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亲情滥批评
2006-12-29王秉礼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41期
前不久,清华大学新入学报到,家长们千里迢迢送到学校。因周围宾馆已满,又无力进入城区居住。为此,上百名家长只好睡满大学操场。
这一惹眼的场景,引得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以及某些网友的跟帖。其中批评之声:“溺爱”呀、“培育‘啃老族’呀”、“误国误民”呀,等等,鼓噪而来。
对此,笔者不仅未能苟同,并且颇感此调刺耳,总觉得其真乃“站着说话不腰疼”。
首先,为什么这些家长长途跋涉地要送孩子们到校?
众所周知,“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两大人生幸事!如今,外地学生特别是一些贫寒子弟,能够考进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肯定是全家、全族、全村及至全县、全地区的重大喜讯!再困难也要送孩子这第一次入学报到的举动,正是人们欢欣无比情愫的火热表露!大凡神智健全者,必会心同此情,情同此理,一般人都能理解与认同!对此,究竟有何可指责?这些指手划脚、上纲上线的作派,真可谓“文革”遗风再现。
其次,依照当前我国国策,绝大多数考生皆为独生子女,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大家子、上上下下只有这么一个孩子,谁不稀贵呵护啊!尤其是考上外地学校的孩子,头一次远离家乡,人地两生,“儿行千里母担忧”,自然送孩子到校报到,这难道不是合乎逻辑的举措吗?何错之有!可以说“独生子女”国策的确立,正是今天后一代愈加谨慎珍贵爱护的客观基础。
再者,平时我们常说,办事、思考问题“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那么,当前社情实际如何呢?能让家长们放心吗?无庸讳言,在背井离乡就学读书的大学生们中,被车祸戕贼者,有之;被骗财骗色者,有之;被害伤亡者,有之;甚至有的女研究生被欺贩卖者,亦有之……“只有国泰民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面对严峻的社会治安现实,缺乏安全感的民众,能不护送自家远途入学的独生儿女吗?连古人都晓得:“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若。”难道今天的现代人还不如古人吗?
对此,毛泽东主席曾经尖锐地批评道:“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这是当今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核心,应当是“以民为本”。因为13亿人里绝大多数是黎民百姓(从露宿清华大学操场这些考生家长来看,无疑属于普通百姓),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践行“以人为本”,关键在“关心人,了解人,尊重人”,而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群众观”。
李瑞环同志曾如此解释其“群众观”:“弄清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绪、愿望、要求,是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弄不清群众在想什么,就谈不上根据对象的特点,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兴办群众满意而高兴的实事;就谈不上集中群众的智慧,更好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加切合实际。总之,弄不清群众在想什么,一切将无从谈起。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而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
最近,某中央级媒体的新闻图片报道称:“浙江大学2006级新生报到,虽然日前许多媒体和学校频频呼吁,家长要多给孩子一点儿独立成长的空间,尽量不要陪同入学。可是,今年共5991名本科学生入住紫金港校区时,却有一万名家长陪同前往报到。”
对于新生入学、家长陪同的现象,真的需要换一种角度深思了:为何广大家长不听,“反其道而行之”呢?真是老百姓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