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的层面看“青歌赛”

2006-12-29毕海燕

人民音乐 2006年9期

  2006年7月31日落下帷幕的第12届青歌赛,其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和众多的新作品,使国内外热爱歌唱的朋友有大饱耳福之感。本届大赛组委会对唱法及综合知识等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引起了音乐爱好者广泛的关注。由于央视所代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以及青歌赛所具有的国家级水平比赛的特殊身份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使它与某些地方台的娱乐节目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改革或尝试的内容,对社会音乐生活和专业音乐教育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青歌赛也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思考。青歌赛包含有文化和技术两个层面。文化层面是特指演唱技术之外的内容;技术层面指演唱技巧(包括气息、吐字、共鸣、和声、音乐表现能力等)、音乐旋律与节奏的听辨和旋律视唱能力等,本文主要关注非技术层面的内容。
  
  一、作品的选择
  
  大赛是中国声乐作品重要的推广平台,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就是通过比赛而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的作品。本届比赛的作品选择,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原生态组和组合组唱法是本届大赛新增加的两个组别,其中原生态组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首先,原生态选手们演唱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歌曲,为沉闷的歌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其次,原生态的文化含义已经超越了技术比赛的本质。参赛作品显现出中国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为各民族进行平等的音乐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并对构建21世纪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者,由作品而引入特有的民族和民间演唱方法和形式,为开展民族唱法的研讨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中国声乐舞台上始终是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占据主导地位,至80年代中期通俗唱法逐渐流行后,才逐渐形成三种唱法并存的局面。本届新加入的原生态唱法在充分展示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参赛选手优秀的和独特演唱方法引起了音乐学术界及观众对于演唱方法的思考。刘秉义说:“我们的民族、美声选手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声乐训练,可是在演唱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气息不稳、底气不足。可是,你看原生态选手,他们唱一个音,在不换气的情况下往往可以拖得很长,而且气息不乱。对于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来说,相当不容易。我们的声乐工作者是不是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呢?究竟他们使用了什么方法才让自己的气息可以保持那么稳?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找到适合民族、美声的练声方法?”有些评委甚至提出了是否可以分为“中国唱法”和“民族唱法”的问题。
  总之,原生态组的设立,成为许多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央视向世人展示的平台。他们为观众展示了许多较为少见的乐器、舞蹈、服饰和纯朴真挚的旋律,并通过选手的演唱,使许多濒危的民族音乐文化由此而得到社会层面广泛的关注;这股清新的乐风或许会给沉闷的现代音乐提供一些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但对于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发现、收集、挖掘、整理、开发、宣传和运用,都不能离开原生态音乐的原产地和原产人,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音乐以及民风民俗民意。一旦原生态走出原产地,在现代商业的包装下或许会失去其纯朴、真挚的音乐文化特点,因此,对原生态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应如何挖掘和传播是音乐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组合”是本届青歌赛的又一亮点,作为通俗演唱中为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它具有和声、演唱技巧、音乐作品、舞台表现与外在形象服饰视觉的完美结合等特征,央视将这种演唱形式列入比赛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从参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分析,本届参赛组合的综合水平与现有的商业组合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无伴奏作品显现出组合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获得金银奖的蝌蚪、太阳部落、香格里拉三个组合的曲目中均有无伴奏作品,其和声、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等都有较好的表现;其次,连续四场的不同比赛曲目,从音准到整体表现考验了组合形式的综合表演水平。在参赛的组合中虽然有一些是为了参赛而进行的临时组合,但通过他们刻苦的练习,许多团队的演唱还是达到了较为默契的水平;再者,虽然组合是一种商业气息浓厚和较为时尚的演唱形式,但许多参赛组合所表演的作品,从具体内容到整体上均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使本届组合演唱形式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点。
  纵观美声唱法参赛选手的演唱曲目,大部分是外国歌剧选曲,它是本届比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届美声组的演唱技术掌握和运用,比往届歌手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从文化层面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不利于新作品的推出。纵观往届的赛事,通过参赛选手的演唱推出了不少优秀的声乐作品,它们丰富了我国声乐演唱及教学的曲目。虽然组委会对于新歌有0.3的加分,但从技术应用及发挥而言,选手演唱外国经典作品还是显得得心应手一些。其次,将会直接影响到央视的收视率。我国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员,在学习艺术的总数中还是少数的,普通观众中懂得欣赏美声唱法的人群又是少数,即使喜欢但懂得外语的又是少数,懂得外语并喜欢歌剧咏叹调的观众又是少数中的少数,因此,在比赛中如果不想办法引起观众的关注,对今后的比赛和央视的收视率都会产生影响。
  笔者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无意诋毁具有艺术生命力的美声唱法以及西洋歌剧的优秀唱段,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优秀文化结合的问题上出发,希望引起传媒及音乐工作者的思考。
  
