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评估的思考与体会
2006-12-27齐治昌
齐治昌
我应邀参加了2003年9月教育部和软件行业协会组织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中期评估和2006年5月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活动。两次活动我去的学校都相同。它们是: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即下文指的六所软件学院)。我目睹和感受了这六所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创业者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培养新型软件人才所取得的成就。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学生工作、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期《计算机教育》杂志集中报道这方面的情况,借此机会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很全面。
一、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今天,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加快软件产业发展,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00]18号文件),要求中国的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2010年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软件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了贯彻落实18号文件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经学校申报和专家评审,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批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尝试。示范性软件学院根据软件产业和市场需求,借鉴国外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制、机制和方法,逐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突出实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和国际化的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软件人才,本文统称新型软件人才。近五年来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已成为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基地,对深化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范性软件学院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事物。教育部六号文件提出,示范性软件学院是学校的二级学院。办学原则是,“运作企业化、办学专业化、后勤社会化”。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创建没有任何包袱和框框。在思想观念、培养目标、体制机制、办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是从新开始。各软件学院积极寻找办学合作伙伴,探索和实践“理事会领导的管理体系”,在财务、人事、办学设施等方面进行独立办学。几年来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根据自身情况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优势,取得了诸多成果与经验。如,“教学、研发、产业三统一”的指导原则,“学校、政府、社会三力合一”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等。
二、软件学院的领导和运行机制
软件学院成立了理事会,十分重视领导班子建设。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些软件学院还建立了教学委员会。我参与评估的六所软件学院中有三所学院聘请两院院士参与软件学院的领导工作,这些院士工作十分投入,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带领软件学院开创了国际化、与企业合作的大好局面,提高了软件学院的地位和声誉。有些学院为了加强与计算机学院的合作,特意安排计算机学院的领导做软件学院的院长。软件学院的领导和专职教师年纪轻、学历高,不仅有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有些还有在国外或外企工作的经验,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很强。软件学院的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三种岗位,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职教师人数少者20余人,多者40余人。各学院有计划地派年轻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课程,然后把这些课程带回国内,各学院还经常派教师参加各大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聘任,有的是国外的知名教授,有的是著名软件企业的专家。按照教学计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企业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到大学任教,在中国软件教育史上是创新,保证了软件学院教学改革和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按需设岗、精干、流动,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三、软件学院的教学改革
各软件学院根据软件产业的需求,在借鉴ACM和 IEEE/CS联合推出的软件工程推荐教程CCSE2005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了教学计划。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编程和系统设计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有的将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微软研究院的课程、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课程系统地、有计划地引进到软件学院。请他们的教授,用他们的教材,中外教师联合授课,不仅使学生受到国际软件工程教育的培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风格,而且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近年来,各出版社纷纷引进大量的国外著名高校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教材,为各高校软件学院的课程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计算机学科的毕业生,“一般性人才需求趋于饱和,有应用领域背景、熟知软件工程规范、软件开发技艺娴熟、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软件学院提出了结合领域设计课程体系、聘请领域专家任教、按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理念。软件工程和领域知识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既满足信息社会对软件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又符合计算教程CCSE2005 的指导思想。软件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专业课是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过程改进、软件项目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各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面向领域的选修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金融信息系统、现代金融业务、电子商务、游戏引擎架构等。五年来,通过自身实践、同行交流、产业界反馈,软件学院的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逐步完善。软件学院开设的若干个有领域背景的专业方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分流和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提供了经验,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六所软件学院都将国际化办学作为建院宗旨,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感受国际著名公司的企业文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尽早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英语教材、双语授课,聘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教授来学院授课,指导学生论文,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研发。邀请中外著名企业的技术精英讲学,与海外名校进行学生交换,在跨国软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等。值得强调的是,与海外名校互换留学生,中国学生和北欧、德国学生在中国大学同班学习软件技术,在一个实验室工作,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中尚属首次。这意味着,软件学院采用英文教材、用英语授课已被中外学生接受。同时,交换到北欧、德国的中国学生也有机会接受国外的软件工程教育,为改善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中,英语交流能力不能适应工作和国际交流需要的状况提供了经验。这是软件学院在办学国际化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软件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室建设、重视创建实践基地,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与研究,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学院的教室、实验室、体育和生活设施等发展很快。六所软件学院教学使用的建筑面积少者4000 多平方米,多者10000多平方米。学院投入大量经费,计算机数量、配置都很好,与校园网连接便捷。软件学院建有高可信软件开发实验室、嵌入式软件系统实验室、网络软件实验室、数字艺术软件实验室、数字医学软件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先进、实验室环境良好,办学条件堪称一流。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加强了实验过程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的软件学院配合工程硕士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认证培训,如OS/4O0、JAVA、Orac1e DBA2等。
