给出辩题和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而对于辩论会如何开展,评价如何实施,则完全交由学生设计。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讨论、协商,拟出开展工作的方案(包括制定辩论会流程、辩论规则及评定标准等),从而确保辩论会的顺利进。这种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反映“很喜欢这的学习方式,生动、开放、自主性强”。
  我们仍走在探索、学习新课标的路上,只有不断以实践检验教学,以教学成果改进实践。我们才能找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 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