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与长征
2006-11-18鱼恩平
鱼恩平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当我们在缅怀和颂扬领导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英勇的红军将士并追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时,有一人不能忘记,他就是在长征中为维护党的团结、争取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立了大功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
肩负重任历尽艰险从苏回国寻找中央
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络中断,失去了联系。虽然陈云于1935年6月受党派遣退出长征并转道上海于8月抵达莫斯科,使得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了解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一些情况,但由于和我党没有建立起通讯联系,许多新的情况仍不知晓。为了向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传达共产
张浩,原名林育英,1897年2月25日生。他和堂弟林彪是受林育南的影响才走上革命道路的。1922年2月,林育英经林育南、恽代英介绍入党,并参加了香港海员大罢工。1923年,林育英在长沙组织大罢工。1924年5月初,林育英被中央选派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7月奉党指示回国,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参与领导了上海的工人运动。1927年初赴武汉,任中共汉口市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曾领导鄂东秋收暴动。1928年赴湖南参与领导恢复党组织的工作,被选为湖南省委常委和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29年1月至上海,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同年5月,在纪念五卅运动四周年的活动中被捕入狱。经组织营救出狱后,以中华全国海员工会特派员身份,奔走于上海、香港和广州之间,指导海员和工会工作。1930年4月,中央调林育英去东北筹建共中央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后,根据会议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精神,林育英参与了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的著名的《八一宣言》的起草和定稿工作。
虽然回国的这项任务既艰苦又危险,但当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代表共产国际与林育英谈话征求意见时,他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1935年9月底,林育英化名张浩(此后,在党内一直沿用此名),装扮成商人模样,与在苏联受训的密电员赵玉珍一起踏上了归国的征途。一路上,他俩爬山涉水,忍饥挨饿,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旅程,11月初终于到达陕西定边县,并很快与定边县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当时,定边县党组织的负责人不认识他,甚至对他还有些怀疑。为了弄清情况,定边县党组织向党中央发了一份电报,告知有一个叫“张浩”的人要找党中央,可否送来。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接到了电报后,认为这个“张浩”很可能就是共产国际派回来的同志,于是特派邓发代表党中央到定边去迎接。邓发于11月中旬把张浩接到了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
张闻天一见到张浩,马上迎了上去。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激动得老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久,张闻天才松开手,对张浩说:“辛苦了,欢迎你回来!”张浩顿觉身上的病痛与疲劳全消了。他含着热泪对张闻天说:“总算找到中央了,终于见到领导和同志们了!”张闻天得知张浩是林彪的堂兄时,很高兴,对张浩说:“林彪正与毛泽东同志一起在直罗镇指挥作战。不久,他会回来的。你们兄弟二人就可以见面了。”12月8日,张闻天和张浩一起到安塞,迎接从直罗镇归来的毛泽东。张浩早就认识毛泽东,但后来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和工人运动,很少有机会与毛泽东会面。张闻天对毛泽东说:“张浩同志刚从共产国际回来,与林彪还是堂兄弟呢!”毛泽东握住张浩的手说:“我们有好多年未见面,你瘦了许多。你回来了,我们的队伍里又多了一员大将!”毛泽东将张浩拉到自己身边坐下,询问了一下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情况。张浩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说:“我马上与洛甫、恩来、稼祥他们几个人商量一下,就在最近开个政治局会议。”
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张浩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和在莫斯科制定《八一宣言》的经过。这次会议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和国际国内的形势,制定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和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和策略,是我党继遵义会议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这样,张浩的回国,不仅使我党和共产国际以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恢复了联系,互相了解了情况,也直接促成了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
以自己特殊的身份争取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
