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编研原则与方法
2006-12-06黄峰
黄 峰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广泛地开展了口述档案工作,据美国档案学家莫斯的问卷调查,已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有48个国家或机构①。在我国,一些综合性档案馆也相继对口述档案的收集、建设与管理有了一定探索,一些档案馆还利用征集的口述档案结集出版、制作专题片。
口述档案是文献资料的有效补充,开展这项编研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口述档案是“回忆性历史”,受记忆、立场等条件限制,使口述档案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等局限,在利用中决定了口述档案编研与传统编研相比较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遵循一定的原则
1、存真求实原则
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由于口述档案是特定的人形成的,形成中不可避免受到观察力、理解力、个人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它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其在“记忆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利用口述档案进行编研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存真求实原则。编者对受访者记忆的真实性与真实的历史要进行比对、区分和鉴别,把握住口述档案中可能被夸大、缩小、隐藏、虚构或扭曲的部分,力求达到回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正确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编研工作者对同一个选题的口述档案必须进行认真研究,仔细查点、鉴别和核实,对它的历史事实作出科学的结论和评定,鉴定出该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与存疑之处,选择性地使用于编研作品中。
2、突出特色原则
口述档案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不同的人群,口述历史主要表现的是有明显人文个性或地方特色、有自身突出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人文社会群体。民间流传的手工艺、歌谣、俚语,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地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等,都可以用口述档案的形式反映出来。随着档案馆有系统有计划地启动口述档案的征集和建设工作,馆藏口述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日益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口述档案编研选题就要突出特色,将本地区的口述档案按照民风民俗、事件、人物、行业、群体等进行分析,对具有地方特点的事件、地区的民风民俗、重要的行业、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特殊的人群群体等优先选题,从零散、琐碎、复杂的口述档案中选择有特色的进行编研。如,北京市崇文区是民族手工艺的聚集地,一直被誉为“手工艺之乡”,历史上能工巧匠云集,老字号、会馆、庙会、戏院汇聚,崇文区档案馆根据崇文区传统商业集中的特点,采集传统老字号口述档案,整理编辑成《话说前门》一书;征集驻区部队老将军革命经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整理编辑了《将军忆当年》一书,并计划对崇文区传统手工业口述档案进行采集,编辑制作录音、录像、文字等多种载体形式的编研作品,这些利用口述档案开展的编研成果的探索都突出了崇文区的传统优势和现代特点。
3、尊重受访者原则
在口述档案的开展工作中,一份口述档案往往涉及四类人:受访者、访者、保存者、利用者,在这四类人中,受访者是口述档案的作者,是口述档案的“主人”,因此,在开展口述档案的编研和其他公开利用时,一定要坚持尊重受访者的原则,要在口述档案的编研中贯彻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和隐私的思想。在口述档案编辑、整理、加工后,要经受访者审阅修改或经本人授权审阅才能定稿;成稿后的口述档案的刊行和使用范围,要经受访者同意;口述档案的收益性使用(出版发售、影视改编等),应与受访者协商合理分享;哪些内容涉及受访者的个人隐私,不能公开需要保密,需符合和保护受访者的利益等。口述档案的编研和公开利用涉及受访者的著作权和隐私权等法律权利,要求口述档案编研应处于相关法律和道德伦理的约束之下。
二、探寻口述档案编研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由于口述档案具有的特殊性,其编研的程序和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口述档案编研大致可采取以下的程序与方法。
1、参与口述档案采集
口述档案与文字文献相比在利用上存在很大差异,前期采集对后期内容的利用有很大影响,因此,作为系统利用口述档案的编研工作而言,应将编研工作参与的环节提前,介入口述档案征集工作中。编研工作者参与口述档案采集的过程是对口述档案受访者和口述内容进行全程了解的过程,可以使编者了解、熟悉口述档案内容,为后期编辑整理提供便利条件。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可根据编研选题的需要对采集访谈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利用者的角度对口述档案的征集提供线索,对访谈计划、安排、内容提出要求;其次,在采集的参与过程中,可根据编研需要调整访谈内容的长度、侧重点,充实编研作品的内容;第三,在前期采集访谈结束后,进行编辑整理的过程中,当发现采集的内容出现疑问、矛盾、情理不通、内容含糊不清或其他情况时,可对受访者进行二次或多次采访,扩大访谈范围,使采集内容符合编研作品的需要。参与口述档案的采集,在有的基层综合档案馆,编研和接收征集工作是同一个部门的职能,操作起来比较便利,在较大的综合档案馆,编研和接收征集工作分属不同部门的,则需要档案馆对这项工作统一协调,使编研工作者能够切实介入到征集工作中去。
2、解读口述档案
早期的口述档案采集运用手工记录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载,随着科技发展,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广泛使用于口述档案采集中。对我国现阶段档案馆而言,尤其是中小型档案馆,一般没有专门整理笔录口述档案的人员,口述档案管理与利用还不成熟,这种情况下,编研工作者应仔细阅览笔录内容,复听、复看录音带、录像带等资料,对不同载体形式的原始口述档案进行文字听写、笔录。不管从方便利用还是便于保管的角度,听写、笔录口述档案都是很重要的程序,在英国,英国国家口述资料档案馆将所有录音磁带上的声音(包括寒喧、重复、咳嗽等)等都严格按照原始声音转移成文字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将采访录制的10多盘张学良录音带整理出来,全部记录共4800页,每页200字,共约96万字③。
3、口述档案的鉴别与考证
由于口述档案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等局限,在编辑过程中,应坚持存真求实原则,对口述档案进行鉴别与考证。鉴别与考证可从两个角度进行。
