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奥尔夫”
2006-12-29范晓君
人民音乐 2006年9期
“奥尔夫音乐教学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老师与学员共同参与音乐活动。下面请三位同学代表三个组分别说出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词语各一个,作多声部合唱的训练。先按节奏朗读,然后再由同学们给这些词语谱上曲调。”这是李妲娜老师在给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部的学生上“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但已是60多岁的李老师还是热汗涔涔,她在课堂上的那份投入、那份执着,让每一个学生感动。
如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已被众多的音乐教育界的人士所了解,但有多少人知道那些为了在中国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而呕心沥血、付出了多年心血的可敬的人们。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便以犀利的眼光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的音乐教育若要形成自己的体系,借鉴世界上科学的音乐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历史选择了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强烈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音乐教育家们。1980年,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在德国会见了奥尔夫以后,就开始在中国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上海、南京等地开办“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班”。虽然他1994年去了德国,后侨居加拿大,但他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推广中功不可没。如果说,廖乃雄教授是中国大陆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第一人的话,那么,现任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的李妲娜老师便是其后继者,是他们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还不大为人所知的时候,开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艰难的推广工作。廖乃雄教授出国以后,作为后继者的李妲娜老师为此所做的辛勤工作,以及对在中国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所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为她书上一笔。
一、 初衷
李老师出生于音乐之家,已故的父亲李凌是中国音乐界的老领导。李老师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自1978年起一直在中国音协工作,历任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表演艺术委员会执行秘书,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务。最初李老师并未从事音乐教育,但后来有一件事使她感触很深,并将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了她毕生奋斗的事业。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工作的时候,她曾多次为学成回国的年轻人和在国际音乐比赛的获奖者组织音乐会。但当时最让李老师震惊的是听众的音乐素质欠缺。她认为要提高听众的音乐素质应当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所以,当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廖乃雄教授的影响,接触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后,就认为它可以为中国的中小学和学前音乐教育所用。她曾赴德国、奥地利(奥尔夫音乐学院)学习、考察。将其与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后,她认为中国多年没有改变的以唱歌为主要(或全部)内容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免过于单调,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我们最缺乏的是可供借鉴的音乐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因为中国在与世界隔绝了多年以后,音乐教师根本不知道国际上是在怎样进行音乐教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当代音乐教育相对落后、国民的音乐素质相对低下,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但在当代没有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国家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念与中国古老的音乐美学、乐教思想有相通的地方。奥尔夫在他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解释了他的“原本”的含义:“‘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