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

2006-12-27温希东乌云高娃

计算机教育 2006年12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C语言实例

温希东 乌云高娃

一、引言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工作是长期的任务,要靠日积月累,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搞“大跃进”,是做不好课程建设工作的。

我校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内部重点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较早,现有国家精品课程9门,其中,本人主持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2004年被评为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我校属于电信学院院级平台课,涉及的教学面比较广,多年来一直属于重点建设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建设依据从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从学生现状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指导性文件建设方面,遵循的原则是不同教师上课应该达到相同的目标,并为此制定明确的教学能力模块,全部统一教学文件。课程教学网站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学生自测试、师生互动、参考文献目录、双语教学资料等均在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常有来自全国各地如宁波、广州、广西、湖南等兄弟院校老师通过电话或到校咨询课程建设情况,课程组主讲教师曾在广东省教育厅主持的专题会议上作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介绍,反响热烈。

课程建设工作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侧重点不同,难点也不一样。研究型大学,更注重学科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等,精品课程示范性、适用性更强,相同类型的学校甚至采用“拿来主义”,完全照搬照用。而高职类学校,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培养的学生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地域性,精品课程虽然具有示范性,但适用性相对较弱,相同类型的学校不能完全“拿来主义”,需要哲学意义上的“扬弃”。下面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谈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二、精品课程建设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成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建设,机制建设等。

1.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且指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主讲教师担任课程建设的负责人,按实际需要情况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辅导教师,对课程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①引进人才时,不能一味追求高职称、高学历,要特别注意引进一些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②高职学校专业教师必须经常下企业实践,感受企业职业氛围、了解市场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与时代同步。

③要重视师资培训。对新入职教师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理念、方法、能力等。对在职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如组织教师听取有关专家的学术报告,参加各类短期专题技术培训班、学术研讨班等。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现代大型跨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做的较好,值得我们高职学校学习和借鉴。

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备条件。使教师熟练掌握电脑,能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

我们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队伍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高工)4名、讲师(工程师)3名、助教2名,均有从事“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学经验并具有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经验,具备双师素质经历,还有长期在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聘实践教师1名。师资团队由主讲教授负责、富有活力、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主讲教师屡获殊荣,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以及省、市优秀教师和学校金牌教师称号。

2.教学内容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首先,要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然后,制订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及创新教育体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特点是“倒推法”,即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出发,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这一点与本科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明确指出培养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并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具体讲哪些内容,哪些粗讲、哪些细讲等。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课要精选学科内核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要进行合理的整合,定量分析尽可能地简化,定性分析要讲清楚,学会工程应用。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追踪新知识、新技术。教材跟不上,可以以讲义形式弥补,要求教师上网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处理。

实践教学可以单列课程,也可以结合理论课程做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例如:我们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就独立开设配套的“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程,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直至第五学期结束,由简入繁,从电子元器件识别、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开始,直至做出综合训练项目小产品,配合理论课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感兴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的。

我们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编程基础准备、实训项目牵引、课程设计三个阶段涵盖了它的主要内容,如程序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有循序渐进的一套实训项目单、教学(学习)能力模块,贯串核心实例,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以项目开发和程序的拓展驱动教学。教学过程中,还加强算法流程设计,注重流程图描述。

3.教材建设

高职教材与普通大学教材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由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决定的。高职教材应该有自己的新思路、新体系,即从问题切入开始,实践应用贯穿过程始终,也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编写高职教材,只有那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职教材。

2004年我们编写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编写教师都从事过多年C语言教学,有丰富的高职教学经验。本教材贴近生产实际,高职特色鲜明,学生反映良好,并具有如下特点:

①在案例选材方面,采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有别于传统教材中大量使用数学方面实例的做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精心进行实践性教学设计,项目拓展教学法贯穿始终,循序渐进、横向拓展、纵向深入。通过进行问题分析、算法描述和程序实现,讲述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与语法,使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实际开发。

②将流程图描述算法贯穿全书,摒弃传统教材中实例分析只给出源程序的做法。这将加强培养学生的编程思路和逻辑思维,便于教师引导教学。因为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

③本书所有程序按照企业规范书写,这在传统教材中基本没有涉及。注重编程规范,使学生熟悉企业编程角色,养成专业、规范的编程习惯。

④在内容选择方面根据技术发展合理进行取舍。根据ANSIC的新规则引入函数原型、void关键字等。关于C语言经典内容,包括程序的三种结构、数组、函数、构造类型数据、指针、文件等均从问题解决中引入,大大降低学习门槛,适合高职教学。

⑤在教材结构方面,深入浅出,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章节之间的实例具有连续性,在实例后提出拓展功能和程序改造设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引导、深化。

