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忠诚

2006-12-29段盛斌

人民音乐 2006年12期

  
   傅庚辰,1935年11月14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48年3月参军,1949年9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音乐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正军职少将。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作曲。
  解读傅庚辰已经走过的70载人生之路,我深切地感受到,将军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一生都与“军”字有关。他是人民民主专政坚强柱石里的一块砖,一块在革命熔炉里久经考验、历经煅烧、永不变色的砖。正因如此,将军在革命生涯中,造就了忠实于祖国,忠实于时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正如将军在他出版的歌曲集前言中所言:“诚挚于人生,执著于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忠诚,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些话句句饱含了将军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字字透出作曲家对生活和时代的忠实热情和执著追求。
   1948年,傅庚辰初小读完之后就参加了革命,从此,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傅庚辰当时不满十三岁。他先是到东北音乐工作团任团员(1948年3月),边工作边学习文化课。吹过笛子,学习过小提琴。这期间经历了辽沈战役。沈阳解放后,东北鲁艺文工一团、二团、三团、四团、音乐工作团合并成立“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组织上派他到音乐系第三班学习小提琴和文化课。1950年4月毕业到东北文艺工作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52年10月调到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任乐队演奏员、分队长。1953年3月至8月参加全国第二届第二次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西海地区进行慰问演出,长达半年。每天需要经常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达战地一线进行两三场的演出。当时只有十七岁的他,每天除了完成自己演奏小提琴和吹笛子的演出任务外,还担任了作曲、指挥、青年团工作和全团的生活管理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将军自己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因为这个演出团人不多,大家用的电池、香烟、手电筒、灯泡等都放在一个大箱子里由我保管,不管是爬山过封锁线都由我背着。我还要背着自己的小提琴、笛子,是相当辛苦的。
  但因为工作目标明确,信心十足,所以也干得非常努力,获得了志愿军西海指挥部的荣誉奖状,立了三等功,也获东北文化局给立的三等功。”这短短的几句话,朴实无华,但深深地折射出将军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富于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高贵品质。1953年8月回国后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任作曲。1954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同年创作的歌曲《花林中的少女》获得辽宁省优秀歌曲创作奖。1957年8月又以优异成绩毕业。出版了小提琴独奏《幻想曲》,所创作的毕业作品交响大合唱《和平之夜》在当时就获得了赞誉。毕业后,傅庚辰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任创作员。创作并上演了歌剧《阿妈妮送米》、歌舞剧《志愿军战歌》、舞剧《战地抢收》、歌曲《告别朝鲜》等许多作品,均得到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的好评。1959年3月总政歌舞团改为总政歌舞二团,傅庚辰仍任创作员,创作了舞剧《草原烽火》,小提琴协奏曲《蓝花花》及一些舞蹈音乐和歌曲。由于作曲家刻苦学习和创作积累,1961年4月21日组织上调他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室任作曲,后任音乐组长。一干就是22年,写出了《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它大量作品。因工作需要,1983年3月调任总政歌舞团团长,创作的时间大为减少,按作曲家自己的话来说,他变成了“业余作者”。
  但是仍然笔耕不辍,挤出时间写下了故事片《骆驼草》和《小骑兵历险记》,电视片《破烂王》《战火在云城熄灭》《大森林的回声》等十几部影视音乐和《花纸伞》《战士与梅花》《阵地上的思念》《长相思——忆台湾故旧》《难忘》等三十多首歌曲。1985年8月傅庚辰曾代表中国与亚洲出任索波特第22届世界歌曲节评委。这是我国首次参加此项大型国际比赛活动。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把它看作是促进我国走向世界的平台之一。因此,傅庚辰在认真履行评委职责的同时,仔细研究了我国在世界艺术之林的地位,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向我国政府写了长篇报告,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建议今后我国应派人参加比赛,受到了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央的重视和采纳。1985年8—10月,傅庚辰带领彭丽媛、阎维文等总政歌舞团30人赴云南老山前线进行慰问演出。这在第二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在全国全军还是首次。演出队深入那拉口子、巴里河东山、老山主峰等一线部队,受到了前线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期间,傅庚辰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抓教风、学风、学术;建制度、引人才,提出了“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八字校风。