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外华文书市”的台前幕后等
2006-12-23林晓芳
林晓芳
2006年3月10日-19日,“首届海外华文书市”将在新加坡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此举立即得到华文业界的响应,仅大陆报名已超过百人。相信,六地书业业者聚集狮城共襄盛举,将推动华文图书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新加坡大众控股集团,是此次书市的发起者、推动者。首届海外华文书市的举办,更是得益于大众集团庞大的网络以及对华文图书市场的透悉。在首届海外华文书市的帷幕即将拉开之际,本刊采访了新加坡大众控股集团的执行董事黄娴女士。
《出版参考》:除了大陆的三大书展之外,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有华文书展,为什么还要举办此届海外华文书市?
黄娴:其实此次书展的构想来自于我和新闻出版总署领导的一次会见,当时总署非常希望大众能够利用自身在海外的渠道和广泛的号召力,为国内的出版界“走出去”做些工作。结合大众的特点,经过认真筹划,我们决定举办这次展会。
目前,中文书籍的主要出版市场在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地区,每年出版量数以万计,而大陆的出版物无论在种类及质量上,均愈见优良卓越,整体中文出版市场上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文日渐普及,并得到民众的积极回应,而两地以其在东南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来自中国的华文书籍通过新加坡销往印尼、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以新马为中心的海外华文市场已经形成,成为世界上第四大中文图书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一直以来,海外华文图书平台依然有限。相对于逐年快速增长的市场来说,是不够的。有感于当地读者对中文出版的强烈需求,大众希望透过建构一个全面而有代表性的中文书籍平台,一方面满足读者;另一方面,为各地的出版精英更好地介绍新马市场。大众控股就是看到这一背景,才开始构划“新加坡海外华文书市”。
这次书展与其他书展不同的是主题鲜明、规模空前,商贸机会多。
《出版参考》:大众控股集团热心地推动华文图书市场,率先提出“新加坡海外华文书市”的构想,并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合作策划组织,这次书市的招商情况怎样?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黄娴:整个展会的筹办过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国家各个相关部门对“走出去”政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及国内出版界对“走出去”的渴望和坚定不移地落实的决心。
展会得到了国内出版界同仁们的积极参与,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等多家出版社届时都将参展或进行考察访问活动,目前国内的展团已经超过了100人。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国内的合作伙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及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因为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市的招展、组团、货物发运及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此次展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出版参考》:通过这次展会,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黄娴:这次展会希望能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将中国优秀文化介绍到新加坡,因为新加坡的华人有200万之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将中华文化展览引入书市,使当地的华人在欣赏精美出版物的同时亦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第二个目的是,通过书展,既可以展示出版同业的形象,更能使他们经过实地考察,了解新加坡对中文图书的需求方向,在以后的选题策划中结合东南亚的市场有针对性出版图书,通过大众的渠道分销到东南亚。第三个目的是增加商务的合作,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此次展会,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出版同业将冠盖云集,建构出一个有效及理想的出版商贸平台,为出版同仁创造会面及洽谈合作的良好机会,为中国大陆版权输出提供巨大商机。
《出版参考》:早闻这次书展很有特色,除了专辟中华文化展馆外,还举办了第一次海外版本大展,请详细介绍一下展馆安排的情况。
黄娴:为了突显“弘扬中华文化精粹,开拓海外图书市场”的宗旨,此次展会除了正常的图书展示外,还特别开辟了中华文化展示区,引入了《锦绣中华》图片展。
另外,为了让新加坡的华人更多地了解国内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与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合作将“中国版本图书馆藏品选展”引入到展会中。展览专家委员会对展品进行了精心细致的选择和编排,把着眼点放在对展品的版本背景和文化地位的注解上,使观众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版本的价值以及版本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书展期间,我们将对《2005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中的图书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无偿提供的一些重点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的图书进行展示,对适合学校或者图书馆使用的图书,我们将向新加坡的学校和图书馆作重点推荐。
《出版参考》:在展会期间,还将安排哪些活动?
