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书架

2006-11-30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12期
关键词:宠儿莫里森黑人

从《禁忌之恸》说洁尘

王鹤

这些年,读洁尘的文字,看到“解恨”处,有时要忍不住将身体一下子朝前倾一倾,连连叫绝。她真是写得越来越好了,纯熟、醇美自不待说,更有鸟鸣深林、水入江流般的通脱大气。

如果说某些作家的写作在达到一定高度时,会出现平行移动的态势,那洁尘就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她稳稳生长、渐趋饱满的年轮;如果说她写作之初那种妖媚诡丽的气息和稍许的缠绕、刻意是一种风味,偶有陡峭、惊艳的效果,那么现在这种丰饶、厚重的质感更好,是流泉浸泡的温润与柔枝掠过的舒展。

但洁尘为人称道的慧黠、机俏、佻达还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很多时候,她会随心所欲抛给我们一两个警句,有点不由分说的味道,字面上和字背后都有“触目惊心”的效果。但你静心一想,总是不禁会心一笑或暗暗称奇,为其中的清晰、谐趣和探到人性幽寂处的机敏所折服。

朋友们对洁尘惊人的阅读量、惊人的看碟量和尤其惊人的写作量都感叹不已。看她的书,不难发现好些篇幅既长、质地又紧密的文章,写作的日子居然离得很近,有时日期就紧紧挨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她不是光做上面那些事情的,她也很投入地带孩子,会朋友,料理家务,段位颇高地分析星座,对娱乐八卦更是了如指掌……叫人疑惑,她哪来这么多时间呢?我们只能说,她可能是把一个人掰成了几个人在“花”。

洁尘曾经说,写作的灵感是在写作中产生的。不错,但那些灵感一定偏爱光顾像她这类警醒的、时刻准备着的写作者:除了她的专注、毅力有目共睹,她被高密度的阅读与思索滋养,她也受惠于自己的颖悟。其实,关于写与不写,写得多与少,或写得好与不好,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关键还是一个创造力的问题。一方面,写作需要艰苦勤勉的训练、磨砺;同时,它也需要丰沛的激情与耀眼的才华,而洁尘在这两方面都不欠缺,所以她能够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这其实也是她应得的奖赏。

《禁忌之恸》,洁尘著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9月出版

《宠儿》:

一个刻在墓碑上的记号

末茶

“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这是瑞典文学院给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授奖词。2006年初,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近日,南海出版公司推出了《宠儿》的中文简体版。

《宠儿》讲述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女黑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因不愿看到孩子重又沦为奴隶,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幼女。18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1987年9月,《宠儿》在美国出版,立刻受到评论界、读书界的一片赞誉。《纽约时报》评论这部小说“神奇而辉煌,具有神话的气势和韵律”。《出版商周刊》赞美它“构思奇特,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洛杉矶时报》认为“不读《宠儿》,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

《宠儿》的基调是苦的,是一种像黑人音乐一样根植于悲伤的苦。塞丝的故事来源于美国废奴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在故事极端的残忍性后面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迷恋。宠儿无休无止地索取,塞丝不顾一切地弥补,母亲和女儿,活着的和死去的,施爱的人与索爱的人,爱重新变成了一场战争。此刻,“宠儿”不再是塞丝的宠儿,莫里森的“宠儿”,它还是黑人民族的“宠儿”,更是每个人心中的“宠儿”。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刻在墓碑上的记号,是一个人关于爱的慌乱的、悲痛的、挥之不去的回忆。感谢莫里森,感谢她给宠儿一个还魂的机会,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爱,他人的爱。

《宠儿》,(美)托妮·莫里森著,潘岳、雷格译, 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9月版,25.00 元。

猜你喜欢

宠儿莫里森黑人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戒烟公司
高中生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冬至
轻薄围巾 春日宠儿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挑战完美底妆,掌握“三感”,成为光线的宠儿!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