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馆世界”背后的故事

2006-11-03陈立勤方毓强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11期
关键词:领馆总领事领事

陈立勤 丁 理 方毓强

本刊的“走进领馆”专栏转眼已经一年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我们在这里想一并对所有支持本栏目的读者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过去的十几个月里,我们陆续访问了驻上海的各大领事馆,得到了各领事馆的大力配合,也希望在这里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走进领馆

去年夏天,在刘主编的大力倡导下,本刊开设了“走进领馆”栏目(后更名为“领馆世界”)。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是加拿大总领事家庭,由于我们正好是加中协会的成员,所以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加拿大国庆活动,与总领事麦健仕(Robert Mackenzie)先生作了交谈,并领略了他的快乐家庭。随后我们又受总领事夫人麦尚婷(Sandi Mackenzie)女士的邀请,拜访了总领事官邸。当时,麦尚婷是驻上海总领事夫人团(Consular Spouses Shanghai)的主席,所以她非常热衷于各种公益活动。对我们的采访也十分热情。驻上海总领事夫人团是一个非赢利性组织,成立于1996年,由在上海的各国总领事夫人组成。她们主要是常在一起聚会交流一些在上海的生活方式等,因为有些夫人是刚到上海,可能还有一些需要帮助来适应这里的生活。她们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的慈善事业作出一些贡献。她们常举办一些慈善义卖,为一些贫困学校和慈善基金募款。今年四月就在上海商城举行了一次文化义卖会,将所有收入捐献给上海周边地区妇女儿童的健康和教育事业。她们的主席是每年通过推选产生的。转眼一年过去了,麦健仕总领事和夫人麦尚婷女士已经完成了他们在上海的工作,于七月份回到了加拿大,接任总领事工作的是一位曾两驻北京的资深女外交官格逊(Susan Gregson)总领事。

有许多读者给我们杂志来信,其中有一些是询问我们是如何采访到这么多领事馆,其实,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手续上比较繁杂外,一般总领事都非常繁忙,驻上海的领事馆大都管理着华东地区的几个省,总领事往往要去各地巡视,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所以采访日期常常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安排到。文书上的来往自然是免不了的,我们尽量都是提供英文的信件,免去了翻译上的等待,加快了沟通速度。除了电话外,大部分领事馆都需要以书面方式联系,因为这些来往文件大都需要备案,他们有些要求以传真形式,有些必须以电子邮件方式,各国规定不同。不过,我们现在联络起来越来越方便了,许多领事馆都已经了解到了我们的专栏,一提起Shanghai Wave的“领馆世界”,大家都知道。其实,各国的总领事们常常在各种活动场所相互见面,有的甚至是邻居。在他们的闲谈中,《上海采风》已经不胫而走。

其实,当我们每次走进领事馆采访的时候,都算是进入一个国家,因为那块小小的地方就代表着背后一个庞大的国度。所以安检是常常免不了的。但是,各国的规定差别很大,有的领事馆要求只需要登记核实,或者由相关人员出来带领我们进入。比如挪威、奥地利、瑞典、西班牙等,我们只需要按预定约好的时间到达,递上一张名片就可以了;有的领事馆需要将手机和通讯设备交给他们保管,等访问完后再还给我们;有的要通过非常严格的全身检查,包括我们携带的照相和摄影机都要点亮检查。有一次由于我们忘记带身份证,我们按时间到达后,在领事馆的接待室被拒绝入内,尽管总领事秘书出来帮助我们,但负责安全的武官还是不允许我们进入。回去取身份证时间又来不及,只好另约了时间。当第二次约见到了总领事时,他向我们解释说,这种事情他只能说抱歉,对他来说也是无能为力。按规定他不能随便走出领事馆和我们交谈的。我们告诉他,抱歉的应该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带身份证。

他们都是很特别的普通人

有些读者觉得领事馆是个神秘的地方,总领事们更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通过这一年来与总领事们的接触,我们深深感到,他们也都是很普通的人,只是他们的工作是外交官员,从事一份总领事的职务。如果大家真的有什么事想和领事馆联络,不必拘束,直接给他们打电话,发邮件,他们都会非常热情地回复大家,如果有需要,他们的秘书或助理会帮助你安排会面等。一旦聊起天来,你会发现,他们也是谈天说地吃喝玩乐的高手。

