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中国:胡润专打富豪的主意
2006-12-02腾晶
腾 晶
[人物档案·胡润]
1970年,出生在卢森堡;
1988年,在日本留学,
1989年~1993年,就读于英国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其中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
1993年~2000年,就职于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其中1997年~1999年在上海工作,其余时间在英国伦敦);
1999年、2000年,出于个人兴趣开始做《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
2001年,从安达信辞职,成为《福布斯》杂志中国地区首席调研员,
2002年底,离开《福布斯》,开始与《欧洲货币》杂志合作制作富豪榜,
2005年,创办自己的公司,推出胡润百富榜。
1990年,当来自英国的青年胡润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9年后,他自己的中文名“胡润”会成为传媒追踪的焦点。从1999年开始,这位年轻老外连续8年推出中国百富榜单,将“胡润”这两个汉字打造成了金字招牌。凭着这个金字招牌,胡润不但进入社会名流圈子,而且成为了中国顶级富豪阵营的“领队”。
中国人民大学的交换生
当18岁的胡润遭遇生平第一个“一点运气”时,这个懵懂的英国少年不会意识到,18年后他将由这点运气出发,引出一连串的精彩故事。
那时候,胡润刚刚高中毕业。他所在的学校设了一项特殊的奖学金:去日本学习一年。由于奖学金数额很高,又要求申请者能够“代表学校的形象”,大家都认为入选的难度很大。胡润壮着胆子将自己的申请书递交了上去,转身便将这件事情给忘了,直到学校通知他去参加面试。胡润幸运地赢得了胜利——只有他一个人申请了奖学金。
在好运气的面前,人的胆子似乎一下子大了很多。1988年,一句日文都听不懂的胡润竟然横生出“一个人背上行囊跑去日本”的胆。来到日本这个亚洲的经济中心,胡润第一次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奇。而成为他日后人生转折点的是,他喜欢上了中国汉字,并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
一年后,他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那段时间,他游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大多数的城市我都去过”。
1993年,回到英国的胡润,第一份工作选择了著名的安达信公司。初衷只是希望有一份好的工作。他用了三年时间通过了上岗前的培训考试,并拿到了注册会计师执照。通过培训后,胡润选择自己创业。当他准备向公司递交辞呈的时候,对方却意外地问他,“想不想去上海工作?”胡润想了几天,同意了。
“混迹”上海滩
从日本到北京,再到伦敦,再到上海,空间的转变,总是包含着神奇的偶然性。胡润把它归结为“跟着感觉走”。那时候的上海,到处是工地。尽管看起来乱糟糟的,胡润却隐约看到,这里的机会要比按部就班的伦敦“多很多”。
在上海的前两年,身为安达信上海公司职员的胡润,每天“疯狂工作,疯狂玩耍。你有机会和这个行业中最聪明的人一起工作。世界上最聪明的公司可能就是你的客户;报酬好,培训机会也很棒”。
可是两年前在脑海一闪而过的机会,却始终没有出现。已经27岁的胡润开始“内心怅然”。于是,1997年底,他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
这个电话此后在公开场合被多次提及,它被认为是胡润“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那一天,胡润把自己在上海滩东闯西荡然而却搞不出名堂的苦恼告诉父亲,父亲一语惊醒梦中人:“你有没有搞明白,在中国,在上海,你是谁?”