黄娴:为了促进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和大众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开拓华文学习全新的窗口与平台”论坛,荣幸邀请到新加坡教育部及贸工部政务部长曾士生先生,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戴小华女士,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辛广伟先生参与其盛。本次展会还将举办主题为《海外华文阅读与华文出版商的机遇》的论坛,邀请了华文出版界7位资深专家作为嘉宾出席并主讲,共同探讨中文出版市场的方向和新的机遇。此外,我们还邀请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著名作家莅临书展,与喜爱他们的当地读者进行现场交流和沟通。
作为本次书展的主办单位,大众集团衷心地希望能和国内出版业界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寻求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机会,为国内出版界走出国门,开拓东南亚市场贡献我们的一份心力。
本次展会上,主办方举办了“开拓华文学习全新的窗口与平台”与“海外华文阅读与华文出版商的机遇”研讨会,现将两次论坛上的演讲人简历刊发如下。
曾士生(新加坡)
新加坡教育部及贸工部政务部长。
戴小华(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第三届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1986年,戴小华以一篇《阿春嫂》荣获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散文奖,从此步人马来西亚文坛。1988年,她以九集电视文学剧本《沙城》一举成名,奠定了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坛的地位。如今,她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而且是当地妇女朋友师法的对象。
辛广伟(中国大陆)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华文出版研究专家,《世界华文出版年
度观察》主编,《中国图书年鉴》执行主编。2005年9月出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此前曾在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司、图书司任处长。辛广伟著有《Publishing inChina》,是全球第一部有关中国出版的英文专著,他的《台湾出版史》是华文出版界目前惟一的台湾出版历史专著。他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为世界各地的华文出版人搭建两个权威资讯平台——领导建设一个“世界华文出版网”,组织编写《世界华文出版年鉴》。
潘国驹(新加坡)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新加坡)主席兼总编辑。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科学系学士,英国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博士。曾在八所欧美大学执教。1999年出版著作《漫谈科学与人生》,并发表超过八十篇学术报告。曾获颁帝国大学新加坡校友会杰出服务奖、新加坡教育部长期服务奖及2003年企业家奖。
何飞鹏(台湾)
台湾城邦出版控股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长。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曾任职于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杂志等媒体,曾担任台湾企业经理人协进会副秘书长,1997年荣获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潘耀明(香港)
《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笔名彦火、艾火等。福建省南安县人。先后任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编辑、香港中华版权代理公司董事经理、南粤出版社总编辑、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
罗正文(马来西亚)
《星洲日报》总主笔。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现任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主笔,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
朱添寿(新加坡)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院长。1973年毕业于纽西兰林肯学院获园艺科学荣誉学位。1980年获新加坡政府保送澳洲国立大学,于翌年获林业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新加坡园林局,卸职时任园林局副局长。1996~2003年出任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理事长。在他的领导下,艺理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李秉萱(新加坡)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文化委员会主任。美国俄克拉荷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商场驰骋达30年;也曾在新、马及中国各地发表多场专题演说。现任美国安索夫(Ansoff)顾问公司总裁圆桌会议指导老师;同时也在多所教育、社团及工商组织任职。