  二、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测试理论上占总分值的百分之一,但实际上从最低打分线算起约占6.7%。测试内容包括有地理、历史、文学、美术、戏曲、音乐等学科,其中涉及到作家、画家、作曲家、流派、画名、曲名、诗名、乐队等具体内容。综合素质测试和命题对话是本届比赛中褒贬有之的一个环节。在此引起争议的焦点有二,一是天文地理的综合知识对于歌唱艺术有多大的帮助;二是命题对话中的判分标准。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形式,以美声与民族唱法的选手为例,一个声乐演员的成长历程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声音、语言、舞台表演、形体、音乐基础知识等多方面的训练。从学习声乐开始,教师就开始给他们灌输声乐演唱的最基本的要素,要有良好的声音,要控制好歌唱的气息,要通过良好歌唱状态把美好的声音传送给每一位听众。因此,对于声音的控制和运用是两种唱法中最基本的歌唱素质。有了以上的歌唱基本素质,再加上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现场观众情绪的调动、形体表演等能力,才能成为一位具有初步演唱能力的歌手。因此,考察参赛选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对他们的歌唱生涯有多少直接和间接的帮助?或许歌手对于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的掌握是越多越好,但在国家级赛事中加入这方面的内容,是不是有对选手理想化和脱离声乐表演艺术特征的要求?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在社会中都担任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在以自己所长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时候,社会也在对每个人给予回报。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超越现实的理想化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更何况对于我们所有参赛的正在成长阶段的青年歌手?因此本届比赛这种形式的综合素质测试,对于参赛选手而言如同是在撞大运,撞着会答的题是选手的运气,撞着回答不了的是晦气。许多参赛选手因此说道:非常害怕这个环节的内容,回答不上来,会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丢脸。
  许多观众对观看综合素质测试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此有文章这样说道:“综合素质题成了全民性的娱乐,这恐怕是青歌赛中最有趣,最具可看性的环节,歌手在台上出丑是大家都爱看的,……一位湖北的电视观众说,综合素质考试时,他们全家都一起看,大家互相考,儿子考爸爸,爸爸考儿子,姐姐考弟弟,大家其乐融融,青歌赛成了他们全家的快乐。”如果青歌赛中综合素质测试的环节,成为让参赛选手出丑来娱乐观众的噱头,并因此而提高了央视收视率,是应该引起组委会思考的问题,因为青歌赛是国家级别的专业比赛,而不是简单的娱乐节目。许多观众认为,青年歌手首先要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演唱基础知识要有良好的掌握,而且不同的唱法要有所侧重。如对于原生态的选手,就要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多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因此这个环节应该以音乐和声乐演唱的相关知识为测试的内容和范围,从而使青年歌手更专注于音乐本体和音乐文化知识,而不至于把他们引导成了天文地理不通、音乐文化不知的四不像歌手。
  
