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评

2006-12-29杨霖希

人民音乐 2006年12期

  七月盛夏,我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师生一行八人来到了充满东南亚风情的美丽城市马来西亚,参加由ISM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国际音乐教育协会①举行的“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收获颇丰,感想满腹。
  
  会议概况
  
  这是ISME首次选择东南亚国家,也是继日本和韩国后第三次在亚洲召开。千余各国代表、学者和音乐教育专家从世界各地赶来,讨论有关音乐教育的不同课题。研讨会之前(7月9日-14日)在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香港等七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召开了地区性会议,由国际音乐教育协会所属的委员会和地区成员主办,共分为七个国际小组②,专门搜集、整理不同范畴的专业知识,讨论有关音乐教育的课题。分会完毕,于7月16日在马来西亚召开世界大会。会议共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学术论坛、展览会和音乐会。500多个专家与学者参加了论文宣读(paper)、工作坊(workshop)、专题讨论会(symposia)、课例展示(work session)、海报展示(poster sessions)等项目;另有40个展览单位和54个音乐表演团队。会议为期6天,可谓是一次汇集了全球音乐教育家和表演者的国际盛事。
  
  会议特点和要点
  
  1. 内容包罗万象,学术气氛浓郁
  会议内容涉及:世界各地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政策变革、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教师培养与教学模式探讨、世界四大音乐教育法的内涵及外延、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等多个层面,研究范围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生物学、音乐治疗学等多个领域。
  这是一个没有肤色种族分别,没有等级职称差异的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不论你是一个教授、专家,还是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在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在台下坐着听讲的有可能就是鼎鼎大名的音乐教育家,但是他们依然会认真地听讲,还会多角度地向讲课者提问,有切磋、有探讨、有质疑、有咨询,讲厅里总是洋溢着和谐浓厚的学术氛围,台上台下充满着对音乐教育发展的关注与热爱。
  
  2.专家学者云集,创新火花迸发
  参会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新奇,不是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会议的新鲜,而是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专家们的理念时时给我们启发和灵感,似乎天天都在经历“头脑风暴”。这是在国内的学术会议上未有过的体验。
  各个领域的音乐教育专家展示了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包括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音乐与文化的渗透、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等。来自美国、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专家进行了音乐教学法的课程展示。这些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其音乐教育理念是走在世界前端的。如国际奥尔夫协会的主席Hartman Wolfgang所做的《奥尔夫教学法的过去和未来——一个教学理念对这个变化着的世界作出的回答》、达尔克洛兹教学法专家Karin Gree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