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网络大事记

2006-12-20石长峰

中关村 2006年12期
关键词:雅阁无极韩寒

石长峰

平静的2006,不平静的网络世界,如果说,网络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06年的这面镜子里,又映照出了些什么呢?

馒头事件

《无极》刚刚公映,便遭“恶搞”。新年刚过,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网络视频短片在网络上迅速火爆,该片以《无极》为蓝本,极尽搞笑之能事,从流传伊始,便受到网友的热捧。但它在取悦网民的同时也激怒了《无极》导演陈凯歌,认为“人不可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的他准备对胡戈提起诉讼。至此,“馒头争夺战”愈演愈烈,“馒头”成为2006年新年伊始的流行语。陈凯歌在这场“口水战”中明显处于劣势,诉讼之说也不了了之,而胡戈却受到了普遍的同情和支持。

馒头事件的后果之一是“恶搞”之风的兴起,一个个恶搞视频和网站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戏仿”艺术的崛起。戏仿是喜剧的一个分支,义为“模仿,使之变得比原来更荒谬。”最早出现于古希腊诗歌,“戏仿”艺术在我国是有着深厚的存在基础的,我国自古以来就缺乏言论自由,而戏仿正是一种可以好话坏说或坏话好说的独特艺术,适于人们变相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馒头事件”也必然引发我们关于娱乐的边界和著作权的捍卫等问题的思考,或许,《馒头》带给大家的快乐比《无极》要多得多。但是,事情的评价不可以简单地用大众的好恶来决定,更需要法律和理性的规范。《无极》是陈凯歌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如果《馒头》涉嫌侵权的话,大众可以因为《馒头》给自己带来快乐而无视法律吗? 当然,此事最后并没有对簿公堂,是否侵权也无定论,但它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虐猫事件

一双青绿色的高跟鞋,残忍地踩在小猫的头上、身上,你看到了一个身穿黑色连衣裙的性感女子冷漠的笑脸……

自从“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虐猫视频截图开始,“虐猫事件”便一发不可收拾,一边是声势浩大的网络缉凶,一边是一轮又一轮的虐待小动物视频和图片的出现,人们似乎在玩一种对抗游戏,最初的善意消失了,不管是虐猫者还是谴责者,暴力的发泄成了这一事件的主题。

人性天生有爱心,这也是虐猫之所以激起如此多网民愤怒的原因,但当人遭受压力时,就会产生虐待心理,要把压力以暴力的形式发泄出来,这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心理问题,而是关乎一个隐秘社会群体的病态心理。据悉,那个虐猫女子是想把虐猫的过程拍成录像,然后放到网站上提高访问量的,或者做成光碟卖出去。可见,“虐猫”是不少人发泄压力的一种方式。

欣赏虐杀动物是一种暴力的、畸形的审美观,而用粗暴的语言去咒骂这种行为和审美观,获得的快感是否同样缘于暴力?新京报记者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从某种程度上说,虐猫者和谴责者是趋同的,都是在发泄现代生活中淤积的压力,只不过一方选择了虐猫,另一方选择了“虐待”虐猫者。因此,寻找一种健康的发泄压力的非暴力途径,是“虐猫”事件给社会的启示。

铜须门

2006年4月13日,一位悲情的丈夫在网上发帖公布了妻子和情人的QQ对话记录,痛斥与妻子有染的“铜须”。随后,众多网民在未经事实验证的情况下,轻易的加入网络攻击战团,展开对“铜须”的围攻,在短短的几天内,神通广大的网民竟然搜查出了“铜须”的真实身份,用各种方式进行骚扰和侮辱,其就读的燕山大学也因此“恶名远扬”。正当此事闹得不可开交之时,事件的始作俑者“锋刀透骨寒”竟突然发帖,声称“游戏已经结束,让生活继续”,一切都是他一人的杜撰,于是轰轰烈烈的“铜须门”便这样滑稽地结束了。

事后,一个新的网络名词正式出现,它就是“网络暴民”。网络是一个“自由世界”,匿名的“马甲”使网民在充分张扬个性的同时,容易超越道德的底线,发泄在现实生活中淤积的怨气和劣性,在这样一个缺乏管制和惩罚的世界里,放纵和信马由缰成为了一件既刺激又安全的事情。

