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是棵树

2006-10-24王殿民

山西文学 2006年8期
关键词:格言

王殿民

风清景明时节,春雨润物无声,不由得想起离去多日的父亲,在无尽的思念中,记忆犹如一部厚重的大书,里面记载着父亲勤劳淳朴的人生,一页页翻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格言警句,犹在耳边。其中显示出的精神风范,人生哲理,让我终生受用。

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当他在田地里挥汗劳作时,当他坐在向阳处晒太阳拉家常时,当他拉着曾孙女的小手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时,谁也不会想到他曾经是一位激情四溢的热血青年,内心始终涌动着不懈的追求。1937年,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正在河津樊村读完小学的父亲,在进步思想的启蒙下,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经驻校牺盟会干部刘建平和南午芹村薛家敬介绍,加入山西早期的抗日团体——牺盟会。从此每日半天在学校上课,半天深入乡村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8月,由南方平村的张九合、张锁子介绍,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之后,他又发展了本村的张立信、任四家入党,自己担任党小组长,并在河津北坡一带建立了秘密交通网。“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他后来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当时行为的写照。由于日寇扫荡,环境恶劣,父亲失去了同党组织的联系。但仍然坚持抗战,历尽艰辛,几经生死,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

事后多年,父亲常说: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父亲的这一传奇经历,直接影响到他的后半生,也影响到儿女们的成长。

父亲一生中最引为自豪的经历却给他带来“文革”中的不公平待遇。“文革”中父亲被定名为“特务、历史反革命分子”,虽然他蒙受冤屈,但千难万难,他决不允许儿女们因他而失学,因他而成为没有知识的人。当时,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在推荐我上学时受到阻挠,父亲坚持:再苦,都不能误了学习。在父亲和我的努力下,学校终于破格录取了我。“知识让人富有,愚蠢使人贫穷。”正是父亲这句挂在嘴边的格言,才使我一步步从苦难中走了过来,才使我在学业上坚持不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点,我由衷地感谢我那出身卑微而又见识远大的父亲。

父亲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但崇信“耕读传家”,他认准了知识能兴家报国。他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却总能把生活中的事提炼成一句格言,让儿女们铭记在心。孩提时代,我记忆最深的莫过于父亲的格言训诫。“一日之计在于晨”,“夜点明灯下苦心”之类的话,让我明白了学习必须刻苦。夏日里、明月下,父亲讲的是天文星座、孟母三迁的故事,炕沿上、油灯旁,无论是识文写字,还是珠算诵读,必有父亲陪伴的身影。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总结和独创了不少劝学、修身、处事、待人的格言。同时父亲还鼓励我们博学。记得我小时候画兰花,左看右看,怎么也不舒服。父亲说话了:“一撇撇叶长,二撇撂过墙”。这一生动的构架,让我豁然开朗。后来,在父亲的口诀上,我又增加了“三笔头上走,四笔五笔紧跟上”的顺口溜。那时候,学习资料缺乏,父亲总是千方百计为我寻找购置,让我与有造诣的兄长接触,促我提高进步。正是由于父亲的督促,我拥有了平生第一种谋生本领——画画。每逢年关,我便背起颜料包,拿上白报纸,到附近集市上画画卖钱,为自己积攒一点学费。

父亲一生崇实务本,他信奉“艺不压身”。父亲曾是生产队的技术员,队里每年的红薯秧大都是他亲手培育。我记得,即使全家人在一起吃饭,他也不会忘记让我中途到育苗池去看看,生怕家畜、家禽损坏秧苗。在林业队经营桑林时,父亲又琢磨“桑杈”制作技术。他培育的“三杈”、“五杈”、“举杈”运用到生产中后,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影响到晋南一带。父亲是村里的摇耧把式,秋天播种季节,十多岁的我便给父亲牵耧,他手把手地教,一丝不苟。我曾写过一首《老农摇耧我来牵》的叙事诗,记述当时的情景,那耧铃叮当的季节,是父亲生命音符跳荡最欢快的时刻。至今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秋日的清晨,田地里一行行嫩绿的麦苗,挂着晶亮的露珠,绿汪汪,水灵灵,像一幅美妙的画。父亲面带微笑,裤角和鞋都被打湿,沾上了泥土,缓缓走在新绿的麦田,察看出苗情况,就像画家在欣赏自己的杰作。

父亲还是一个技术多面、古道热肠的人。会养蜂,裱糊,搓麻花,理厨,扎花车。这些技艺不光让我们这个大家庭在生活困难的时候获益,还为父亲赢得了好人缘。不管谁家有事,父亲从没有回绝过,他常说:“吃苦不亏,多干是福。”即使在身处灾难的日子里,仍然教育我们要热爱集体,勇于奉献。记忆最深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中午,天降大雨,父亲带着11岁的我赶到地里,给生产队截水浇地,当我们顶风冒雨在泥水里拼命干活时,我家的三间房却被洪水冲塌。