瓦窑堡会议前后,中央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1935年6月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作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这个决定指出:今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歼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张国焘参加了这个会议,口头表示同意这个决定,并被任命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可会后,他又出尔反尔,阳奉阴违,处处给中央出难题,并于7月18日取得了红军总政委的职务。8月3日,根据红军总部制定的《夏洮战役计划》,红军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分左右两路北上。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和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总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8月4日,中央在沙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再次重申了一、四方面军继续北上的方针。8月21日,右路军开始北上过大草地。经过6天6夜极其艰难的行军,终于走出草地。正当右路军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时,张国焘却节外生枝,提出种种借口,不同意部队北上。9月9日,他又下令部队南下,并给随右路军行动的原红四方面军政委、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发密电,要他挟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妄图危害党中央。幸亏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首先看到密电,立即报告给了毛泽东。中央在获悉张国焘的阴谋后,当机立断,连夜带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这才避免了红军部队的流血冲突。9月10日,中央去电催张国焘率部队北上。他拒不执行中央的指示。随后,他又给林彪、彭德怀、聂荣臻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发电,煽动他们与中央对抗,要他们率红军跟他走。9月14日,中央给张国焘发去急电,指出他的战略方针是错误的,没有出路,令他尽快率部队北上。但他仍置若罔闻,执迷不悟。特别严重的是,10月5日,张国焘不顾朱德、徐向前等人的反对,公然在卓木碉另立“中央”,自封“主席”,走上分裂党和红军、破坏革命的道路,并强令红四方面军和随左路军行动的红一方面军第五和第九军团南下天全、芦山一带。中央胜利长征到达陕北后,12月5日,张国焘变本加厉,竟然狂
妄地以“党团中央”的名义给中央发电,电文称:“甲,此间已用党中央、少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乙,你们应称党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丙,一、四方面军名义已取消。丁,你们应将北方局、北路军和政府组织状况报告前来,以便批准。”公然要中央服从他的领导。党和红军处于十分危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找张浩作了一次长谈。毛泽东用商量的口气说:“你回来正是时候。目前,中央有几件大事需要你来做,你看怎么样?”“哪几件大事?”张浩问。“一是党的工运工作没有负责人,你能否将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一职担当起来?”张浩说:“如果中央认为我适合负责这项工作,我服从组织决定。”毛泽东又说,“二是党的白区工作和对东北军的工作都压在恩来身上不行,这些工作你也有经验,你能否分担一些,再担任中央白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和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浩说:“我一定协助恩来同志尽力做好这两项工作。”“第三件事是中央和红军领导人的团结问题也急于要你来帮助解决。你是共产国际派回来的,目前只有你做这项工作最合适。”毛泽东接着详细解释说:“目前,左路军有七八万人,指战员的处境十分危险,要尽快设法将他们拉回来。你现在回来了,可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配合我们做工作,力争左路军早日回来。”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张浩说:“我如能起作用那当然好,就怕工作做不好。”“也许能起作用,”毛泽东说,“目前,张国焘与我和洛甫(张闻天)、恩来的关系很僵,我们发电去,他听不进去,朱德、向前等同志在那里很为难,也很吃力。张国焘比较相信共产国际,正好你又是共产国际派回来的,你如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做工作,他有可能要听。”当时,张浩住在张闻天的隔壁,张闻天也找他谈过几次话,认为他和张国焘曾一起在白区工作过,关系比较熟,又是共产国际派回来的代表,身份特殊,希望他协助中央尽力做争取张国焘的工作。张浩虽然感到中央交给他的这个任务很重,但为了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表示全力配合中央的工作。
1936年1月16日,张浩根据毛泽东、张闻天的意见,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给张国焘发去了一份电报。电文中说他奉共产国际委派,回国解决一、四方面军发生的分歧,并带有共产国际七大对中国问题的意见和密码,可与国际直接通电。张浩在电报中还说,中共中央已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国焘很快收到了张浩的电报,但他仍不愿意带部队北上。1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并去电责令张国焘立刻取消他的“中央”。为配合这个决定,毛泽东、张闻天又建议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于1月24日给张国焘、朱德发去了《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路线,张国焘处可成立西南局》的电报。电文称:“甲,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队伍中,除联共外是属于第一位的。