各软件学院普遍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依托联合实验室组建软件工程中心、可视数字技术中心、普适计算技术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心、IBM俱乐部、APPLE俱乐部等。请专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应用项目的研发,提出“做别人用的东西”和“在做中学” 的软件工程教育理念。每年举办科技周,将学生的科研成果向社会展示、交流,由业界评选出优秀项目,学院进行奖励。有些学生在全国性的科技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有些学生在联合实验室作出的成绩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应邀在企业科技创新年会上作报告,为企业带来效益。六所软件学院充分利用地域和自身的优势,积极与微软、IBM、Intel、HP、Sun、Oracle、SAP、中信等大型软件企业合作,联合建立软件人才实践基地,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这些公司中进行6个月以上的工程技术实践,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发。接触先进的软件企业文化,学习实用的软件开发技术,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轻了部分学生经济上的压力,实现了“学技术、学管理、学做人”的目标。
四、软件学院的学生工作
六所软件学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招收软件工程方向本科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与计算机学院大体相当,有的还好些。在录取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有2~5年的工作经验,许多人还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项目经理。各软件学院党委一直把学生党建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引导学生党员参加学院的管理和建设,在学习、科研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增长自己的才干。各软件学院普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交流和协调能力,还采取多种途径筹措经费,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奖励和支持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到大型企业实习了解和践行企业文化,在专业学习和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各示范性软件学院注意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和校风,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的提高,有计划地建立起学生人文社区、丰富学习生活,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软件人才。
六所软件学院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授课教师聘任、实践案例、大作业等都十分规范。有的建立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有的建立了网上教学评估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由于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时间长、分布广,组织管理难度很大。软件学院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选派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协调、落实、检查学生、企业、指导教师、课题、毕业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克服很多困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对保证软件学院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2003年6月25日示范性软件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在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毕业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到2005年止,六所软件学院已毕业本科生共1874人,硕士研究生(含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1181人。毕业后,他们有的考取博士研究生,有的到国外学习或工作,绝大多数同学进入或回到IT领域工作,少部分同学自主创业。很多同学在工作中已为企业作出重要贡献,同学们提出:“不仅毕业时受欢迎,而且在工作中出类拔萃;不仅能成为好雇员,而且能发展成为好雇主”。六所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学生满意、学校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目标。
五、思考与建议
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教育部、社会各界和各校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改革、有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很多方面具有示范性。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六所软件学院的条件和环境。各学校内部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大家面临的共同任务是,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提供软件人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在产学研用相结合,与应用领域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培养实用型软件人才;强化英语应用能力,采用优秀国外原版教材、双语教学;重视课程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新型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采用多种途径,筹措经费、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与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教学计划、课程、实验室建设、实习、互派留学生等方面注重与国际接轨;重视学生工作,素质教育与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并贯穿软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些经验和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示范性软件学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培养软件人才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示范性软件学院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要理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加强学科建设。计算机和软件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软件人才培养既不能脱离社会需求,也不能脱离学科建设。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在本科阶段是按一级学科设定的,研究生阶段分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三个二级学科。今天,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内涵和方向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IEEE/CS 和ACM联合发布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用“计算(Computing)”代替“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称谓。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并列为计算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长期的、充分的论证。CC2005 对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对学科建设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培养,包括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我国也科学地拓宽学科内涵、调整学科方向,适时更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目录。为我国软件人才结构调整、软件产业发展、理顺软件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关系和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其次,软件学院财务上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估计在中、西部地区困难更大。大家普遍感到,目前中国软件企业还没有不图短期回报,投巨资支持软件学院建设的实力。因此国家应给予必要的财力投入或低息贷款。
最后,在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的基础上,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继续关注和支持软件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在全国五百多所计算机学院(系),40多万名在校生中,因地制宜地推广这些经验。这是目前深化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