那一刻,胡润知道了,凭自己现在的处境,只有出名,让自己成为一个“谁”,他才有机会。
从1990年胡润第一次来中国,到1997年又到上海工作,在他的个人感受中,每一次与老家朋友聊天时,对方都会问他,中国怎样?胡润认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状态。外国人都喜欢听有钱人的故事,他们也有本国富豪排行榜的榜单,而当时中国还没有。“于是我想,那我就来做这件事情吧!”这个突发的灵感让胡润兴奋不已。
图书馆出笼第一张“富豪榜”
他找来两个朋友,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的编排工作。说起来,最初的这项工作更像是一件体力活,尽管繁琐却极易人手:那个时候没有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没有精彩迭出的财经报纸,也很难看到中国的上市公司。于是,大多数时间,他和他的朋友都窝在上海图书馆,通过阅读大量的报纸,寻找中国最有钱的人。“最简单的,克林顿来华,和哪家企业主握过手,这无疑是我应该关注的。”
在折腾了几个月后,胡润好不容易拿出了一份仅有50人的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接着他想,要想让人们知道这样一份榜单,从而知道制作这份榜单的人,必须找到一个“有分量”的传播途径。
很快,他锁定了三份世界闻名的商业杂志:《福布斯》、《商业周刊》和《财富》。在查到杂志的联系方式和总编名字后,胡润心神不宁地以传真的方式告诉对方,他有这样一份榜单。而这一次的“面试”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第二天《福布斯》就给了我答复,对方表示很有兴趣!”胡润狂喜不已,他明白自己的决策是对的,世界在关注中国,而他自己也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福布斯》的编外调研员
胡润与《福布斯》之间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胡润作为独立的调研员开始为《福布斯》编制富豪榜。2000年底,做着第二个富豪榜的胡润辞去了安达信的工作,开始在欧美20多所大学宣传自己的新事业,并在香港注册了“亚润商务智源咨询公司”。
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合作。仅从数字上看,胡润似乎亏了——他的回报,只是每年几千元的稿费。但另一个数字,却指向另一个结果——1999年,榜单中愿意和他面对面聊天的富翁为零,2000年,有五六人,2001年有三四十人,2002年有60人左右,现在,“几乎百分之百”。
对于中国的富人阶层来说,胡润曾经代表着《福布斯》,一个能将他们推向世界、让他们在整个地球上“扬名立万”的人物,而对于那些迫切想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的外国人来说,他是中国富人俱乐部的“领队”,是他“不容分说”地让中国富人暴露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来了一场“称斤论两”。
与《福布斯》交恶
2003年初,由于分歧,胡润结束了和《福布斯》的合作。至今胡润仍然觉得委屈。他认为:“跟《福布斯》还是‘再见得太晚。”
在香港花很少的钱注册公司之后,他就一直力图在内地成立自己的公司,并着手准备做“胡润制造”这个品牌了。但他还是有点昏了头,毕竟一个29岁的会计师上了《福布斯》的封面,让人想想都兴奋。可是,这个风光一时无二的男人,被对方抢先将了一军,最终只是扮演了一回《福布斯》在
还未制定出“中国战略”前的一个过渡角色。
2003年1月23日,按惯例,《福布斯》和胡润续签2003年排行榜合作合同的日子到了,但胡润迎来的却是其制造富豪榜生涯的最大打击。《福布斯》高调地在上海金茂大厦宣布:《福布斯》将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任命范鲁贤为《福布斯》上海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并公布了他们进军中国市场的一个庞大商业计划。还未做好准备的胡润,一下子成了被摘除王冠的国王。《福布斯》单方决定将自行调查、编制富豪榜。他们对外的解释是,胡润“利用富豪榜做了太多的自我宣传”。
联姻《欧洲货币》
2003年,中国内地富豪榜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福布斯》版,另一个则是胡润版。连续4年为《福布斯》编制中国内地富豪榜,同时也以该富豪榜而闻名的胡润与《福布斯》分道扬镳后,和国际著名传媒集团“欧洲货币投资机构”亚洲区总裁史托尼走在了一起,双方宣布合作推出“中国大陆百富榜”。有了这家被视为金融界权威的英国杂志做后盾,胡润开始继续他的内地富豪的编排工作。
胡润称,与“欧洲货币机构投资”的合作是“共同投资”,这与以前同《福布斯》合作时出售自己的排行榜不一样。胡润因此称自己“找到了合作者,而不是新东家”。这位新合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库和信息渠道,给胡润的“百富榜”提供可靠的资讯。
“跟‘欧洲货币机构投资的合作让我更有信心,因为它在国际金融界有着非常权威的地位。”胡润说。“欧洲货币机构投资”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全球化的发行渠道以及在业界巨大的影响力。的确,“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让胡润充满信心,因为它给了胡润一个比三年前更合乎游戏规则的平台——欧万利(中国)公司。相比与《福布斯》的合作,胡润不再是一个游离在“体制”之外的调研员。