新加坡华文出版业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惟一的以华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在310万总人口中,华人为240余万,华人占总人口的75%以上。但新加坡是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社会,华文教育发展较缓。虽然新加坡政府从1979年就开展了“讲华语运动”,但华文的普及和使用率仍然很低,华文出版无论从品种上还是规模上,都很有限。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纯粹的华校已不复存在。不仅华文中小学校无存,惟一的以华文教育为主的南洋大学也被迫更名易帜。“华人不识华语”的尴尬,是新加坡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这种在当地令人担忧的现象正在发生转变。随着新加坡与中国贸易的发展与两国建交,华文教育得到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鼓励人们使用华语,新加坡政府特别成立了华文课程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并提出在学校实施新的中文创意教学法,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
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带动了文化的重新崛起,对新加坡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新加坡掀起了“华语热”,推动了新加坡华文出版业的发展。
华文教育的发展,给华文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目前,新加坡较主要的华文书业公司有新加坡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华文出版公司、泛太平洋公司、新加坡联邦出版公司、胜利出版社、大众书局、友联书局、新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青年书局、上海书局、远东文化私人有限公司等等。其中前三家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新加坡现在年出版华文图书约100种左右,华文图书销售约在500万~600万美元。新加坡的书店较多,且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带,华文书店约在40家左右。新加坡较著名的图书销售地是20世纪80年代初大众书局建起的百胜楼(书城)。
大陆、台湾、香港版华文图书在新加坡各有优势,台版图书以生活时尚、旅游、食谱著称;大陆版以语文、中医药、儿童书见长。近年来,大陆图书品质有了很大的改进,价钱又相对低廉,很多书均推出繁简两种版本,对台湾、香港图书冲击较大。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新加坡的华文市场有了新变化。2004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开办的两家海外书店,以及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参股,并与之形成业务联盟的新加坡大众集团下辖的数百家直营与加盟连锁书店共同组成,初步实现了北美、亚洲、澳洲的区域性连锁,形成中国最大的图书出口网络,所涉书店统一冠名为“中国现代书店”。
新加坡华文出版协会(Singapore Chinese Publishers Association)于2005年2月2日正式成立,主要由20家本地出版社和书局组成,旨在配合华文教学改革以及进一步推广华文文化教育的发展,合作出版或进口更多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
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
半个世纪前,新加坡有一整套中文教育体系。但后来,新加坡为提高在国际经贸中的竞争力,大力推行英语教育,中文沦为小学和中学的一门单独学科。
1979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发起“讲华语运动”。对新加坡人来说,学习中文,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情结。
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新加坡人学华语就成了很实际的事。李光耀认为,新加坡以往靠的是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日后中国和印度将会是推动新加坡经济的两大发动机,预计来自中国的贸易量会继续增长。中国的崛起将使世界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亚洲,书写华文和讲华语有助于新加坡人在中国争取生意和开拓商机。他还出版了《学语致用:李光耀中文学习心得》,让读者分享他坚持学习的心得与经验。在新加坡的巴士、建筑物,报章、广播、电视上,随处可以看到鼓励人们讲华语的醒目广告。本地歌手和企业总裁也现身作为电视宣传片的主角,告诉人们“能用华语是福气,别失去”,并倡导讲华语其实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为此,一些大学也增设了中文系,设立孔子学院。许多中小学校还与中国中小学结为姐妹学校,交流学习经验。为帮助商业人士学华语,有的学校还为企业提供“上门”华语教学课程。
经过多年努力,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以华语对话,2000年这个比例为58%,2002年增加到64%。目前,大多数新加坡人的中文可以达到日常生活用语的水平,阅读、书写华文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马来西亚华文出版业
马来西亚人口约2300多万,华人600万左右。去除老幼与受英文教育者,华文
