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脉络一线贯《红楼》

2006-10-24王西兰

山西文学 2006年8期
关键词:宝黛红楼宝玉

王西兰

封建社会末期贵族家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们看了《红楼梦》就知道了。《红楼梦》里描写的,就是那个时代人的活生生的生活,就是那种家庭里活生生地生活着的人:政治形势,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尊卑贵贱,历历在目;婚丧嫁娶,家长里短,饮食男女,宴席诗会,面面俱到;屋厦庭园,锅碗瓢盆,衣裙穿戴,珍玩器物,应有尽有;吃喝拉撒,斗嘴吵骂,气性怪僻,心理性格,和盘托出……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实在是千真万确的。

可是,有的读者却看不惯这样生动具体的描写,在他们的眼中,《红楼梦》里的生活就像芝麻绿豆摊下一场,太琐碎。学者和作家也是不耐其烦。远处不说,近处就有人在。姚奠中先生是山西古典文学界的泰山北斗,他对《红楼梦》的看法却是:“我不喜欢《红楼梦》……老是那些家庭琐屑……读下去总觉得有点气闷。”(《写在(《石头记》探佚)前边》)学术观点抑或艺术偏见,都无可厚非,老先生也不讳言。山西作家韩石山,对《红楼梦》更是不耐烦:“《红楼梦》人都说多好,要叫我说,也就那么回事……全书叙事冗繁,没有多少生气。一个又一个的宴饮诗会,一会儿吃螃蟹,一会儿赏菊花,真的你看了就不烦?我看过一遍,连句有趣的话都没记住。那些吹捧《红楼梦》如何如何的,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假充斯文。”(《一个写作者的一生该怎样安排》)这就比不上姚老的学术态度了。但这是他的独特文风,正话反说,皮里阳秋,也不好褒贬。

当然,一个学术泰斗,一个当红作家,都是特例。

有一些普通读者,对《红楼梦》也是看不进去,闹不清写那些吃饭睡觉喝茶撒尿有什么用,这却是文学观念的问题,也是曹雪芹写得太生活了的原因。这些读者看小说,就是看故事,就是看那种“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脉络清晰的故事,《红楼梦》里像生活一样具体生动而又琐碎冗杂,干急看不到这样的故事,他们就只好掷书一叹了。

小说不是故事。小说不能没有故事性,但小说不等于故事。用一棵大树比喻,故事是肃杀冬目的树,树身和枝干,一看就明白,粗多少,高多少。小说是夏日雨季的树,多的是细枝浓叶,茂密而蕤葳,枝干都在浓荫里藏着,不仔细就看不出来。《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棵树,枝繁叶茂,满目浓绿。

我们说过,《红楼梦》是最具近代小说文本意义的长篇古典小说,它在主题思想上、结构布局上、人物塑造上、艺术描写上、细节运用上都已完全具备近代小说的基本要素,不是话本故事那种只强调情节渲染和悬念的叙述方法,不是具体历史事件的演义,而是经过艺术虚构的人物行动的艺术描写。这样完全符合近代小说文本要求的一部长篇,它是有着一个情节贯穿线索,一个表达思想、塑造人物、表现生活的基本事件。《红楼梦》里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复杂的生活场景,是靠着一个什么故事情节来展示的呢?我们读者看《红楼梦》,主要是想看什么故事呢?我们是为书中那些人物的命运在揪心撕肺呢?是什么样的事件发展趋向让我们欲知究竟欲罢不能呢?是什么样的故事结局让我们扼腕叹息和追念不已呢?当然是它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悲剧结局,是宝、黛、钗三个人物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黛死钗嫁,宝玉出走,就是《红楼梦》深刻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载体。

不管《红楼梦》这棵大树怎样浓绿茂密,不管它的枝干怎样深藏在茂密的浓绿中,它总是真实地存在着,在支撑着这棵茂密的大树。也就是说,《红楼梦》不管多么庞杂多么纷乱多么丰富,它总是靠着“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个主要故事在组织情节,在连缀事件。

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就是卷帙浩繁的《红楼梦》的故事脉络和情节贯穿线。这个故事脉络是贯穿始终的,全书里所有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都是附着在这一线脉络上的。我们回忆一下红楼故事,或者粗略翻捡一下回目就会看清楚的。

《红楼梦》第一、第二回,是全书的总体介绍,通过甄士隐、贾雨村两个贯穿人物,介绍了红楼故事的时代背景、活动环境和人物关系,使读者对全书有了一个总的印象。紧接着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林黛玉就上场了,见到了小哥哥贾宝玉,男一号女一号一见如故,似曾相识,互相欣赏起来了,一开始就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露出端倪。紧接下来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三号人物薛宝钗接踵而至,宝、黛、钗三位主角迅速登上舞台中央。形成了爱怨情恨难分难解的“红楼铁三角”,三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故事纠葛几于在第一时间里就开始敷演。主要人物这样快地与读者见面,不用说外国小说那冗长沉闷的开头,我国古典小说也并不全是这样。宋江在《水浒传》出场已是第十八回;《三国演义》中刘关张虽然开篇就出场,而诸葛亮出场却是第三十八回,几乎已是全书的三分之一了。这说明,《红楼梦》的主要情节线索,一开始就是明晰的,如果不说是更明晰的话。

