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失实报道 引发衡阳城商行“挤提”风波
2006-12-29贺广华曹昌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24期
“取多少?”
“全部取完。”
“存折还要吗?”
“不要。”
6月13日至6月15日上午,这段银行营业员与储户之间的对话,频繁出现在湖南省衡阳市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衡阳城商行”)的各网点中。两天半的时间里,衡阳城商行被支取现金1亿多元。
后经调查证实,这是一起媒体报道失实,加上个别另有所图的人散布虚假信息并以讹传讹,导致少数不明真相的储户提前支取存款的风波。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衡阳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及时消除了负面影响,维护了市场金融秩序的稳定。
以讹传讹引发“蝴蝶效应”
“蝴蝶轻轻地舞动一下翅膀,可能导致系统最终发生极大的变化。”湖南省银监局的相关负责人用“蝴蝶效应”来解释此次风波。
事件源于媒体的一篇失实报道。6月6日,《上海证券报》刊发“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家城商行受警告”一文,其中提到,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日前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上,点名批评了被划分到第六类行的衡阳城商行等三家银行,指出这三家银行不良资产率尚在50%以上,“对于风险状况不断恶化,地方政府无力或无意救助的银行,要研究其市场退出问题。”
事实上,衡阳城商行并没有被划到第六类行。银监局衡阳监管分局办公室主任贺岚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该报道是根据录音整理后写成,把其他行误听成了衡阳城商行。”
6月8日,湖南当地媒体《三湘都市报》在未进一步核实事实真相情况下,以“衡阳城商行受银监会警告”为题,对上述报道进行了转载。
随后,衡阳某保险公司员工欧阳某某、崔某某、蒋某某等3人在看到相关报道后,又分别通知了自己的客户,称该行市场前景有问题,提醒他们将其在该行的存款“妥善处置”。
“这3名员工在这次风波中起了关键性的误传和传导作用。”湖南省银监局相关负责人称,受此影响,不少储户以讹传讹,并就近赴该行网点提前支取存款,最终导致衡阳城商行一些网点门前人满为患。
迅速反应平息风波
6月15日上午,《中国经济周刊》在衡阳城商行的相关网点注意到,柜台里整齐地码放着数以百捆计的百元大钞,六七张公告张贴在营业大厅里的醒目位置,电视里循环播放着关于“要审慎对待不实报道,不要盲目提前支取存款”的宣传片。
就在发生此次风波b5XBO9Cif1wb9rFDfzoPIg==的6月13日上午,当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立即做出了反应。中国人民银行湖南分行速调巨资进行“救场”,中国人民银行湖南中心支行行长缪曼聪、湖南省银监局局长蒋民生等人赶赴衡阳,研究、协调和维护当地金融稳定问题。“主要抓好两点:一是存、取款自由;二是澄清事实,正面引导和宣传。”湖南省银监局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衡阳市政府、衡阳市公安局、银监会衡阳分局、中国人民银行衡阳支行等单位和部门迅速组织大量人员到现场向储户解释、沟通;相关负责人发表电视讲话进行澄清,同时发布公告称:衡阳城商行是合法的金融机构,其所有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衡阳城商行目前经营正常,中国银监会和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其快速发展;对故意诋毁衡阳城商行的行为,公安部门将严厉打击,追究其刑事责任;广大储户要审慎对待不实报道,避免给自身经济利益造成损失。
6月14日,上述两家媒体也发布更正申明,称涉及衡阳城商行的部分表述有失误之处,“划入第六类行应为第五类行”,并向衡阳城商行致以歉意。
通过各方努力,广大储户逐步辨清了真相。从6月15日中午开始,衡阳城商行各网点趋向稳定,不再有盲目提前支取存款的储户。据衡阳城商行的相关人士透露,在持续两天半的风波中,储户共取走存款1亿多元。
在风波平息之后,6月15日下午,有522万元现金存入衡阳城商行,接下来的几天,日平均存款逐步增长,至6月19日,总流入现金超过了2000万元。
城商行改革将稳妥推进
“对可能涉及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报道须慎之又慎。”湖南银监局官员就此风波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