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战争年代沿革
2006-11-24吴必富
吴必富
一
总参谋部(以下简称总参)的前身是南昌起义的军事参谋团。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利用我党掌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等部,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同时成立了负责实施起义的军事指挥机构——军事参谋团,刘伯承任参谋长。军事参谋团隶属于中共中央军事部。
在此之前,为了加强对军事工作的领导,1927年5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部,同年1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精简中央机构,中央军事部改为军事科。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重新设立军事部,下设参谋科等机构,曾中生、旷继勋先后任科长。参谋科的任务是,“调查和统计革命与反革命力量,搜集和制定军事地图,计划本党的一切军事工作,编制和训练本党一切武装力量,编译有关军事小册子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红军指挥机关,对红军实施统一领导的决定,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事部改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同年5月,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总则规定,“团以上部队设参谋处。必须健全和加强参谋长和参谋处的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形成全军的头脑。”根据此决定,中央军委设参谋部,刘伯承任部长。8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总司令部下设参谋处。1931年1月15日,中华苏维埃中央局在苏区成立,并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等机构,中央军委参谋部改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朱云卿代理部长,同时又是红一方面军的参谋长。中革军委参谋部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为两个名称一套指挥班子,平时以一方面军名义指挥,在组织包括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的军事工作时,才使用中革军委参谋部的名义。红一方面军参谋处也承办军委参谋部的工作,机关实体仍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红军最高领导机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改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总参谋部,叶剑英任部长。同时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取消红一方面军番号。总参下设作战科、侦察科、无线电总队、管理科、教育科、动员科。至此,有了比较健全的工作机构。这时的中革军委总参谋部,又是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总参成立后,即面临严峻的斗争形势和频繁作战任务,在保卫苏区作战中,根据军委首长的指示,拟定作战计划,部署作战任务,传达作战命令,绘制作战地图,汇集敌情动态和及时通报部队等,保障了中央军委对部队的作战指挥。由于作战频繁,斗争形势复杂,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总参体制不断变化,名称多次变更。1932年6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中革军委总参谋部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部长叶剑英改称总参谋长,张云逸任副总参谋长。同年10月,刘伯承任总参谋长。1933年5月,中革军委移至后方瑞金后,在前方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兼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同时在后方的总参机关改称中革军委总司令部(即总参谋部),下设第一、二、三、四、五局和通信主任,分别负责作战指挥、情报侦察、通信联络、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和武装建设等工作。1934年1月,前方的红军总司令部兼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在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治委员的率领下,回到后方并入中革军委总司令部。这时的中革军委总司令部与红军总司令部、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又合为一个班子。同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组成,下辖总参谋部等机构,刘伯承任总参谋长,同时,第六局与军委动员部合并。同年夏,总参增设第六局(武装动员),通信主任改为第四局,同年秋改称第三局,原第三局改为第四局。1935年2月,在长征途中撤销训练局。同年3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刘伯承任总参谋长。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在四川懋功会师,由张国焘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并以原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改编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为政治委员,叶剑英为参谋长。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路军和右路军,于9月分头过草地北上。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11月,又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宣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部更名为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叶剑英任参谋长,张云逸任副参谋长。1936年6月,军委参谋部下设作战局、情报局、通信局和管理局,亦称第一、二、三、四局。同年12月,红军总司令部一部在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总政治委员的率领下,到达陕西省保安与西北军委参谋部合并,组成新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部(亦称总参谋部),刘伯承任总参谋长,叶剑英、张云逸任副总参谋长。下设第一、二、三、四局。
1933年至1937年,总参谋部下辖无线电侦察训练班、通信学校、红军特科学校和摩托学校等。
二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西北的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八路军总部),取消红军名称及番号。8月22日至25日在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作为中央领导各抗日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军事建设的军事领导机构。中央军委总部驻延安,对外称八路军延安总部(同时另在抗日前线成立八路军总部,指挥八路军对日军作战)。同时,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关于军委参谋部的组织系统及任职人员的通令,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改称中央军委参谋部,任命肖劲光为参谋长,聂鹤亭为参谋部长,下设第一、二、三、四局和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9月12日,国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按照各战区的战斗序列,又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0月2日,将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朱德任第十八集团军(习惯称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另外,新四军自有参谋长。
1938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任命肖劲光为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滕代远任军委参谋长。同年11月,撤销参谋部第四局,并将其领导的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改由中央军委直属领导。1941年2月14日,滕代远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叶剑英任军委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驻延安办公。鉴于对日、伪、顽军作战形势日趋复杂,作战任务繁重,为了集中精力研究处理作战问题,加强国共团结抗战,1941年9月,将中央军委参谋部改编为中央军委作战部(简称军委作战部),仍设参谋长。作战部下设第一、二、三局,受军委和参谋长直接领导。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兼任作战部部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中央和军委一切情报工作统一领导管理的决定,将作战部一局的敌伪军处、友军处和三局划归中央情报部,1942年11月,又回归军委作战部建制。同时,中央军委任命李涛为作战部副部长。军委作战部成立后,实际上履行军委参谋部职责。1937年8月至1941年9月,军委参谋部设部长,聂鹤亭、陈奇函、许光达先后任部长。部长协助参谋长工作,并向参谋长负责,参谋长向中央军委负责。1945年4月,中央军委参谋部改称总参谋部,同时任命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兼任军委总参谋长,叶剑英任副总参谋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新革命形势和新任务需要,1945年8月23 日,组成新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设作战部等机构,作战部下设第一、二、三局,副总参谋长叶剑英兼任作战部部长,李涛、伍修权任副部长。10月,李涛代部长。11月,王诤任副部长。解放战争初期,八路军(第18集团军)总部即为全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兼总参谋长,叶剑英任副总参谋长兼军委作战部部长。由于形势发展和我军对敌作战对象的变化,1947年3月,中央军委命令,取消八路军和新四军番号,全军各部队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延安成立人民解放军总部。同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彭德怀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再兼军委和总参领导工作,总参谋长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兼任。为加强对部队教育训练工作的领导,1948年5月,作战部增设第四局,同时任命李涛为作战部部长。同年11月,中央军事委员会作战部改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部。1949年3月,成立航空局(对外称军委航空局),隶属作战部建制。同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电信总局,与作战部第三局合署办公,统一领导管理人民解放军和全国的电信工作。1949年6月,聂荣臻任副总参谋长。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成立。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委作战部改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部,同时任命徐向前为军委总参谋长,周恩来不再兼任总长职务。
1949年12月2日,中央军委第二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根据此决定,以军委作战部为基础,重新组建总参谋部。
解放战争时期,军委作战部下辖原总参所属之通信学校、炮兵学校、无线技术侦察训练班等机构。1946年至1947年2月,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测绘学校、航空学校等,其教学业务归军委作战部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军正规化建设和编制体制的发展,总参的编制体制也进入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全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