识字人口约250万~300万。华人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马西海岸主要城市如吉隆坡(巴生谷)、槟城、新山、马六甲及怡保等。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各个国家中华文教育做得最好的。良好的华文教育基础和相对巨大的受众基数,使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十分活跃、颇具规模。
马来西亚是目前海外出版华文报刊种类最多的国家,达30多种。发行量较大的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光华日报》、《中国报》、《国际时报》、《马来西亚日报》、《亚洲时报》、《亚洲周刊》等。
目前,马来西亚华文图书市场约在1500万-2000万美元。马来西亚华文出版以教学用书为主,非学校用书的出版相对落后。华文书业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马来西亚较著名的华文书业公司包括:大将出版社、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大众书局、学林书局、世界书局、远东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新欣图书公司等等。
大将出版社是马来西亚发展较快的出版社,出书近200种,总印量逾30万册。现任社长傅承得也是华文出版界的知名人物。1997年他与傅兴汉合创大将书行,现任大将出版社社长、城邦(马、新)出版集团执行董事。
马来西亚华文非学校用书的出版相对落后,年度出版量约为100~150种,仅占马来西亚各语文总出版量的15%,总营业收入据估计约1亿元马币(折合人民币2亿元)。其中较为活跃的除了大将出版社,还有彩虹出版社,以学校用书为主要出版品,兼青少儿图书,专攻中小学市场;立腾出版社兼营言情小说。其它小型出版社还包括燧人氏、佳阳及红蜻蜒等。华人社团如华社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也偶尔出书。
目前书店多直接进口大陆、台湾、香港图书,各出版社也直接做发行。此外也有流动书贩,到百货商场或各地办书展,但多卖盗版或廉价书。几家华文报章如《星洲》、《南洋》、《光华日报》、《东方日报》及《国际时报》等,每周皆有一版或半版介绍书籍。《亚洲周刊》每期刊载大众书局畅销书排行榜,饮食类图书常居榜首,轻阅读(如几米)与励志书也很受欢迎。
中国大陆书以文史哲及医药类为主,台版书则以轻松(畅销)及具实用与时效类为主,港版书多通俗读物。大众书局及大将书行以经营台版书为主,商务印书馆兼营大陆、香港图书,上海书局及学林书局则纯为中国书。
历年来马来西亚华文书店的主要经营困境在于买断进口书。1998年台湾城邦出版集团进军马、新图书市场,在吉隆坡设立子公司,主要负责发行,惠及书店,表现不错。2001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入主上海书局,如今仍局限在店面经营与书展活动,不见发行动作。业者希望2004年统一后的“现代书店”有更新的突破与成就。
至于进口“畅销书”,一般销量介于1000~2000册,也限于台、港作家如张曼娟、张小娴、痞子蔡、欧阳林及英美畅销书《哈利·波特》等。这类书盗版甚多,马来西亚华文书商不曾好好经营大陆作家作品,可能与上海、商务及学林传统被动的经营手法有关。
马来西亚华文出版原来相对活络,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书市疲软,书商硬撑,大众、商务及上海等皆破例进入校园办书展。近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关链接:马来西亚的华校
华校由海外华侨华人等筹资创办,华文课程占较大比重,以海外华侨华人子弟为主要教学对象。在海外华文教育中,马来西亚是水平最高的,因为马来西亚的华校最为繁盛。
100多年来,经过在马华裔几代人的努力,建成从小学、中学、大专院校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在这些华校里,毕文为第一语文,图文(马来文)和英文则为第二语文,华文是主要的教学语言。在马来西亚,“华人必须学华文”是多数华人的信念。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和中马经贸一快速发展,马来西亚各族也兴起一股学华语的热潮。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华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华校以华文作为母语进行教学,而且非常独立,使华校相对封闭,与当地社会文化格格不入,也受到当地政府的压制。马政府一直反对华校以华文为母语进行教学,要求以马来文作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2003年,又规定所有华文小学的数理化必须以英语教学。
针对这种危机,也有专家认为,华校应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否则路子会越走越窄。华校的华裔子弟,以后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就必须掌握该国语言,接受该国教育。而且,华校只有提升英文程度,才能更好地掌握最新的高科技,给华校建立巩固的基础和光明的远景。
大众书局:海外华文书业的骄傲
安琪
世界华文出版以往主要集中在两岸四地(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澳门地区),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世界华文出版格局有了巨大调整,新马华文市场开始复兴,成为世界华文市场的第四块版图。这其中开拓最积极、成效最突出的当属新加坡的大众控股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近几年,公司通过并购、策略联盟,积极投资等方式持续不断的进行业务拓展,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从一间小型的华文书局经过80多年的经营成为一个业务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书业集团。
