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恒的纪念》序

2006-12-23赵政民

文史月刊 2006年12期
关键词:侯宝林运城文集

赵政民

姚俊虎的文集就要出版了,他专程到太原邀我作序,我是十分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本该他只要把书稿寄来,附信说明就可以了,因为他是我在运城市由工人转为干部并办成大事的两个朋友之一,他的要求岂有不满足之理?而他却奔波800余华里,风尘仆仆地来了,可见他对自己著作的重视,要求写序言的心情之诚、之急,让我不能不特别地感动。

姚俊虎是山西芮城县风陵渡北节义村人,1966年初中毕业后应招到晋南建筑工程公司安装队当了一名电工,1970年晋南地区分为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于是他到了运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从此开始了新的发展。1980年,他任运城建工影剧院行政科长,1985年任该影剧院经理;1988年任运城地区建筑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经理,1990年任该建筑公司实业公司经理,1992年又回劳动服务公司任经理,2003年还兼任了该公司的党支部书记,2006年担任了宏基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兼书记等。

从上述简历中可以看出,姚俊虎的学历不高,只是1990年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企业管理班学习过一段时间,而他学习特别认真,工作特别刻苦,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给自己创造了一块施展才能的天地,营造了一项为祖国建设献智出力的事业。因为同是芮城县老乡,加上他的为人和名气,我与他接触的机会是比较多的,自己还曾多次到他的单位里走动,听到不少人对他的善良人品、突出才能及所创造经济效益的热情评价,使我感到姚俊虎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人,是一个热心助人、关心公益事业的人,是一个敢改革、善创新、能不断成就事业的人,是从工人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干部。我却一点也没有想到他还是一位作家和文艺方面的活动家,没有想到他同文学艺术界有如此多的联系,有如此多的朋友,更没有想到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如此多的作品,竟能出版一本厚厚的文集《永恒的纪念》!

这部题为《永恒的纪念》文集,记述了姚俊虎同志在几十年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在担任建工影剧院行政科长和经理期间,与著名艺术家们的结识与交往。他虽然居住在远离京城和省城的地级市运城,而相识的艺术界名人却相当的多,如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李林,著名的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王天明、筱爱娜,“文革”结束后涌现出来的国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俊英、景雪变、王艺华、任根心、吉有芳等新一代的名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把自己接触名人的过程和感想等写成文章,发表出来,与读者共享。如我国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1993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之后,姚俊虎强忍悲痛,立即写成一篇《怀念侯宝林先生》的文章,发表在同年2月18日的《运城报》上,具体介绍了他于1986年春天邀请大师来运城演出的经过和其在运城期间的感人故事。文中写道,一次有关方面约侯宝林去运城盐池参观,他不等小车来接,而是和大家一道乘面包车出发。路上与一辆拉石头的拖拉机相遇,先生客气地告诉司机,让拖拉机先走。每次演出,担任“压轴”节目的侯宝林总是排在最后,而他每次都是按时化好妆,在后台静静地等着。他对在后台的演员说:“静中有师,师在专心。观众花钱来看我们,家伙一响,就要忘掉自我,把自己交给观众。”由此可见,侯宝林时时处处都是为观众着想的。

这部题为“纪念”的文集,确实有不少文章是为纪念艺术界的名流而写的,是为纪念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写的。这些文章文笔流畅,感情真挚,倾注了真爱,融入了一个色彩纷呈的情字,因而都有较强的感染力,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如他写自己的父亲,采用大笔勾勒的方式,只用千余字的篇幅就介绍了父亲充满坎坷的一生,写其早年参加革命,写其在公安、供销部门工作,写其蒙受冤假错案回老家的艰难生活,写其平反后的欢乐和离休后回供销社担任门卫工作时的情景。儿子要父亲不再当“看门的老头”,父亲却平静地说:“人都是要退下来的,在单位干什么我心里都痛快。要记住,大江小溪都是水,干部平民都是人。”因文中充溢着浓烈的亲情味,所以让人读起来非常感动。