第八回在《红楼梦》里也就是在这条情节贯穿线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三位男女主角第一次正式集合,“二玉”木石姻缘和“二宝”金玉良缘正式开始了不露声色的不宣而战,两个方面军进行了第一个回合的较量。“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金玉良缘的象征物已经正式会而,贾府里普遍认同的男女一号有了第三者和挑战者,薛家军夺取宝二奶奶宝座的战略计划亮出了旗帜。有意思的是,冰雪聪明却胸无城府的林黛玉已经敏锐觉察到了潜在敌人的觊觎用心并做出了反应,可惜的是,她的反应未必能起到自卫作用反而是过早明确地暴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此后,贾府的爱情争夺战一直在紧张地却不得不隐蔽地进行着。那个年代爱情是不能公开的,这种爱情就只会以暗恋、隐喻、反讽、曲折、发小脾气、使小性子等等痛苦的方式表现。开始的阶段优势在宝黛这一边,第十七回黛玉出于误会和任性剪了她正在绣的将要赠给宝玉的香袋,第十九回两个小男女躺在床上(!)缠缠绵绵谈情说爱,第二十三回两人偷读《西厢》并自比张生莺莺借书中的词句斗嘴,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一连几回里他们的爱情急剧发展,宝玉在感情冲破理智防线的情况下倾诉肺腑,明确地表达了对林黛玉的爱情,石破天惊地发出了爱的宣言,之后又私赠了爱情信物,宝黛爱情关系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此前黛玉经常是要给宝玉发小脾气使小心眼闹小别扭的,成天嘴上挂的就是:“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是她的爱无法表达的扭曲表达;贾宝玉发布爱的宣言和赠送爱情信物以后,这种扭曲的表达方式就不需要了。此后我们不再见到黛玉发小脾气使小性子了,而是得到爱情承诺的幸福和暗自得意。宝黛爱情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宝钗方面军并没有放弃战略目标,不管我们对宝钗这个人物有没有偏见,这位皇商小姐明明知道宝黛的倾心相爱,明明知道宝玉对自己单恋和追求的否定态度,她近距离地听见了宝玉睡梦

中的真情流露:“什么金玉良缘,我偏道是木石姻缘!”但她对既定目标是从来没有动摇的,而且有着长期的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战斗意志。在第一回合失利(宝黛爱情关系业已确立)的情况下,她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甘言败,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正面攻不上侧面攻。她不顾身份不惜自毁形象亲近宝玉,在宝玉午睡的时候坐在床边替他绣贴身的肚兜,还拿着蝇刷子替他赶蝇子——宝玉的卧室不会有蝇子,是一种能钻过纱眼里的小虫子。这是很不堪的,和她平目的端庄娴雅的做派大相径庭(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她决不放过讨好老祖宗的机会,在她的生日宴会上,老祖宗让她点菜点戏,“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第二十二回)。王夫人是她的姨妈,是她的主要依靠对象,她就不仅是讨好的问题了,而是要为她分忧解难,向她表示绝对的忠心和共同的立场:由于王夫人的蛮悍霸道,大发主子脾气,丫鬟金钏被迫跳井死了。造成如此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吃斋念佛的王夫人心里非常不安。薛姑娘就在这特别需要排解不安的时候特地赶来为她减轻思想压力和道德谴责。她歪曲事实无理强辩竟把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和责任全部推到死去的丫鬟身上,她把王夫人自知理屈而说不出口的话,说得冠冕堂皇理直气壮,特定情境中王夫人简直要把她当成最大知己和心理依靠了呢(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她甚至不惜降尊纡贵放下架子拉拢宝玉的生活秘书袭人,和她打成一片,给人预演出一种妻妾和睦的和谐景象和美好远景。在事关家庭兴利除弊的重大问题上她不顾自己的客人身份,想方设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团结多数稳定局面,积极表现对这个大家庭的忠诚、责任感和优秀的管理能力(第五十六回,“……贤宝钗小惠全大体”)。她还会主动出击,瓦解她的情敌林黛玉的斗志,说起贴己话来披肝沥胆,单纯的黛玉姑娘不几下就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被解除了思想武装,不再对她加以防范(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她甚至故意制造谎言和舆论,要她母亲替儿子(她哥哥)求黛玉做媳妇,这就不仅是阴险而且是恶毒了。她的哥哥薛蟠是那样一个作诗只会作“一个蚊子哼哼哼”的下三烂,她竟然出主意要将黛玉配他。私欲熏心,奶奶的宝座把人扭曲成什么样子了(第五十七回,“……薛姨妈爱语慰痴颦”)!这还不说她母亲、哥哥、丫鬟、密友(湘云)、共同利益者(凤姐、袭人)们的相互配合里应外合舆论攻势多方出击,军、师、旅、团都为着一个战略目标全方位作战;更不用说王夫人这个实际上的决策者和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了。连裁判都和他们联合起来了,这场比赛的结果还能是怎样的呢?