艰苦创业树立品牌
大众集团的前身是正兴公司,它成立于华文书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由周星衢(1905~1 986年)于1924年在新加坡创办。初期主要售卖在上海十分流行的室内装饰品,后来开始经营连环画。20世纪30年代初期,善于把握机遇的周先生开始将上海流行的标点书,引入新加坡,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根基。1934年公司成立了世界书局,将经营重点转移到新文艺刊物和其他在上海热卖的大部头书刊。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新加坡的华文出版进入了冰冻期,对此周先生早有准备,他保留了新加坡世界书局的出版资源,同时在香港成立世界出版社,开始以香港为基地大规模开展杂志、刊物和华文书的出版业务,供应以南洋地区为首的亚洲市场。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世界书局在经营上进行了多层次的调整,其中包括从华文课本供应商转型为教科书出版商和将出版业务南移香港两大重要决策。另外,为了不影响整体出版计划,也为了使世界书局众多的出版物归类更加系统化,周星衢创立了不同类型的出版社,将不同出版物分门别类地归人不同出版社名下,以降低出版业务所带来的风险,保证出版供应。
穷则变,变则通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和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学语言从以华文为第一语言变为了以英文为第一语言,新加坡华文书业面临巨大转折期,传统的华文书店必须寻变生存。面对这个严峻的考验,刚刚接过世界一大众掌舵人重任的周曾锷该怎么办?周曾锷想起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穷则
变,变则通。大环境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尽量调整自己来适应它,然后在适应的过程中通过一点点地积累来改变它。于是,他率先推出了“双语书局”的市场定位,而当时成立不久的大众百胜楼大众书局则成为第一间正式的双语书局,通过同时经营华文和英文书籍来拓展市场空间,为大众的生存带来了契机,成为华文书店成功转型的一个范例。很快,百胜楼大众就发展成为了大众集团的旗舰店。
双语书店的成功,周曾锷真正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境。创新与积极开拓成为他今后发展的主动力。
凭借优势搭建桥梁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明确公司的所有权和关系,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时也为了将集团旗下所有的业务品牌协调,1994年,集团将新加坡世界书局的零售业务并人大众书局,集中发展零售和分销业务,而出版业务则归入教育出版社名下。
经过多年的整合与发展,大众的核心业务除了零售和分销外,还有出版和电子教学。其属下的分公司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未来还将开拓印尼、泰国等市场。新加坡的零售业务已经拓展到了学校书店。大众品牌成了课本、补充练习以及文具的代名词。集团在2004年重新定位成为东亚地区的教育枢纽。
零售和分销业务是大众集团实现成为东南亚教育枢纽的发展基石。大众集团开始积极拓展台湾以及内地的图书市场,通过协助开设英文图书角、策略联盟及并购的形式,不仅为对方开发了新的增值业务,也为大众的拓展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如今,大众书局在新、马及香港地区的发展方向日益明确,形象愈加鲜明。为了弘扬华文文化,显示华人的出版力量,大众集团正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实力,努力将在中国大陆及海外的主要华文市场串连起来。大众集团近来致力于推广五地,即新、马、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同步上市,为读者提供流通的市场,共同面对广大的读者群及整个华文市场。
为此,大众书局积极策划筹备了第一届海外华文书市,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中国图书进军新马市场打造跨地区的通路。
世界主要华文书展
亚洲的书展很多,而以华文读物为主的书展中,除在中国举办的以外,定期举办的还有新加坡世界书展与马来西亚国际华文书展等。此外,还有一些不定期举办的华文书展,如以往的泰国华文书展、菲律宾华文书展等。
新加坡世界书展是由1986年开始的新加坡世界华文书展演变面来的,由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早报》、《联合晚报》)主办。自1996年起,书展大量引进英文图书,遂变成了集华文、英文、电子图书为一体的大型销售型书展,书展的名称也改为世界书展。新加坡书展过去的参展商主要是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与台湾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目前则已扩大到印度、新西兰、德国、英国与美国等国家。目前新加坡世界书展以销售为主,同时也兼顾版权贸易。
除新加坡世界书展外,马亚西亚国际华文书展也是每年举办的华文书展之一。该书展自1994年开始举办,由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主办。参展商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社为主。2006年3月,新加坡大众控股集团以中国推行“走出去”为契机,积极开办海外华文书市。