新加坡总领事陈庆荣先生就告诉我们,他节假日里喜欢逛超市,选些有意思的菜回来自己烹调;有一次在淮海路还碰到原法国总领事薛翰先生穿着运动服在跑步;奥地利总领事凯泰斯(Mr. Walter Kalteris)先生喜得贵子,和我们大家一样,一谈到那可爱的孩子就兴奋不已;另有一次,我们乘坐某领事馆的车出去拍摄照片。和司机交谈起来,他是位上海人,他告诉我们,领事们其实挺友善的,和他们都像是好朋友一样。有时候开长途去南京等地,他们就一直提醒他不要超速。虽然他们的车性能都很好,开快一点也很稳,而且交警一般也不大会管领事馆的车,但领事们还是要他尊重当地的规定。

当然,在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础上,总领事们常常具有他们独特的一面,除了他们自身杰出的外交工作外,有的总领事对中国文化造诣很深,相信其程度不亚于中国的一些文化方面的专家。像匈牙利的总领事海博先生就讲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并且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新加坡总领事陈庆荣先生也是个中国通;德国总领事夫人凯茜(Silvia Kettelhut)博士翻译过老舍先生的作品,今年还出版了一本中文的书;法国文化领事鱼得乐(Claude Hudelot)先生更是对中国部分历史著书立说,收藏大量中国传统的结婚照和文革藏品等;瑞典文化领事伊爱娃(Eva Ekeroth)女士说起中文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领事馆的各种活动都是亲自用中文主持。除了对中国文化的执着外,领事们还有他们自身的才艺,例如,意大利文化领事倪波路(Dottor Paolo Sabbatini)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绘画造诣也颇高,他上任后不久,每个月里总要在领事馆文化处的大厅搞些文化活动,歌舞表演,音乐欣赏等等,其实,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去看看,是一个了解意大利文化的好去处。

从领事馆的发展看上海的腾飞

在上海,我们每天都看到各行各业在飞速发展,可能还没有人注意到,驻沪的各领事馆也在迅速地扩展,以配合中国经济的腾飞。

原来至少有十国以上的领事馆曾经落户在淮海中路1375号的启华大厦里,其中包括巴西、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墨西哥、新西兰、挪威、瑞典、土耳其等国家。这几年里,由于空间的限制,这些领事馆已经纷纷搬离了启华大厦,寻求更大的办公场地。像法国领事馆,在我们采访时刚搬迁到广东路的海通证券大厦,挪威领事馆搬到了外滩;瑞典领事馆在淮海路的中环广场安了家,总领事安蓝(Lars Andreasson)先生告诉我们,他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还要将领事馆扩大一倍以上。德国总领事芮悟峰(Dr. Wolfgang Rohr)博士在采访的时候也一再向我们强调,他目前办公的地方只是领事馆的一部分,在市区不同区域还设有几个办事处,处理不同的事务。

显然,正像新加坡总领事陈庆荣先生所说,上海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她融合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也在这里开花结果。同时,上海也是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许多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而领事馆在这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领事馆的扩大,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国际交流的迅速发展。

感谢

首先我们要感谢广大读者对我们这个栏目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也要感谢各领事馆对我们杂志和栏目的关心和配合。法国总领事马捷利(Thierry MATHOU)先生上个月刚刚上任就对我们杂志十分关注并发来了中法两国文字的贺函;奥地利总领事凯泰斯(Mr. Walter Kalteris)先生在出差回来的百忙之中亲自为我们撰写了祝贺信;意大利文化领事倪波路(Dottor Paolo Sabbatini)更是花了许多时间为我们用非常优美的字体书写了一封可称为艺术品的恭贺文。在这里我们再次对所有支持我们的总领事和领事们深表感谢!(限于篇幅,其他领事馆的贺信将在以后几期内陆续刊登。)

虽然在我们每篇采访文章的最后都会感谢领事馆的一些工作人员,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次对这些曾经为我们采访奔忙的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谢意,没有他们的大力协助,我们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

猜你喜欢

领馆总领事领事
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奥谢普科夫:愿做中俄地方间的合作之桥
领事探视“征求意见稿”之我见
林则徐以烫回洋人凉
领略中国外交为民的务实写真
告别宴掌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