据介绍,“欧洲货币机构投资”一向以一流的媒体和论坛著称。这个本部位于伦敦的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160多份出版物,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欧洲货币》、《亚洲货币》和在美国发行的《机构投资者》。其根据每年世界各国和地区金融业上一年度的赢利情况、业务创新及竞争能力等方面的业绩表现,评选出当年全球金融业最佳成就奖和各国最佳银行。同时,《欧洲货币》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按资本实力进行排名,评选出当年新兴市场前250家大银行。中国银行曾9次被《欧洲货币》杂志评选为年度“中国最佳银行”。
虽然“欧洲货币机构投资”早在1985年就在中国组织过金融和资本论坛,但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工作人员。当时分析人士认为,与胡润的合作,是“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声号角,因为此前双方已经宣布,将在当年秋天共同出版一期中英文双语特刊——《中国货币》。这个合作的契机也为以后两者决裂埋下伏笔。
再次“离异”
对待两个合作者,胡润犯了同样一个错误。2003年《福布斯》宣布终止与胡润的合作时将原因归结为“胡润利用富豪榜做了太多的自我宣传”,而在同“欧洲货币机构投资”合作两年以后,胡润同样因为这一原因与其“离异”。
2005年秋,胡润最新完成的富豪排行榜以及IT榜、零售榜等系列排行榜即将在上海发布。在榜单出炉前,一个引人关注的传闻得到证实:胡润正式与《欧洲货币》“离异”。
“这是不是意味着《欧洲货币》已正式与你解除合作合同?”当媒体就此采访胡润时,他起初以双方还在举办活动方面的合作为由,拒绝承认。不过,媒体从《欧洲货币》处得到了证实。后来在传媒的多次追问下,胡润也最终承认了这一事实。
之前有人士分析称,胡润的投资者撤资是因为没能赢利。因为《欧洲货币》与胡润合作出版的《欧洲货币中文版》,两年下来入不敷出。特别是胡润的百富榜推出多次,其新意以及变化的空间已相当有限,而榜单制作的投资金额以及投资风险都很大。
对此,《欧洲货币》有关人士透露,《欧洲货币》与胡润在2005年1月已经分手。分手主要是因为胡润在利用《欧洲货币》的资源,进行自我宣传,却没有把《欧洲货币》推向中国市场。“作为投资方,肯定不愿意。”而胡润的助手汤晓慧也曾向媒体披露,胡润早在多年前就有自己闯天下的打算了。
专打富豪的主意
不论胡润和《欧洲货币》分手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胡润确实早有单飞的准备。据了解,胡润在与《欧洲货币》合作时,一直在该杂志封面上使用“百富”字样。胡润团队一位内部人士称,按照胡润的计划,他们一直准备创办《百富》杂志,并且已经为之申请了香港期刊刊号,准备在中国内地发行。2005年初,胡润开始以“胡润百富”的名义推出百富榜以及一系列相关产品。
胡润没有理由不自立门户。7年前,胡润每制作出一张富豪排行榜,只能从《福布斯》杂志获得几千元的稿费。今天,他的富豪榜单却能为他带来每年超过千万元的收入。
7年过去,富豪榜的魅力正在衰减。胡润也承认,编制富豪榜本身并不赚钱,但“它创造的平台是有赢利模式的”。这种模式就是在替富豪排队的时候,自己也“插队”成为千万富翁。
胡润表示:“我不否认,我也是千万富翁,赚钱的方式也是一般媒体赢利的方法:广告和活动赞助。”而一条顺理成章的路子是将积累的名声和资源快速转化为商业模式。
排行榜只是产品之一。几年来,这一产品系列不断地丰富。从1999年只有几十个人的富豪榜,到随后的行业子榜、慈善榜,再到连续两年的“富豪之选——千万富豪品牌倾向调查”,胡润先以不断细分的各种榜单将各行各业大小富豪一网打尽,然后以慈善榜帮助富豪们树立形象,进而围绕富豪们的衣食住行再给各大奢侈品牌进行排名。
但胡润显然不想让自己的产品最终成为一个让大众来讨论的东西,它的价值在于成为企业和金融界的一种参考工具。从亚润智源公司中国地区首席调研员到身为欧万利(中国)总裁再到胡润百富,很明显是一种赢利模式的转变。看得出,现在的胡润在吸引众人眼球的同时,也和这些富豪们以及做富豪生意的众多品牌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将来上榜的企业家都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他的俱乐部中去,因为最终他们会在那里找到需要。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富豪们聚集起来,找一个品牌赞助商,搞一场衣香鬓影的慈善拍卖会或者名流晚宴。富豪们得到与圈内人交流的机会,奢侈品牌得以直接向目标消费者施加影响,而“胡润百富”则收获了名声和收入:然后富豪介绍更多的富豪,吸引更多的品牌,“胡润百富”的触角便可日渐深远。从前年开始,胡润富豪排行榜与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场签署了3年的冠名合同。IT百富榜和胡润强势榜则分别由奥迪与宾利汽车冠名。目前,与其合作过的奢侈品牌已接近百个。
围绕富豪还可以做什么?有了奢华旅游展,“胡润百富”会不会开发高端旅游或者策划一个奢华地产展?富豪们的选择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胡润百富”的生意有充足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