(1)判断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从受访者的身份回忆时间、场合,以及他们与所述事件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判断受访者的立场、利益等,综合分析、判断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找出不符合事实的部分内容。
(2)判断口述档案内容的错漏之处。口述档案是挖掘受访者记忆中的历史,由于年深日久使受访者的记忆失误或不完全,对于明显的人名、地名、时间、地点、事件、社会大环境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错讹之处应进行鉴别修正。
口述档案的鉴别与考证可以采取人证、物证、书证、理证的方法:人证,就有疑点的内容采访其他当事人或知情人,验证该口述档案的真实度;物证,以实物资料验证、补充或修正口述档案内容;书证,以其他文字文献资料、工具书等对同一个问题的口述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求得正确的结论;理证,以编研工作者的知识水平综合其他专家、学者的看法加以考证进行合理的推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有疑问的口述档案采取几种方法综合进行考证。
4、口述档案的编辑
在完成以上程序的工作之后,口述档案进入编辑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口述档案信息分类、汇总、重组、补充、连缀、修剪的过程,应注意以下事项:
(1)对口述档案内容中的重复、矛盾处进行梳理。口述档案内容往往比较零乱,重复、矛盾、前后不连贯之处在所难免,要求编写中对大量重复冗杂、琐碎无谓的细节进行浓缩、提炼、剪裁,使之成为简明扼要的叙述。
(2)对口述档案缺失的重要内容进行补充。对重要的但只有零星或只言片语体现的内容,要根据考证的结果加以融汇贯通,综合成完整的描述。
(3)口述档案一次编研和深层次加工在编辑中应体现出不同。如访谈直录类一次编研作品,考证和编写的工作量相对小,除对原口述内容文理不通、字句错漏、地名、人名、历史背景等明显的疏忽处改写外,文章应最大化地保持受访者原回忆情节及语言风格。对回忆录、奇闻轶事、民间传说、传统民俗文化等进行汇集时,在考证和文字编写的工作量上要大些,要对口述档案信息进行筛选、摄取、改造、重组和提炼,对内容进行必要的串联和修改。
(4)口述档案编研应体现出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文字表述尽量通俗化、语言化,尽量保持“活资料”的原貌,给读者以亲切感、真实感,避免不必要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以免用词不当,损伤原意,使口述档案编研失真。
(5)口述档案编研载体形式的选择。应充分利用文字、录音、录像、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制作编研作品,立体地再现受访者的情感流露和语言特色,生动、直观地展示口述档案的原貌。
(6)其他材料的配合使用。应在考证和编写过程中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对口述材料进行补充,充实编研内容。
5、征求受访者意见
口述档案编研作品成稿后要经过受访者或授权人过目,征求其意见,确定是否有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以及对编者文中考证、更改之处有无异议,是否认同,并根据其意见对编研作品多次修改,最后交由受访者认可定稿。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在采集和访谈中),根据尊重受访者原则,与受访者在隐私权和著作权方面进行协议、协商。
三、口述档案编研对编研工作者的要求
目前,有的学者仍认为口述档案应该由具有较高史学研究能力的研究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采集和利用,档案馆只是保管口述档案的场所。笔者认为,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有专门的编研机构和人员,有长期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从事编研工作的经验,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具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实践工作中口述档案编研的自发开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口述档案编研与传统档案编研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编研工作者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执著的精神,这些精神主要表现为:
1、科学精神。要求编研工作者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口述档案内容,科学分析口述档案特点,不掺杂个人主观臆断,不以个人好恶下结论,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口述历史的本来面目。
2、学习精神。口述档案反映的内容广泛,贯穿自然、社会、人文等不同领域,反映了民族、地域或社会群体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广泛的内容要求编研工作者一定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博闻强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以广博的社会和文史知识适应每个不同编研专题的需要。
3、研究精神。在对内容广泛的口述档案进行编研时,具备一定的专题研究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深入研究每个专题的内容,了解地方文化底蕴、熟悉地方人文景观,才能编出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口述档案编研作品。如,同样对保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学良口述档案进行整理,由于整理人存在的历史熟悉程度和文字水平的差异,使两个版本的张学良口述档案的整理文稿的质量参差不齐,其中145盘录音转制成的文稿人名、地名谬误较多④,这种情况就需要整理人员对口述档案本身及相关社会、历史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出现错漏。
4、吃苦精神。在编研的过程中,参与采集、解读、鉴别与考证、编辑等各个环节都很繁琐、复杂,对编研人员的耐性、毅力和工作态度有很高的要求,编研人员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以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刻苦专研,认真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口述档案编研专题,最终使口述档案尽可能地反映历史的真实。
注 释:
①高亚萍:《口述材料的档案属性及档案在修志中的作用》,《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2卷第1期。
②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中国档案》2006年第1期。
③刘维荣:《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在欧美》,《浙江档案》2003年第9期。
④杨小红:《张学良口述档案研究》,《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北京市崇文区档案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