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有配套的实训指导书。通过编程基础准备、实训项目牵引、课程设计三个阶段,安排分层次的实训内容。

4.教学方法和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高职学生尤其重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针对自己的学生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项目拓展教学法,也可以称之为核心实例贯串法,并把它物化到教材之中。

对于理论内容不多、以实际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则摒弃以语句或命令等知识性内容组成的“字典式”课程模式,采用以核心实例贯串的课程模式。该模式是把一门课程以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项目为引导,以该项目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学生必须从始至终都积极参与设计制作、调整和改进该项目的操作实践。全课程以核心实例贯串,每次课都从实际问题入手,用实例引入本堂课的内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整门课程还是对每堂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明确、具体。真正实现了学有所用。

所谓“核心实例”是指该实例从小到大、随章节的展开而逐步成长的实例,呈现为逐步进化的多个版本。这里所说的“核心实例”与传统教材中列举的零散实例大不相同。第一,核心实例是贯串全书的,一般实例是说明某个局部知识的;第二,核心实例的功能和结构是随章节的展开而逐步“生长”的,一般实例是零散孤立的;第三,核心实例是实用的,一般实例是原理验证性的。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核心实例可以得到较系统的项目设计制作、调试经验。可以说,核心实例的采用,把一般课程中的“知识、理论”与“实例”的关系作了某种程度的纠正。过去的课程中,实例只是单方面地为知识和理论服务,而在这里,知识和理论是为项目(产品)的设计和调试服务的,是实践目标的工具。这个核心贯串实例选取的好坏很重要。

课程有了核心实例,章节内容的选材就有了依据。对于高职教改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原则:“理论够用为度”,大家时常感到困惑,这个“度”在哪里?核心实例贯串模式给出明确回答:够本章中的核心实例改进设计和调试之用即可。超出该“度”的理论和知识就可以大胆精简。当然,理论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在教学中要注意教育教学规律。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还要全面实现英文化网站,走国际化之路。课程演示课件内容要丰富,生动醒目,作为课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利用网站将课上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开发学生学习自测软件,创建多维学习、教学环境。

5.实验(实训)建设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尤为重要。实验(实训)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应开设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实训项目或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我们正在开发网络型考试系统和筹建实验室,因为C语言的应用在硬件、底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硬件实验室学习C语言将开启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篇章。

6.机制建设

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十分重视课程研究与课程建设工作,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还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从日常的教学管理到教学资料归档、从课程的设置到课程内容的整合、从课程的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等都要在课程负责人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长期的建设积累。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定期进行教学研讨,组织观摩课,教师互相听课,提炼课程核心能力,研究制定、统一教学文件,探索考核方式,研究学生特点,摸索教学方法,吸收学校督导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我校2002年举办了首届课堂教学竞赛活动,2004年开展了首届金牌教师的评选活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一骨干教师被评为6名金牌教师之一。这些活动都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建设工作。

三、申报精品课程的注意事项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专家会议终审、课程公示,最终评选出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评审,专家严格按照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005年度)》对参加评审的课程打分,教育部根据专家打分和课程排名遴选出课程参加专家会议终审。专家打分的唯一依据是申报表和课程网站,所以,对于申报精品课程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填写好申报表和建设好课程网站。

1.填写申报表要清晰,便于专家阅读。最好用宋体五号字,排版整洁、清晰。佐证材料不要出现在申报表中,如校外专家评价意见扫描件等,可以给出阅读路径,放到课程网站中。如果专家阅读费时费力,可能影响打分。

2.填写申报表,信息量要大,尤其是表达成果的结论性语言要写清楚,但要围绕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来写。评审专家主要看申报表,然后再看课程网站的支持程度。

3.申报表中课程描述栏目很重要,评审指标中很多主要观测点都在此处反映出来,最好按照评审指标的评估标准说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填写,因为专家打分是严格按照评估标准来进行,这样使专家一目了然,方便打分。

4.关于课程特色,一定要认真总结提炼,填写好申报表中的自我评价栏目,这部分占24%的权重,相当重要。有些申报课程,胡乱填写,可谓无特色,让专家无法给分。还有政策支持部分占6%的权重,要把学校支持课程建设的政策说清楚。

5.课程网站建设,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让广大师生充分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方便、快捷地寻找到自己所需材料。网站上栏目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资源要丰富,内容要实用。最好有师生互动栏目。有些申报课程网站华而不实,很难找到有用内容。

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须在五年中负责维护和更新课程内容,保持网络畅通,教育部将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是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切实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C语言实例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教学探索
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探究
中职C语言单片机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探讨
计算机原理中C语言的应用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