在贫寒中立身,在拮据中操持家务的父亲,把“省吃俭用”作为终生受用的四个字传给了我们。小时候,父亲时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天省一口,一年攒几斗”、“常将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思有时”等格言教育影响我们。他说过:“儿要穷生,女要富养。”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组织去县城春游,我把所带的三毛钱买零食花了,晚上回到家后,父亲坐在炕沿上说:“三毛钱,能买多少张有光纸,多少支铅笔……”到了父亲的晚年,家里的条件好了,他仍然省吃俭用。这些年,晚辈孝敬他,想让他吃好穿好,他怎么也不肯,说:“我是农民堆里的人,穿着这样的衣服,和老伙计们坐在一起太扎眼。”

父亲一生平平凡凡,但他的人格质朴厚重,坦诚可敬。经常教育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便宜。缅怀父亲时,妹妹情不自禁地回忆:父亲曾管理过队里的果园,而我们从没吃过队里的一个好果子。总被父亲用“鸟啄的落果最好吃”之类的话哄着。为此,妹妹说几十年来,她总是天真地认定父亲说得对。现在,她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虽然我们过多地咀嚼了苦涩,但从此积攒下了享用不尽的精神琼浆。

在家里,父亲省吃俭用,一分一毫地算计着过日子,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对乡亲,却大方得让人不可理解。借给乡邻的粮食、面、钱,不管多少,从来不索要。听大姐说,在上世纪60年代最困难的日子里,一天,她看见父亲光着脚从外面回来,一问,原来是父亲把鞋给了一个没鞋穿的乡亲。父亲总是助人于危难中,帮人于需求时。多年来,家里的东厢房像个客栈一样,经常为正在盖房子和没有房的乡邻凑急居住。他常说:“为下朋友护身宝,攒下银钱催命鬼。”在交友上,他提倡的是“羊左之交”,信的是“说我过者是我师”。从担任乡长起,父亲就经常告诫我要“真诚处朋友,善意结人缘”。还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要我心敬百姓,多往有人的地方去。这些年,我每到一个地方,父亲的心就跟到了那里。用他淳朴善良的心,关怀我,影响我。我当县长后,他对农家事、农家活犹为关心,遇到不同的时令、节气,他会叮嘱我不要耽误农时。有一年春节,父亲去运城大姐家路过临猗,看到地里的棉花柴和玉米秆没有拔,就记在心里。一见面,就急着对我说:“尽快督促把活干了,不要误了农时。”好像比我这当县长的还着急。听了父亲的话,我心头一热,父亲牵肠挂肚的岂止是我这个儿子,他把对儿子的牵挂已拓展到了儿子服务的那一方百姓。

父亲去世后,我翻阅他的笔记,发现他在十四五岁时写下的人生格言是:“勤劳,节俭,自尊,守志。”入党后,又把本名“收子”改为“守志”。说明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他已心怀大志,完成了人生境界的升华。解放后,作为一个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却一直默默地像个普通农民一样耕作,他并没有感到委屈,而是时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坚信自己还是个党员,历史总有一天会被澄清。1995年,经河津市委组织部认真翔实地调查取证,上报运城市委组织部,恢复父亲党籍的文件终于下达了。当父亲接受组织谈话,用颤抖的手掏尽身上所有,慷慨交纳党费的那一刻,我的心震颤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风雨沧桑六十多年,历尽屈辱,信念不变,该有多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父亲啊,您让我感知到共和国最基层一名普通党员对党的忠贞情怀,也让我看到您的高尚和伟岸。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守候着父亲,让人感到温暖充实。然而,面对如山的父爱,我只能来去匆匆。过去每次回家,父亲总是再三催促我要按时返程,准时上班,他常说的是:“你们吃的是公家饭,要对得起那薪水。”近两年来,也许父亲自知去日不多,每当我们要离开时,他总要流露出依恋和挽留的神情,慢声细语地问:“你现在就走吗?”望着一向刚强、守时、豁达的父亲,一种可怕的预感常常涌上心头,我竟不敢往下想,只想在父亲身边多坐一会儿,哪怕为父亲倒杯水,擦把脸。谁料想,上苍还是用无情的手把风烛残年的父亲与我们拉远,拉远。

多少个夜里,我梦见了大树一样的父亲。多少个清晨,我感受到这棵大树恒久的魅力生生不已,生生不已!

猜你喜欢

格言
格言·语录
格言
格言·语录
《人生格言》随读随想
青春格言
青春格言
格言
格言
格言
青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