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优质”还有多远?
2006-12-29钟红霞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3期
“安徽省第一届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于2005年11月举行。三天完成了高中组l8位教师的说课、18 位教师的讲课。分别有美化文本框、新建演示文稿、设置幻灯片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自选图形、插入文本和艺术字等课题。作为高中组信息技术教师,我观摩了整个高中组的上课和说课过程。
36位教师都是由各市选拔上来的,都具备很高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水平。在很短的备课时间里,多数教师用Flash、AuLhorware、Drealnweaver等做出了漂亮实用的课件,且采用了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等教学方法完成了指定内容的教授。但听课结束后,一位以严格著称的资深评委说:没有看到或听到一堂非常满意的课。为什么没有一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课?我们离“优质”还有多远?
一、对课程与教材的思考
1.信息素养的培养是课程的目标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交流合作、拓展视野和勇于创新,并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这是高中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但在作为省级优质课的评比活动中,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教学却依然停留在“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这一层面上,很少有课堂能达到对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培养的要求。难道在一节课内无法实施课程的三维目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是否说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对教材的把握上有所偏差,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深认识?
2.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并培养学生自学
信息技术课具体该教些什么?有教师抱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计算机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上,学生问存在极大差异。同一本教材,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学生对教材内容及实际操作已很熟悉,但还有学生甚至连开机、天机都不会。如果照顾多数学生,教师只能教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只能从基本的开机、关机学起,在高一阶段落实教学目标将有很大难度。“零起点”问题的确困扰了不少教师,用不用现有教材,教师们感觉进退两难。其实,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要结合网上、杂志上优秀的案例资源驾驭教材,同时要善于运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如果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让学生互相帮助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不仅能让自己解放出来,还会培养学生使用教材的习惯和能力。
二、对任务驱动与分组教学的思考
1.任务驱动不能少了学生的主动规划
18位教师中,部分教师先讲解一小节知识点,后布置—个综合任务;部分教师几个任务逐步布置,让学生亦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自学知识点,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或提示共性问题。从整体来看,虽然多数教师实施了任务驱动教学,但教学的本质没有改变,学生的上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因而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开不理想,此外,缺少让学十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规划,他们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进行学习,操作不熟练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任务都要考虑不同层次学十的需求精心设计,且要按照任务提出一任务分析,任务规划一任务操作,结果评价→任务完成等步骤有序地执行任务。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布置任务的口的是什么,分析并提示怎么来操作或用几种方法来操作,操作过程中山现问题应如何处理等。此外,任务数量的设计也要合理,一般分为基本任务和综合任务。要确保所有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教师需要进行检查);综合任务范围不要太广和太复杂,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综合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作品从技术和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检查、展示和点评,而不能单纯用技能进行评价。
2、分组不能少了交流与合作
某些教师为能在优质课评比上胜出,在教学实施中为分组而分组,只在形式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甚至把很多时间浪费在协调分组,却忽视了分组后的学习。在我们所观摩的分组课堂上,小组学生之间真正进行相互协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最多只是组长检查一下各自小组任务完成的情况。这种“分组”甚至还不如不分组的教学效果好。其实,学生问即使不分小组,也可以让他们自由地交流。我们不能为了套用某种教学模式,而不顾学情和实际情况。
三、对教师个人素质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很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专业知萨、过硬,还要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行为规范。
1.加强教学基本功
在观摩教师授课时,我发现不少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缺乏新意,甚至个别教师引入不当;有的教师上课缺少激情和感染力, 以至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积极反应;有的教师不注意规范自己的L吾言,如把移动鼠标指针到某处,说成把鼠标移到某处,甚至产生科学性错误,如快捷菜单说成下拉菜单,子菜单和命令不分等。要让学生爱下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讲究一定的上课艺术或策略、尽量让语言简练.清晰、规范、有亲和力,不能过于随意。
2.熟练运用多媒体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各种教学媒体应用的先行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应有理由恰当地借助媒体辅助教学。如果说授课教师在用各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方面尚且可以鼓励的话,在其他方面的意识就有些差强人意了。不只在听课中,在实际授课中我也发现,有些教师声音很小,难以控制课堂,却不知运用话筒;有些教师在补充讲解或布置任务时,没有用电子教室控制学生机,以至于教师讲自己的,学生玩自己的。
3.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通过评课,我发现教师讲授的时间太多,甚至有教师抓住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嘴罩讲个不停。以我的观察来看,学生能够认真听进去的并不多。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的问题、思想、发现只能在操作中产生,教师要多留时间让学生操作,确保让他们有70%的上机操作时间,简单的知识点(小学或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重点强调和点拨就可以了。
4.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
我还发现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或操作行为,如在给文件或文竹夹取名时随便输入几个没有实质意义的字母;在新建的文档里操作完毕。点击“退出”时,Word提示要不要保存,教师点击“否”,甚至随便保存,造成文档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得杂乱无章。这些做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缺少整理信息的意识。教师应以身作则,下课时提示学生正确退出操作系统,摆放好键盘,鼠标、椅子等。虽是小事,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四、对评价的思考
18位上课教师主要通过演示作品来进行对学生任务完成后的评价。有教师只对大任务进行演示,而对小任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只通过巡视时进行纠正,不面向全体评价;有教师在演示学生作品时,对好的进行表扬,而对那些做得不好的,或有共性的问题反而一带而过。其实,学生作品中普遍存在文字大小不协调、颜色(如浅青绿色)太刺眼、背景或图片喧宾夺主等方面的设置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即使是全省的公开课,也不要为了掩饰学生的问题而忽略过去,此时更要强调知识点,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1.引导正确的评价取向
在任务完成后的评价上,很少有教师对学生提出批评性意见,而是笼统地以“非常漂亮”、“非常好”之类的赞扬结束评价。这是不可取的。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师的评价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评价首先应该看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即有没有理解或掌握这个任务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看它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所体现的价值观、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具体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何处及如何改进等。
2.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在计算机中要完成同一个任务可以有很多方法,但许多教师为了按照教案上既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方法没有适时表扬和采州,这正失去了一次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探索和运用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应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佳方法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