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农垦发生“退场风波”

2006-12-29张梅芳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34期

  一场因历史遗留问题而引发的私抢国有橡胶、私分国有胶园的流血冲突,已经在海南农垦持续半年之久。
  “最初只是某些农场要退场,可原本正常的退场被升级为冲突,再后来更演变为某些人哄抢、甚至私分国有橡胶园,直至最后恶化为流血冲突。”海南农垦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私抢、私割暴力冲突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是职工利益没有得到保护?还是近年来天然橡胶价格上涨的诱惑力太大?
  农垦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这场风波中,垦区共有10多万亩橡胶遭掠夺性抢割,由此造成的各项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
  海南农垦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而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进口国和需求国,对此,专家指出,海南农垦的退场风波能否妥善解决,不仅关系垦区生产经营和社会稳定,也事关中国的橡胶产业安全。
  而对于因为退场而引发的系列冲突,是否可以采取“一退了之”的解决办法?
  
  “橡胶保卫战”
  
  “你看!你看!这些橡胶树到现在还在流胶水,整整有18个小时了,怎么得了呀!不出多久,这些橡胶树将变成不能产胶的死皮树,到那时人们只能‘望树兴叹’了。”8月初,《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发生冲突的海南农垦垦区,望着在最近的冲突中遭受野蛮抢割的橡胶树,垦区西培农场生产技术部部长符睿忧心重重。
  据介绍,这些因被野蛮抢割而遭到破坏甚至面临死亡的橡胶树已达10多万亩。
  海南省垦区公安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自从今年年初垦区所属的国营西培农场因个别职工带头闹退场而引发“2·13”、“4·26”、“4·27”等系列冲突事件。受此影响,连月来,在海南省儋州地区的西庆农场、西华农场、西联农场、八一农场等几个国营农场也遭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抢胶、抢割。
  据介绍,发生抢割胶的几个农场都位于海南西部重镇——儋州,儋州是海南农垦橡胶主产区,年产胶产量占了海南农垦总量的1/4,同时它也是海南垦区落实推进橡胶向中西部转移战略的要地,因此它在垦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海南农垦有关领导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些闹退场者的要求和目的逐渐升级:先是要求退出农场,“还他们的土地”,后又图谋将国有胶园占为己有,最后甚至对矿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提出了权属要求。
  “西培等农场的这次哄抢国有橡胶、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其规模之大、参加人员之多、造成后果之严重,全国少有,历史罕见,严重危害垦区的生产经营和社会稳定。”海南农垦总局有关领导对这次冲突事件如此分析和评价。
  系列冲突事件发生后,各相关部门和领导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海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农业部主要领导也分别对此做出了重要指示,希望积极妥善处理。
  2月份发生暴力冲突后,海南省委省政府于3月18日派出联合工作组进驻西培农场,并明确表态:退场是不可能的、私分国有胶园和殴打保安人员是违法的。
  但是,事态并没有因此解决和缓解,相反呈恶化趋势。海南省农垦工会提供的调查报告认为有多方面原因:对退场风波的苗头掉以轻心,“麻木不仁,认为泥鳅掀不起大浪;简单从事,没有深入细致的工作”;解决并场队实际问题的行动迟缓、作为不大;对退场风波中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不力,致使事态处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对早期出现的违法行为没有坚决打击”、“对退场风波中违法犯罪行为的定性和表态过于迟缓”等等。
  
  系列冲突为何发生:“并场”历史和“退场”要求
  
  据了解,海南农垦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中国政府决定创建海南农垦,海南农垦人经过艰难创业,打破了“北纬18度以北不能植胶”的国际神话,在荒山僻壤中开创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天然橡胶需求量急剧增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进口国和需求国。而海南农垦抓住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的同时,逐渐开始实施其国际化战略,争取国际橡胶市场话语权。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近年来海南农垦不仅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而且利润大幅增长。如从“九五”时期亏损8.81亿元,转为“十五”时期盈利8.64亿元,其中2004年盈利4.7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海南农垦还进行了一些列改革创新,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等。
  但令外界不明白的是,在海南农垦发展如此迅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越来越大影响力的大好形势下,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风波和冲突?
  据海南农垦总局有关人士介绍,引发这场冲突的最直接因素是“并场”和“退场”事件。
  所谓“并场”,是指上世纪的1980年,国务院为解决海南的场乡土地纠纷问题颁发了202号文件,批准将毗邻的811个自然村、14.4万人口就地并入海南农垦所属的38个农场,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并场队和并场农民(以下简称“并民”)。
  垦区某负责人分析说,25年前,广大农民是愿意并场的,因为当时农场比农村富裕,在农场能获得生活保障。所以,此后的20多年间,并场队作为垦区的一份子,与垦区同甘共苦。
  但到了2005年3、4月份,情况出现了变化,并场队中有少数人到场部上访,诉求中蕴含退场的意欲;7、8月份出现了有组织的上访;2005年12月份,西培农场的鸵马队首次公开私分胶园,在56个并场队中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此后,冲突不断升级,并从西培农场扩延到周围多个农场,直至恶化为私抢国有橡胶、私分国有橡胶园等非法行为。
  海南省农垦工会的调查报告认为,如今一些人提出退场,是因为这些人不再感到农场有何优越性,所以产生分离情绪。而在退场风波的背后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
  首先是就业不充分,据发生退场风波的西培、西华、西庆、八一等四个农场统计,并场队的橡胶面积(不含职工自营橡胶)只占橡胶总面积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