为培养军队文化艺术人才,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之后,他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路线、中央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当好桥梁、搞好服务、团结和谐、开拓前进”的十六字方针,提出了“抓创作、抓建设、抓组织、抓活动、抓教育、抓联络”的“六个抓”工作架构,带领新一届中国音协,为繁荣国家的音乐事业尽职尽责,努力工作。设立并启动了中国音乐界唯一的综合性专家大奖——“金钟奖”,为49位老音乐家授予终身成就奖,为21部交响乐、51首(部)声乐作品、10部钢琴作品、18名歌手和10名钢琴选手、10名优秀音协工作者颁发了奖章、证书、奖金,在全国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树起了一块知名品牌,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尤其是军旅音乐史上众多颇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在已经走过的70年的风雨岁月里,在46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傅庚辰用生命和真情谱写了许许多多业经时代和人民检验并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800多首歌曲、10部管弦乐、5部歌剧歌舞剧、70部影视剧音乐以及许多舞蹈、话剧、广播剧音乐。歌剧《星光啊,星光》(与沪邑合作)、歌曲《请允许》《红星歌》三部作品同时获得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广电部、中国文联、团中央六部委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创作一等奖;故事片《梅花巾》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难忘》获得解放军文艺奖;《阵地上的思念》获“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创作一等奖;大型文献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获“五个一工程奖”;其他一些作品也获得了多种奖项。出版了《傅庚辰歌曲集》《啊,红星!傅庚辰歌曲集》《喜鹊岭茶歌歌曲集》、管弦乐总谱《欢庆舞曲》《傅庚辰交响作品选》《〈创作者的歌〉歌曲集》《难忘的五年》文集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拍摄了多部傅庚辰作品的专题片、专辑节目,举行了“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傅庚辰新作品音乐会”、“傅庚辰诗词作品音乐会”。
  1995年在中国大剧院,由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共同主办了“傅庚辰作品音乐会”,2005年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了“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广州市委、市政府举办了“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包括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傅庚辰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2006年由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交响乐团、总政歌舞团共同主办了“创业者的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等,反响热烈,受到广泛好评。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家喻户晓的故事片。这些已被中宣部列进一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中的影片,曾经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影片中《雷锋,我们的战友》《小松树快长大》《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流传,堪称经典,深得人民喜爱。它们的作者就是傅庚辰。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时代的精品。
  正如傅庚辰自己所说:“一个著作者要想掩饰他对生活、时代、信仰的情感是不可能的。他的作品是好是坏是真是假,对人民有益还是有损都将受到人民和生活的检验。”在傅庚辰的创作理念中,最为有力的支撑便是时代气息和人民情感。
  我想这也可以说就是傅庚辰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处处渗透在他的作品里,而且也时时体现在他作为一个国家音乐事业的带头人的号召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厂矿,无论是重大题材还是平凡小事,只要是能够激起将军心灵深处对时代和人民深切关怀的事,只要是有利于高扬主旋律,鼓励人民奋勇前进的话题,将军都会投入深切的关注。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试飞成功,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有积极深远的历史影响。将军更是备感豪情万丈,欣然提笔写下了大型声乐套曲《航天组曲》(翟泰丰作词),热情讴歌祖国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全国人民纪念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傅庚辰写下了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翟泰丰作词)。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傅庚辰写下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在全国各地的演说中,将军始终不忘对广大音乐工作者这样的叮咛:时代选择作品,作品反映时代;要向民间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感,一名艺术家的责任感,一个普通人的良知。
  将军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作曲家,是人民哺育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历史的选择如大浪淘沙,一切忠实于祖国和人民、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都将被历史忠实地选择!
  
  段盛斌 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200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