“法不责众”是中国自古以来得到普遍认可的是非观,个人一旦融于集体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安全感,使人们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这种畸形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愚蠢逻辑在网络匿名的情况下表现更甚。另外,中国从来就不缺乏“道德民兵”的传统,只要查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对通奸男女游街示众,甚至动用私刑加以残害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经历了从“五四”以来数十年的思想解放,但大多数中国人的潜意识中还是根植着一种“罪第三者”的观念,“钢须门”只不过是这一观念凭借现代化的网络而进行的一次大爆发而已。

秘书门

EMC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回办公室取东西,发现自己忘记带钥匙,而此时秘书瑞贝卡(英文名)已经下班,自己被锁在了门外,当夜,他给秘书发出谴责信,要求她今后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都要跟服务的每一名经理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秘书的回信语气则相当强硬,她申明了六点意见,大意为:锁门是为了安全;总裁忘带钥匙是自己不对;8小时以外是私人时间,总裁无权干涉;虽是上下级关系,但总裁说话也必须注意语气等,并且把这封信抄送给了该公司中国区的所有员工。

在网络舆论中,陆纯初和瑞贝卡之间到底是不是积怨已久成为人们乐于分析的一个话题。瑞贝卡用中文回复英文邮件的做法被认为“是两种文化的故意对抗”。中国经济的高度开放并不等于思想领域的高度开放,千年农业社会沉淀下来的平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随着贫富差距拉大,人们不满意为了效率而暂时牺牲公平。外企中 “洋老板”的待遇和地位与本土员工之间的天壤之别,让部分人形成了心理失落感,把专业精神和人格尊严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混淆起来,将一些专业性的要求认作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这时候,如果有人出来攻击老板,那一定是解气的。每个人在转发这个邮件的时候,说不定都在幻想着有一天骂自己的老板。

韩白论战

3月,白桦在博客上发表文章《80年后的现状与未来》,里面说,“80年”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说是文学的“票友”写作,“80年后”及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但未进入文坛,等等。这引起了韩寒的不满,他在博客中摘抄了白文中的部分观点进行无情的炮轰,言语粗鲁,白应战,遭到“寒流”(韩寒的粉丝)的猖狂群殴,打白旗关了博客。事情并未因此结束,陆天明、陆川、高晓松、徐静蕾和众多网友纷纷卷入其中,文学之争、口水之战渐渐演变成了一场以网络为依托、纸媒为帮凶的大规模“群殴”。

文人相轻,自古尔然。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更加促进和“创新”了这一文化传统。但白烨与韩寒之争却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市场化写手与体制内作家多年来矛盾的总爆发。

曾几何时,文坛几乎就是闪闪发光的神坛代名词,体制内作家的统帅,把持着象征国家最高文学创作水平的刊物,掌管着通往神圣文坛的门槛。但是到了网络时代,发表文章只是点击鼠标一瞬间的事,在一批市场化出版社和新锐媒体的培养下,年轻的畅销书作家层出不穷。韩寒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出版的书动辄就发行上百万册,预收的版税可以高达200万元。文坛内一直信仰的文学崇高论在新媒体时代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文学的含义不再仅仅是宣扬、教化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消费品。于是便有了文学市场化的争论,有了市场化写手与体制内作家矛盾的淤积。至于到底谁是谁非,很难说清楚,只得“且看后事如何”了

围攻“雅阁女”

一个自称高级白领的“雅阁女”,气焰嚣张地在网络视频中炫耀着自己奢华的生活和爱车本田雅阁,炫耀着自己几千元一件的衣服和拜金的灵魂。她“哈日仇穷”的态度引来了众网友的强烈不满,引发了几乎整个网络对她的“讨伐”。在“青娱乐”网,关于“雅阁女”帖子的点击量超过580万次,成千上万网民发表评论对她展开口诛笔伐,另外还有不少网友同样以视频的方式,对“雅阁女”进行批驳。“雅阁女”赫然成为06年的“网络公敌”。

猜你喜欢

雅阁无极韩寒
售价决定一切 第十一代雅阁e:PHEV
雅阁国内用户交付突破300万辆
无极归一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AcomparativestudyofShakespeare’sTranslationwhenquotedonmedia
The Fall of Han
雅阁车间歇性起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