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06台北书展看台湾文化出版产业

2006-12-23陈怡颖

出版参考 2006年7期
关键词:书展业者集团化

陈怡颖

今年台北书展以欧洲四国:希腊、波兰、德国、法国为主题馆,以区域文化交流的形式开历届书展之先河。尽管如此,书展还是折射出当前的台湾出版状况。

产业发展状态

集团化已然成形

自从台湾城邦出版集团挟着TOM.COM的雄厚资金,逐步打开市场的知名度后,台湾的文化出版产业近年来确实朝向集团化的道路积极迈进。但是,从各个角度来看,不论是经营管理或是市场开发乃至于选题策划到资金调度,全然没有一个制度化与经济规模的经营方向,因为大家都不会去创造市场需求。

如今,台湾最大的城邦集团号称有50亿元新台币的营业额,依旧只能抱在自己手上玩市场,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大的,只是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而且以一个扁平化的集团经营模式,证明台湾“浅碟文化”的市场经济特质。

这种现象预估在未来仍会持续发展,直到台湾整体出版产业回归基本面,真正整合出一套适合台湾出版产业发展的游戏规则为止。扁平式的集团化,根本无法发挥企业在集团化以后所能够充分运用的资源与整合价值。而如今,集团化形象已经有了更明确的标示,未来如果不能够更深化,或释开心胸与同业、异业间相互结盟、把饼做大,台湾的出版市场势必将要继续萎缩。

传统出版社转型的难度

从传统出版社的角度而言,已经有三四十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如九歌、洪范、允晨等,每年台北书展都还设有展位,但是,除了价格上的折让外,很难看到新的突破,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和出版人面对新的时代潮流挑战与冲击时,极难转换的困境。

文人相轻自古皆然,台湾老一辈的出版人,几乎都是以文人为骨干,他们曾经引领风骚,也曾将传统文化和知识、创作在“戒严”的年代,让出版业走出一片光明的道路。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台湾最为丰富的文化创作资产。但是,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兴起,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出版业者很难将他们掌握的资产再开发、利用,成为适应新时代读者需求的出版品。

传统出版人们至今还无法真正与高科技接轨,创造新的商机,而通路业者的不专业更加速了出版产业环境恶化的程度。而这些环境的扭转与伤害的降低,不是将库存书降价求售就能够弥平的。老牌出版业者现在最积极从事的,则是在过去的黄金岁月,各畅销作家与畅销书合辑的再出版。至于台湾早年创作出版品更进一步的利用,因为前辈出版人对于高科技产业的不熟悉与不信任,自然很难将掌握的文化资产做更进一步地开发与利用。

通路商对出版的积极介入

台湾出版业近年来持续低迷不振,一般而言,通路商(发行业)其实要负相当大的责任。1999年台湾废除《出版法》,换言之,在台湾只要有钱,就能出书,但是能不能卖掉,就只能听天由命。在台湾除了大型的出版社有自己独立的发货通路外,绝大多数的出版业者(包含个人)都要仰赖通路商来进行铺货,而目前每个月近4000种的新书出版量,分散在30余家通路商手上,平均每家通路商单月都有数百种新书要上架销售,根本无法照顾到个别的产品,在整体供过于求的市场情况下,退书率的扶摇直上,也成了极为自然的现象。

而通路商几乎完全一面倒地迫使出版社采取乱枪打鸟、以书养书、赌到一本畅销书就能把输掉的捞回来“赌徒式”的经营策略,导致台湾出版品退书率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20%全面快速攀升至50%,却将责任全部推给阅读人口量降低、台商外移和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但不要忘了,亚洲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地区,出版业近年来也都受网络发展的影响而仍能缓步成长。如今,许多通路商开始涉足出版,在通路本业无法善尽专业经理人职责的情况下,一脚踏人本身客户的同业竞争中。台湾通路商如此这般,出版产业不景气的严冬如何能解?对整体华文出版市场发展与全球化的伤害又是何其之大?

细分市场状况

专业出版的趋势

今年的另一个特色是专业出版社较为突出,其中以饮食为主体的二鱼文化、橘子出版社,以宗教出版为主体的静思文化、道声、佛光等,以美语教学为主体台湾老牌的空中英语、常春藤等,美术类的雄师美术,以文学出版为主体新品牌的印刻。以整体性而言,他们强调出版题材的专业性,将消费群众定位得非常清楚,而且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专业出版社的业绩也经营得相当出色。尽管当前以专业选题为出版题材的出版单位经营稳定,但是以台湾出版业跟风鼎盛的态势,是否能够长此以往地坚持专业而源远流长就看各出版人的信念了。

数字内容漫漫长路

前面提到了台湾传统出版社对于CONTENT资源的无法再开发利用,导致内容资源的大量浪费,尽管本次书展也有数字阅读馆小区域的设立,但是笔者实地走访相关业者以及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单位中发现,实际参与数字内容的工作者,对于台湾出版业者在心态上抵制的强烈性都深为惊讶。

而目前绝大部分出版业者的数字化工作,却是以杂志业者为主,但在杂志数字化过程中,电子杂志的推广,技术上基本不成问题,而是存在许多观念性的问题,其中包含了杂志出版业者本身的经营心态和作者的授权,对于阅听人都产生了接受程度上的障碍。

至于较少被人注意的电子书包(电子阅读器)的发展,截至目前为止,一般人始终无法将其与数字化的观念做更为清楚的界定,而其中的差异性,包含数字出版与POD(随需出版)在发展过程中的几度波折,也是造成台湾较为年轻的出版业者不敢再积极投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漫画商品化的多元发展

相对于文字出版品在感官上的保守作为,漫画出版品的多元化发展就显得积极而多元,台湾漫画早就跳脱了二度空间(平面出版)的窠臼,除了平面出版品的琳琅满目外,他们还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让青少年的创意力与想象力充分发挥,从而创造环境达到商品(包含出版品)高额销售的业绩。

台北书展漫画馆昼夜排队守候进场的读者,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文字出版业者的经营持续低迷不振,并不是因为青少年阅读人口的流失,而是完全无法掌握和创造市场的需求。如果能够将阅读当成一种流行时尚来经营,让营销创意与跨业结盟的理念在实务上充分发挥,可能出版业将是另一个气象。

童书市场的停滞

台湾童书出版市场,与以往比较没有太大的差异。毕竟过去台湾在童书出版领域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令人忧心的则是本土作家创作量的萎缩,使得出版社以购买版权(包含欧、美、韩国及中国大陆)的比例明显偏多,其中装帧、设计则多半沿用国外的作法,充满多变的型态。

另外一个较为值得注意的现象则是:在童书馆中对于儿童智力开发的厂商明显增加,其中包含补习业者、语文业者,也有交互式网络教学软件和网络业者参加。

结语

一年一度的台北书展平心而论,今年较往年确实从整体上有所进步,但是囿于大环境的无法突破,这其中包含整体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出版业者、通路商等各方面积弊已久,很难立即化解的沉疴尚在,也因此断难让台北书展在近一二年内能够立即振聋发聩。台湾出版界清库存、折扣战与大拜拜的书展形式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如何让台北书展能够成为华文世界中重要的文化飨宴与世界出版交流重镇,仍将是未来海峡两岸及全世界华人文化圈所应该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猜你喜欢

书展业者集团化
“空场”书展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哭嫂
美国:加州食品卫生法施行遭批业者称不适用于中餐
彰化-设暗管排毒废水的电镀业者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