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皇帝也说“我”

2006-12-06董建中

北京档案 2006年3期
关键词:密云县奏折巡抚

董建中

现在清宫戏大行其道,荧屏上皇帝一口一个“朕”。人们不禁会问,实际生活中,清朝皇帝自称时是否真的说“朕”呢?

翻开清朝的史料,“朕”字的使用俯拾皆是,谕旨、朱批无不如此,就是记载皇帝的说话也用“朕”字。仅举一例,康熙十九年(1680年)闰八月初六日,康熙皇帝与大臣讨论题补官员一事。“上曰:‘常西其人可用,朕已知之。俄色何如?大学士勒德洪奏曰:‘俄色在部办事详明。……上曰:‘堪泰朕知其人。尔等尚有素知之人否?勒德洪、明珠奏曰:‘喇占、阿兰泰人亦堪用。”这段话摘自《康熙起居注》。中国古代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起居注官是君臣对话的目击者,其记载无疑是第一手材料。但这并不能证明现实生活中康熙皇帝说的是“朕”。因为在我国,“文”与“言”很早就已分离,清朝时还是如此,也就是说,人们的说话与书写是两种不同的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你”确实是清朝时的口语,这从大家熟悉的小说如《红梦楼》中可以窥见一二。

我们也可以从丰富的史料中找到康熙皇帝与臣下对话的鲜活记载。姚廷遴《历年记》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有一天游灵岩寺,见到元慕大和尚。“上问曰:‘你在山中曾见龙虎么?和尚答曰:‘虎是时常见的,龙是今日始见。又问和尚:‘你有老婆否?和尚答曰:‘和尚有两个老婆,一个姓汤,一个姓竹。”再比如,宋荦在《迎銮日纪》中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五次南巡,康熙皇帝自浙江回銮,宋荦在吴江三江口跪迎。“上曰:‘你病好了么?臣回奏云:‘好了。又问:‘全好了吗?奏云:‘全好了。又问:‘头不晕了么?奏云:‘不晕了。上见臣仆跪岸傍桥下,谕云:‘你们起来接巡抚去罢。”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康熙皇帝现实生活中说话的情况和今天没有什么差别。但遗憾的是没有康熙皇帝自称时的用词,因为省略了第一人称。

著名的文史学者周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当然现代人谁也不曾听过皇帝的说话,当时也不曾留下唱片和录音带,但‘朕字只是文字上的用字,仅可用于皇帝的诏书上,皇帝平时的说话当然也应和常人一样,也应以‘我字为第一人称的。”周先生的说法极有道理,但也可以看出,其中有推论的成分在。

笔者在《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看到了一份珍贵的档案材料,这是直隶巡抚赵弘燮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九月二十七日所上的一份奏折。其中说,康熙五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鄂伦岱传旨:“密云县的城是我常走的地方,交给巡抚料估修了好。我记得先曾料估过,不知道料估了多少。”对于这段话,康熙皇帝直接用朱笔进行了改动(见图1)。十月十六日,赵弘燮就此事再次上奏时,又引用了康熙的谕旨,不过这次是依照修改过的:“密云县是朕往来常走之处,传于巡抚料估奏闻,朕曾记得似先曾料估过(见图2)。”前后对比不难看出,第一份完全用的是口语,而改动后的则变成了文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将“我”改为了“朕”。

我们可以想像,康熙皇帝看到密云县城垣倾倒,就让身边的大臣鄂伦岱向直隶巡抚赵弘燮传旨,鄂伦岱原封不动地将康熙皇帝对自己说的话向赵弘燮传达,而赵弘燮又原封不动地写到了奏折上。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康熙皇帝的原话。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康熙皇帝说的就是“我”。尽管这种材料极少,并且是康熙皇帝的材料,但这足以证明清朝皇帝在口语中也说“我”,只不过见诸文字时,人们统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朕”字罢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2、周 劭:《向晚漫笔》,上海书店2000年版。

3、姚廷遴:《历年记》,见《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4、宋 荦:《迎銮日纪》,《续修四库全书》本。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猜你喜欢

密云县奏折巡抚
一字一师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影响因子研究
——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遥远的道德箴言
全力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北京市密云县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密云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分析、应用与研究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田中奏折》并非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