我在运城还有一位从工人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朋友,名叫赵恩龙。他先在运城地区建筑四公司当木工,任卫生员,作钢筋、水泥、木材三大建筑材料的总管,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毅然辞职下海,办印刷厂,办火锅城,办房地产开发公司,办制药厂和建材厂,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了全地区屈指可数的民营企业家和亿万富翁,并支持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事业,出任《热门人物》杂志副主编。他出奇地勤奋,有胜人一筹的改革魄力,并能机敏地发现和抓住商机,人却特别的忠厚诚实,讲义气,好朋友,肯帮人。因为市场疲软,资金困难,压力加大,他在大批货款未回而债主追债的情况下,于2005年元旦坠楼身亡,给人留下了强烈的震撼、无尽的惋惜和长久的思念。噩耗传来,我惊呆了。在其安葬的前一天,我给其治丧小组发表了这样一封唁电:“获悉赵恩龙同志骤然逝世,甚为震惊!恩龙同志是山西河东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埋头经济建设的实干家,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乐于助人的热心人,朋友遍布全国的当代名人。他的辞世,是其亲朋好友的巨大悲痛,运城乃至山西经济建设的一大损失。对他的远行,我们表示万分悲痛和揪心的悼念,望其家属节哀并保重身体!”真没想到对于我的这位朋友,姚俊虎也与他相熟,并写有专门的纪念文章《悼恩龙同志》。他在文中记述他与赵恩龙的交往、赵恩龙的事迹,对赵恩龙的去世表示了撕肝裂肺的悲痛。他饱蘸泪水和激情写道:“率先下海,恩龙是智者;为人处事,恩龙是仁者;开拓进取,恩龙是强者;面对人生,恩龙是弱者?!”这样的深情,这样的评价,这样的痛惜,真让人过目难忘,长久铭记,对死者充满敬意和思念。

这部文集还收集了作者的不少文艺作品,如小话剧《红线交响曲》,诗歌《赠女儿》,散文《中旺叔赶集》、《老韩和小韩》,杂感《诚信不可失》等。另外还收集的有他在经济建设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建议及工作报告、讲话等。这些作品的加入,就使这部文集成了一部综合性的文集,内容十分丰富的文集,也是资料价值极高的文集,不仅有阅读价值,欣赏价值,参考价值,研究价值,而且有长期保存的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党政部门退下来的同志和企业部门的负责同志,都有出文集、出书画集的愿望,且已似乎形成了一股“出书热”。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赏的,因为这些同志辛辛苦苦为党和人民工作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可供研究借鉴的材料和文章,成了一些部门发展进步的历史记录和证据。由此汇集起来的文集,和我们共和国的元帅、将军及党政领导人的回忆录一样,都是我们国家及其工作部门的历史档案,需要研究和保存的珍贵资料,反映着个人风采的秘密纪事,具有复现历史、印证历史、启迪后人的重要作用。当然,作为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家因管辖的范围有限,所发生的故事不如元帅、将军们所经历的事件那么重大和引人,因而其文集不可能印量太大、不可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正因为如此,印量小花费就小,用较少的费用却印制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文集,给作者所在单位收集、保存资料,将其经验和智慧用于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应该和值得的。因之,对这股“出书热”,即整理、出版历史资料热,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我给即将退休和已经退休的同志之文集写作序言,已不是一篇两篇了。在阅读此类文集时,我感到一些作者的做法是可取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第一,精心编排,决不马虎。由于这类作者不是著作家,一生可能只出版这么一部文集,故都十分重视文稿的选取,文字的加工,书稿的编排,印制的精美。在编排方面,特别重视文章的分类和文章的加工,由于下了较大的功夫,因而文集都各具特色。

第二,注入情感,真实感人。这类作者的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对往事的回忆,自己所走道路的记述,是对领导、长者和亲朋好友的思念,因而成了文集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对于这部分文章,读者的希望是记述具体,情节真实,充满热烈动人的情感,都要求作者抓住一个“真”字和一个“实”字。非常可喜的是,不少老同志的文集都紧紧地抓住了这两点,因而他们的书成了不少读者非常爱读的书。

第三,实录特色,原貌保留。收在老同志文集中的报告、讲话,虽不为一般读者所注意,但对于所在部门、单位来说,却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藏“宝”处,是智力库,是最有用和最有借鉴参考作用的部分。在收录这部文章时,一是要注意选取最有用、最精彩的篇章,二是注意不作大的改动,保持实录特色,原始风貌。唯有这样,才能给单位留下真实可信的资料,才有保存和使用的价值。

一些文集作者注意的上述三点,姚俊虎同志显然都已经做到了,因而我感到他的文集是动人的,有阅读和保存价值的,为此特意向读者推荐。这部文集是不是真如我所说的这样?相信大家读后是会作出正确的评判的。

2006年9月28日于太原

(责编岩春)

猜你喜欢

侯宝林运城文集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侯宝林巧胜华罗庚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山西运城:春来盐湖画意浓
侯宝林 半夜捡破烂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山西省运城市:春来盐湖美不胜收
侯宝林先生打牌
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