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失踪的个体户

2006-12-29王红茹夏一仁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40期

  报道
  
  曾有一位国有企业老板给员工提了一个问题:“蚂蚁可以搬动5倍于它们体重的食物。比较一下,什么样的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一位员工自信地答:“个体户!”
  现实中也确实如此,从1978年我国出现第一个个体户开始,个体户肯吃苦耐劳的品性早已得到了印证。个体户以其成本少、风险低、经营灵活等特点在社会中逐渐增长壮大,并且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它吸纳了大批下岗工人、社会青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个体户”这个曾经响亮的名字,也渐渐湮没在众多的“公司”、“集团”之后,似乎已被人们所忽视。
  而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一组数据,让舆论的焦点重新瞄准了个体户: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5万户。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最新数字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全国个体工商户的总数为2505.7万户。
  也就是说,从1999年到今年6月的7年半时间里,个体户总数少了650多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
  什么原因导致个体户减少?个体户减少意味着什么?
  
  注销“死户”:个体户年减87万的诠释?
  
  “导致缩水的原因很多,主要是2000年工商行政管理换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把那些‘死户’都清除出去了,一下子减少了589多万。其次,一些行业主管部门设置过高的门槛,也是个体户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张久荣处长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个体户全称为“个体工商户”,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即为个体工商户,它的特点在于从业人数少,不超过8人;经营形式可以个人经营,也可以家庭经营。在法律责任上,个人经营的,以个人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家庭经营的,以家庭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据国家工商总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资料,我国个体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86年,个体经济起步阶段。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从1978年的14万户、1979年的31万户,发展到1986年1211万户,从业人员1846万人,注册资本金180亿元。
  第二阶段:从1987年到1999年,个体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发展到3160万户(建国后的最高值),从业人员6241万人,注册资本金3439亿元。
  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个体经济的调整和稳定发展阶段。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为2506万户,从业人员5121万人,注册资本金6108亿元。
  “从1987年到1999年间,个体经济受到重视,地方各级政府积极鼓励支持本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各地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对个体经济发展定指标、下任务,导致在个体工商户的统计数据中只报增加、不减消亡数,出现了登记数量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 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张久荣处长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他解释说,由于个体经济投资少,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因盈亏变化而不断发生开业、歇业的变化情况频繁。而有关个体工商户退出的法律机制还不够健全,开业的进行了登记,而歇业的却没有注销,出现了该注销却没有注销的“死户”。
  2000年,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后,进一步加强了登记、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监督管理上来,并借全国统一换发新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之机,对原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清理。对历史遗留的登记发照数量多、实际经营户少,以“死户”充数的不正常现象,进行了纠正,逐步使登记发照量与实际经营户相吻合,摸清了个体工商户的底数。因此,2000年全国个体工商户数量从1999年登记的3160万降到2571万,有589万户“死户”被清理出来。
  但这,是否就是对个体户数量锐减的全部解释?
  
  创业环境艰难:乱罚款、收费多
  
  “从数字上看,这是近几年个体户缩水的原因之一,但是目前针对个体户的执法大队越来越多,文化执法、饮食执法、城管执法、林业执法、环境执法、土地执法等有20多个执法大队,出现乱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现象,使个体户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个体户也曾显赫一时,成为社会的“宠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个体户的身份越发“没落”,而某些地方现有的创业环境,更是使个体户的创富之路充满坎坷。
  来自湖北潜江的聂先生目前在重庆搞箱包批发,和别的个体户不同的是,他是在自己家里做批发生意。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我是2001年开始到重庆某批发市场做生意的,但是这几年,一些部门的罚款越来越多,我实在没有办法在商场做了。”36岁的聂先生看上去一脸愁容。
  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处于一个进退失据的两难境地,小孩已经上学了,房子也买了,进大商场租金太多;在批发商场又老是要面对各方的“找刺儿”。现在在家里做生意也有风险,“保不准哪天被工商、税务部门查出来”。
  “类似聂先生境况的个体户不在少数。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最弱小者,其中还有许多失地农民和城乡居民中的生活困难户,这些人做的是养家糊口的小本生意。政府应该创造个体户生存的良好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私人产权,让他们公平竞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而且,“目前在地方某些执法部门存在着‘为收费而养人;又为养人而收费’收支两条线的怪圈,不仅造成本部门机构人员的极度膨胀,给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无形中也设置了一些障碍。”河南省漯河市国税局征管科王永朝科长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观点
  
  个体户缩水之辩:是市场经济必然,还是监管过严?
  