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革命的伟大因素,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的。乙,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争论,可提交共产国际解决。”张国焘看到这份电报,震动很大。他清晰地感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得到了张浩这个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尤其是张浩的电报称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这就等于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意味着张国焘的主张和做法是错误的。他若再一意孤行,带部队南下,就要背负“违背共产国际指示”的罪名。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张浩和中央的意见以及他的南下计划。
过了几天,张国焘连续给张浩发了三封电报,语气开始缓和。鉴于此,1936年2月14日,张浩、张闻天再次致电张国焘,对南下红军的战略提出以北上陕甘为上策。此时,政治上,张国焘完全处于被动;军事上,南下红军作战接连失利,损失惨重,处境日益艰险;组织上,南下红军内部,不仅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人一直在和张国焘做斗争,就连一贯支持他的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等也开始反对他,他的宗派集团日益分崩离析。这样,在多重的压力下,张国焘被迫于6月6日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同意北上。7月2日,贺龙、任弼时率红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敦促张国焘尽快北上。8月3日、9月3日,张浩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又联名给张国焘发电,欢迎他率领部队前来会师,并指出“注重目前团结,过去的争论一概不谈”。9月27日,张国焘、朱德、徐向前、陈昌浩联名致电张浩、张闻天、毛泽东,表示尊重共产国际和中央的指示、意见,决不再改变。之后,南下红军和二方面军共同动身北上。
张浩完成了毛泽东和中央交给的任务,毛泽东高兴地说:“你这位共产国际代表没有白当,你为党和人民立了一大功。”1936年10月19日,受党派遣,张浩从保安启程,代表中共中央赶往宁夏同心县城迎接红四方面军。在关桥堡,张浩与张国焘单独作了长谈,消除了他的一些疑虑。1936年12月16日,张浩、朱德、张国焘赶到了保安。在中央举行联欢会之后,张浩再次代表中央找张国焘谈话,表示他这次回来,中央是欢迎的。但希望他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真心实意地服从中央的领导,最好是向中央写个书面检讨材料,以取得同志们的谅解,将功补过,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张国焘表面表示接受,随后,张浩与张国焘一同回到瓦窑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张浩又多次找张国焘谈话、做工作。
对张浩争取张国焘所起的重要作用,除有党史记载和有关老同志在回忆录中作了记述外,张国焘在其所著《我的回忆》中虽多有歪曲,但也还是承认的。
英年早逝后,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人亲自为他抬棺执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浩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首任政委。张浩对刚刚组建的一二九师作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到1937年年底,他在白区工作时患下的多种疾病和两次入狱身体受到的严重伤害,已使他难以担当艰苦的军旅工作了。师长刘伯承看到他发病时的痛苦情形,心里极为难受,只得向中央报告他的严重病情,请求让张浩去延安治疗。中央表示同意。1938年1月,张浩被调回延安,一二九师政委一职由邓小平继任。
张浩回到延安后,一面治病,一面担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工人运动方面的工作。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张浩被选举为中央委员。1940年4月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对张浩的病,中央十分关切。鉴于延安医疗条件有限,在毛泽东的建议下,中央请求苏方派专机将张浩接到苏联治病。但当苏联派来专机时,张浩坚决要求把机会让给其他伤病员和烈士的后代。毛泽东和中央其他负责人只好尊重他的意愿。结果,他的病情日益恶化。1942年3月6日凌晨1时45分,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年仅45岁。
张浩逝世后,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挽联。3月9日,中央决定公祭张浩。公祭之前,毛泽东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张浩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同志们的心情也是如此。为表示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我提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主要领导人亲自抬。”朱德、任弼时表示同意。上午9时,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主祭,李克农念祭文。公祭仪式结束后,万余人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林伯渠、徐特立、杨尚昆等中央主要领导人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并为他下葬。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一次为他人抬棺执绋。从延安到北京,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中,只有张浩一人享受了这一殊荣。毛泽东还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的墓碑。安葬张浩当天,《新华日报》发表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对张浩一生的功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