中国举办的书展中,以北京书展、香港书展与台北书展最具影响力。北京书展的全称是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自1986年9月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2002年起书展改为每年一届,并且从2004年开始,主办单位改为由政府(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暑、科技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承办。北京书展最初主要以图书订货会为主,随着1992年中国加入两个主要国际版权公约,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数量激增,北京书展的版权贸易功能也开始得以提升。
香港书展由过去在香港举办的两个书展——香港国际书展与香港书展合并而来,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每年7月举行。香港书展目前以图书销售为主,版权贸易为辅。销售的图书以华文为主。参展商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出版社为主,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华文出版社,同时也有少量的外国出版社(多是在港的分支机构)。台北书展开始于1987年12月,最初每两年举办一次,从1998年第六届起,改为每年举办一次,时间固定在每年的2月份。
世界主要华文出版组织
华文出版原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掀起了学习华文的热潮,新马两地尤其如此,并由此带动了两地的华文出版,成为华文出版的第四大基地。在华文出版交流中,行业组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中包括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加强两岸交流的华文出版联谊会议、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香港出版总会、香港书刊商会及去年成立的新加坡华文出版协会。
华文出版联谊会议成立于1994年,最初成员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出版业者,每两年在大陆、香港、台湾轮流举办,1995年第一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在香港召开。1997年开始,联谊会议改为每年一次,2003年7月联谊会议也将澳门纳为正式会员,成为了两岸四地华文联谊会议。2004年10月第九届联谊会议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书业作为列席代表参加。
台湾图书出版协会(1973年)的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1987年)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两岸图书及海外华文交流。在香港,香港出版总会(1994年)和香港书刊业商会(1988年)为香港华文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加坡华文出版的复兴也促成了新加坡华文出版协会在2005年2月的成立,它是由20家本地出版社和书局组成的行业组织,旨在配合华文教学改革以及进一步推广华文文化教育的发展。
进入新加坡的国外出版机构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人口中以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居多,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新加坡文化的发展,使新加坡既是华文出版的要地,同时,又因为受到英国、印度、马来、中华文化的影响,是世界大文化的撞击点,因此成为了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国度。于是,欧美各国的国际化大公司纷纷瞄准新加坡,新加坡也因此成为非亚洲出版公司进军亚洲市场的桥头堡。
在这里可以看到诸如汤姆森学习集团(亚洲)(Thomson learning asia)、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亚洲)(Mcgraw-hill education(asia)、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Pearson education asia pte ltd)、约翰·威利父子亚洲股份有限公司(John wiley & sons(asia) pte ltd)、埃尔塞维亚科学处(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Reed elsevier(singapore) pte ltd)、哈考特教育出版公司(亚洲)(Harcourt education)、读者文摘亚洲有限公司(Readers digestasia limited)等将亚洲地区的总部或办事处设在新加坡的国际出版巨头。
以汤姆森学习集团(亚洲)(Thomson learning asia)为例,汤姆森学习集团于1992年在新加坡设立总部,全亚洲,包括北京、台湾、香港、首尔、东京、曼谷、马德里等地区共有12个办事处,现有员工l70人,亚洲地区的业务范围分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和图书馆参考用书三大部分。年出书品种达6500种。
另一家国际出版巨头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也把其教育公司的亚洲总部设在了新加坡,组建了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亚洲)。该公司于1970年4月在新加坡注册登记,现在亚洲的办事处已经成为当地作者发行全球图书的一个重要途径。该亚洲教育公司现有员工73人,年出书品种3000种。
新加坡正在利用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特色,在2I世纪中华文化的“文物发掘时期”保存和创造着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