  命题对话是本届比赛素质考核的新生内容,虽然只占10分中的0.5分,但参加国家级赛事的选手从技术内容的掌握和水平是基本相当的,往往0.01比分就能分出高低名次,从而引起了选手和观众的关注或曰争议。首先,时间比例分配存在可商榷之处。有观众做了大约的统计,时间分配基本是余秋雨60%,选手30%,徐沛东10%,这种时间比例分配是不平等的对话。其次,评分的标准也值得商榷。某个选手的陈述得到了评委赞赏,因此给的是0.5得满分,其具体的理由是:说得很成功,很有感染力,你所说的话的好处第一是真实,谁也不可怀疑,第二,你在这里面表现出一种从事艺术的人的一种单纯的性格。从中可以看出真诚和单纯是选手得分的标准,但试想其他选手就不真实吗?所有在演唱上有成就的艺术家和评委先生难道就单纯吗?虽然这个环节只占0.5分,但对于绝大多数演员来讲要比演唱本身有更多的压力。
  参赛选手可以分为受过和没有受过高等音乐文化教育两大类,前者以美声和民族唱法居多;后者以原生态、组合和通俗歌手为代表。评委借对获民族唱法优秀奖的金婷婷进行点评时,对前者中的绝大多数的选手表示了非常明确的感叹:“我只能说,你们是被宠坏的一代。是太简单的生活导致了精神的平庸吧!我不知道大家肚子里为什么没什么话可讲,你们心中珍贵的东西藏得太少,这些空洞的美丽最终引领你们走向何方呢?”
  我们做了下面的统计,如民族组金奖的刘和刚、银奖的吴娜均是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银奖的陈莉莉和严当当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茸芭莘那毕业于云南省艺术学校。美声组金奖的薛浩垠和银奖的张海庆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张文巍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铜奖的王红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阮余群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钟丽艳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上歌手从业务成长的角度分析,他们均是毕业或就读于我国著名的音乐艺术院校,是现代声乐演唱界有文化和知识的一代,比赛中他们的演唱得到了作曲家、声乐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的认可,因此他们是代表了中国青年歌手最高的演唱水平。但评委在对话的环节中:“你们是被宠坏的一代”“精神的平庸”“你们心中珍贵的东西藏得太少”“空洞的美丽最终引领你们走向何方呢?”评委对声乐教学和音乐教育的坦诚质疑,是值得音乐工作者进行认真的思考,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应该如何改革?
  综合素质测试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听辨和视唱旋律。这个环节是音乐基本素质的测试,对一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选手而言,是不会有障碍的。在保持原有的知识点之外,为新增加的组合唱法加入了双声部视唱内容,为真实地了解组合演唱的合作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听辨和视唱曲目的选择范围上存在商榷之处。一是选择的旋律存在熟悉和陌生的现象。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创作的音乐片断,根据时代的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的不同、演奏乐器的不同、速度的不同等,造成了听辨和视唱中难易程度不同的现象,因而选手存在碰运气的问题,选手抽到熟悉的和较为陌生曲目时会有不同的表现的。例如抽到《白毛女》选曲的选手,只听了一遍就一句不错地完整地唱下来。甚至有选手说:“如果我抽到这条,给我第一句,我就知道后面的旋律。”此外还有一位选手听完旋律后,赵易山说:“是不是在手机铃声里听到过这个旋律?”这种情况的出现从一定角度看是失去了比赛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从现成的音乐作品中去寻找难度相近旋律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是否可以通过创作和录制旋律来解决作品风格、流派、演奏乐器不同和音域超出人声演唱范围等问题。二是在视唱练耳中,分辨两段旋律异同的试题体现不出参赛选手的实际水平。加设的视唱练耳环节是为了测试比赛选手的音乐基础和对音乐旋律、节奏、音高变化的感受能力。但在实际分辨两段旋律的过程中,却显现出判断题的特征,确实有水平的选手可以分辨出异同在旋律中的具体位置。实在分辨不出旋律差异的选手也不要紧,反正不是节奏,就是音高,所以即使选手分辨不出,也可以通过二选一的方式得到百分之五十的分,而对具体的差别,差在哪里?差了多少?却不必做出明确的说明,这样的测试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①从三位综合知识评委的构成中可见一斑。徐沛东,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著名作曲家;余秋雨,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创作有许多文学作品;赵易山,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主任,视唱练耳教师。此外,检审组和评委中许多均来自在中国较有影响的音乐院校,如金铁林、李双江、黎信昌、廖昌永、袁晨野等。
  ②如蒙古族的呼麦就是世界上极少的一种双音唱法。
  ③因为这些选手是评委们最不满意的两个组。
  ④摘自央视http://bbs.cctv.com/book/8447241/1.html
  ⑤摘自央视http://www.cctv.com/qgds/20060730/103115.shtml
  ⑥以上资料来自央视网站。
  
  毕海燕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国华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音乐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