  主持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
  嘉宾:
  张久荣
  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处长
  周天勇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导
  王永朝
  河南省漯河市国税局征管科科长
  李义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个体户缩水:
  市场经济必然?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看待个体户减少这种现象?其主因应该是什么?
  张久荣:下降的原因应该属于正常的市场调节。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是个体工商户经过不断的滚动发展和资本积累,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为寻求更大的发展,一些个体工商户转为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形式,谋求更大的发展。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我国的私营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二是随着大中城市社区服务业不断发展完善,便民超市连锁经营迅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个体工商户传统的经营优势丧失。由于经营成本过高、市场占有份额减少、经营利润过低或赔本,不得不办理歇业或注、吊销,退出竞争。
  三是随着一些大中城市旧城改造和修路拆迁,对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等影响城市环境的市场进行整顿、拆迁,使得一些个体工商户因失去经营门面、摊点而歇业或注销。
  四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开展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药品市场、娱乐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并结合年检换照、清查档案,取缔了一批违法经营、前置审批不健全的个体工商户。
  五是为了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还对农村流动商贩和农民在政府指定地点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农民实行了免于工商登记等鼓励措施,一些带有社区服务性质的经营也未纳入工商登记,也使一些从事个体经营的劳动者未被纳入统计数字之中。
  
  周天勇:个体户数字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执法和罚款相结合,执法、罚款太多。执法就是为了罚款,收费、罚款其实是和行政既得利益相结合的,以至于在某些地方出现乱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现象。二、对个体户管理越来越严。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体户是不需要登记的,这种非正规就业一般占到劳动力的1/3或1/4。而在我国,卖个冰棍、擦个皮鞋都得登记,交工商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我们把这种非正规就业也搞成了正规就业。三是融资难。现在个体户、中小企业一般从银行贷不到款,只能是民间借贷。
  李义平:主要原因是优胜劣汰。个体户规模做大了,上升到私营经济的层次了。任何成熟的市场经济都是一个寡头竞争,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很多彩电生产线,到了九十年代及现在,彩电生产线少了,主要是规模、品牌、技术含量在其中起作用,因此数量上不可能那么多了。虽然数量上不会那么多了,但是总体的绝对量是增加的。个体户的数量可能减少了,但是整体经济的规模可能做大了。
  仔细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个体户的数量比较多,也比较粗糙,一、两个人就能干起来了,现在一、两个人再干个体已经很难了。因为八十年代是过剩经济,现在是短缺经济;过剩的经济进入门槛比较低,怎么干都行,现在进入门槛比较高了,你没有足够的资金量、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准,就很进去了。
  二十一世纪,无论是规模、技术含量和人的素质上,对个体户的要求都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高很多,这也是一种趋势。从这个角度说,数量少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个体户们可能规模提升了,可能有品牌了,可能优胜劣汰了。
  王永朝: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反映的是一个总体态势,但并非适合每个地方。别的地方我不了解,但漯河个体户的数量是在增加的。
  户数下降说明个体经济有很多的困难,经营环境在走下坡路,应该说这是个老问题。按国家发展来说,政府搞依法行政,增加经济的活力,只是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而已,并不是说比以前倒退了。
  
  个体户创业环境需政府支持
  
  《中国经济周刊》:在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方面,2005年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4900.5万人,比2004年增加313.4万人;资金总额较2004年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