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千百万死难者立碑

2006-12-29毛宇宽

人民音乐 2006年12期

  
  前 言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是本世纪伟大作曲家之一,尤其是一位划时代的交响曲巨擘。在这一乐种日渐式微的世纪,他却在此领域大展宏图,把它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
  肖斯塔科维奇在世时,每年都要纪念他的两个创作成就日:五月十二日——令十九岁的他一举扬名国际舞台的第一交响曲首演的日子;七月二十日——五十六岁的他完成第十三交响曲的日子。由此可见,第十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肖斯塔科维奇有一个习惯,每当他写出一部新作,总要邀请一些圈内朋友到家里来听他表演这部作品。这一次也不例外。第十三是一部管弦、独唱与合唱的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在钢琴上弹奏管弦乐部分,同时自己一个人担当独唱与合唱的角色。他事先向大家表示抱歉:右手因病痛得厉害,医生不准他弹也不准他写,嗓子同样是糟糕得很。但是听完他的表演后,另一位作曲大师阿拉姆·哈恰图良,立即撰文发出了由衷的最高赞赏:“我怎能默不做声,即使只在家庭斗室中的演奏,仍然给我留下空前强烈的印象”,“音乐感人至深,胆识令人震惊”。“毫不夸大地说,这是伟大艺术家的伟大之作。在我们的作曲家中,除了肖斯塔科维奇,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表达了如此尖锐的、我要说是体现观念的时代感情。”这次独特的“音乐会”被作曲家巴斯涅尔偷偷地录了音,虽然录音很不清楚,但总算留下了一个稀世之珍的历史记录,但愿有朝一日我们能够听到这个录音。
  
  一块又一块墓碑
  
  何谓“体现观念的时代感情”?简单说,就是通过音乐作品喊出当代人民的正义呼声,道出作者坚持不渝的思想信念。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对他而言“马勒比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R.施特劳斯、亨德米特更觉亲近,因为他的音乐有着其它几位根本缺乏或相当缺乏的一些重要艺术素质和思想素质,那就是充满哲理的、伦理的激情”。换言之,肖斯塔科维奇倾心于马勒,正是因为马勒和他一样,在其交响曲作品中满腔热忱地表达了自己的哲学信念、道德信念。
  的确,肖斯塔科维奇从来不是一个旁观生活、回避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