除了宝玉的爱,黛玉的劣势是明显的。她甚至算不得是成建制的方面军。她只是寄篱外祖母家中的孤女,政治背景家族势力经济实力与宝钗不可同日而语。和她连心连肝的只有老祖宗,老祖宗也还是这个“世代簪缨之族”的最高领导。但是这位最高领导者这会儿已是退居二线不掌实权,否决权倒是在她手上,但这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一样不能轻易使用,她得审时度势权衡利害顾全大局而不能感情用事。“我进了这门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的荣国府董事长,那饱经沧桑洞幽探微的老眼,当然可以看出家庭力量对比的悬殊:大儿子一味昏庸荒淫,大房太太愚而又蠢,长房孙子风流成性不堪重用;二儿子只会坐而论道,二房太太是个没嘴葫芦,孙媳青年寡居,不便出头;家政实权只能是由大房媳妇凤姐儿掌管着,而王熙凤则是二房太太王夫人的内侄女,薛宝钗的母亲却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重要的是,她们的娘家哥哥王子腾位高权重,竟然是京营节度使北京卫戍区司令!大孙女虽然是皇上的妃子,但圣眷无常,自己这些不肖儿孙们,少不了这样一位手握重权的亲戚的眷顾。而薛家的皇商地位和“珍珠为土金为铁”富贵,也是经济状况渐渐衰落的贾府的坚强后盾。这是一个实力雄厚的方面军,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方面与贾家可以一荣共荣的同盟军。在宝黛婚姻问题上有予夺之权的老祖宗,只好含糊其辞佯装糊涂消极等待事态发展了。

已经占领爱情高地的宝哥哥林妹妹,只有爱情至上主义,只有一面封建社会漫长岁月里最早题写了爱情二字的旗帜在高高飘扬,为爱而爱,除了爱只会爱。他们不会巩固阵地,也不会扩大战果。林黛玉不可能向外祖母明确表示自己的愿望,只会叹息自己的母亲早死,纵然有肺腑之言,无法托付。贾宝玉也只会沉浸在爱情的想像中,他没有想到把自己捧为凤凰一样的亲人们会算计他。他们的爱情阵地在温情脉脉的包围中一寸一寸地丢失着。经过长时间的胶着渗透,冷战热战,和平演变,宝黛的爱情保卫战最后惨烈地失败了。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阴谋,欺骗,笑里藏刀,暗中部署,周密策划,十面埋伏,情节终于推进到最高潮的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就在薛宝钗盖着红盖头正式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刻,林黛玉烧掉了那些不可信的爱情信物,怀着对那个不合理的现实业界的怨愤,喊着“宝玉,你好”(那是怎样沉痛的不解和质问!)魂归离恨天了。这一切,在红楼故事中或明或暗,或不露痕迹或浓墨重彩,形成了自始至终前后照应的情节链条。应该说,这是中国古典小说阅读效果最好的情节线索的展现。后来,贾宝玉终于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清醒起来成熟起来,他打破迷关冲出重围,坚决地与这个温情脉脉而又冷酷狰狞的家庭做了彻底的决裂,做出了在当时社会局限下最决绝的行动——出家(第一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宝二爷没有了,宝二奶奶还是宝二奶奶么?还是婚姻的占有者么?何况占有并不说明什么,倾心相许才是一切。机关算尽的胜利者薛宝钗成了最大的失败者,一个经典的婚姻悲剧成了全书无言的结局。

中国古典小说破天荒地一扫大团圆结尾的陈旧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悲剧结局震撼了读者的心,以前所未有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她可以毫无愧色地矗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曹雪芹是艺术大师,他的生花妙笔是写生活的,生活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简单的故事,优秀的小说又不是一个现成故事的记录。那么多大大小小琐琐碎碎的生活场景在读者面前展现,这才成其为生活画卷和百科全书。但它绝不是芝麻豆子摊下一场,而是像所有优秀小说一样有着一条脉络贯穿全篇,他只是写的更出色罢了,出色得让你甚至感觉不出他是在着力编织一个中心故事,而只看到活生生的生活在纸页上流动。这才是上乘的境界,是神奇的境界了。

当然这样的故事结局是后四十回的情节,据说曹雪芹的原本或者原意是黛玉病死,宝钗顺理成章地成了宝二奶奶,后来宝钗难产又死了,家庭败落了的宝二爷与流落街头的青年寡妇湘云邂逅相逢,结合为夫妻过穷日子去了。这样的结局我们无法想像,我们无法判断这样的结局要比同一天黛死钗嫁的结局高明。也许那是生活的逻辑,但不是小说的逻辑,不是艺术的逻辑。如果这样的悲剧结局真的是高鹗的续作,那他就是很懂得脉络贯穿情节发展层层递进推向高潮的艺术规律的了,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学贡献就是很大的了。他凭这一点也可以称为艺术大师,也可以不朽。

猜你喜欢

宝黛红楼宝玉
红楼摆摊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红楼女排
论宝玉之泪
宝玉受笞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宝玉问路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渐解红楼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