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2006-12-29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34期
其实,在《中国经济周刊》的随后采访中发现:不管是海外务工的新华侨,还是由留学人员形成的新华侨,在国内大力投资兴业的同时,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资金的问题。
林文镜说,“在开发江阴半岛,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开发需要大量大笔的资金,另一方面新华侨一下又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需要给新华侨建投资平台,江阴集中区或者说福州新港就是一个很好投资平台,江阴的发展就验证了这一点。”
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部长陈桦认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大多遇到的也是资金问题——融资困难。目前国内风险基金尚未健全,留学人员资本短缺,贷款又没有物业抵押,致使一些有专利的项目搁浅。
陈桦说,虽然我们在创业园中设立孵化器,但依然是不能解决资金与项目对接的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中国第二批计划选派出国的留学生,现为广州证券监事会主席、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的郑德珵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留学人员做企业,比如在金融界可能会遇到不公平的待遇。
国侨办经济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留学生归国创业的融资机制仍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创业发展资金也很难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得到满足。
该负责人分析说,主要原因是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缺乏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留学人员本身在国内缺乏必要的房产和其他不动产用于抵押;过去在国内无信用记录;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公司成立时间短、操作经验不够,对资金的投放比较谨慎;国内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非国有单位和个人的贷款也历来十分保守。
广东省侨务办公室主任吕伟雄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广东本地的新华侨华人人数上不如江浙北京上海,但回广东创业人数要比别的地方多。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软硬环境接轨程度都比较好,适合海龟投资创业。”
对此,广东省政府提出以侨引资,以侨引智。吕伟雄进一步分析说,老华侨与新华侨结合(财与智),东南亚老华侨有资金供给给新华侨,“脑袋”与“钱袋”的结合,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此时,林文镜建议指出,成立华侨银行或者新侨银行,吸收新华侨的资金,既可以解决祖国急需的建设资金,又可以使新华侨的余资得到保值增值,还能借助经济这条红线将新华侨的心永远与祖国连在一起,从而迎来新华侨在国内大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