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言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2006-10-13姜良存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的诸多人士,以至日本汉学家井上靖称“孔子是人类的老师”。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博大,系统完整。他在谈到弟子的特长时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以下凡引《论语》,只标篇名)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孔门四科”。其中,“言语”紧列“德行”后面,可以看出孔子对言语的重视。今天,在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言语教育思想,应该说对语文教学,尤其是口语交际教学不无借鉴意义。
一、言语教育的目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什么是“言语”?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具体说来,言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的言谈或写作的行为;一是指人们说出或写下的话语,孔子将“言语”列为四科之一,说明他已清醒的认识到言语的功能。言语能够关乎国家、社稷的安危,“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子路》)言语是知人论事、传道受业进行交际的工具。“不知言,无以知人。”(《尧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阳货》)《左传·襄公二十年》还记载了孔子强调言语功能的话:“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正是因为孔子对言语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特别强调要重视语言,他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对于措辞说话,得严格认真,不能有一点儿马虎。那么孔子进行言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孟子·公孙丑》篇:‘宰我、子贡善为言辞,冉伯牛、闵子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是言语以辞命为重。《毛诗·定之方中》传:‘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此九者皆是辞命,亦皆是言语,皇疏引范宁曰:‘言语,谓宾主相对之辞也。范以当时最重邦交,故言语皆当指此事,亦是举彼一端,以例其余。”由此可见,孔子的言语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
也正是在这一目的的教育之下,孔子的弟子能够做到“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公冶长》),“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子路》)。甚至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孔子弟子的口才大加赞扬,称赞宰我是“利口辩辞”,称赞子贡是“利口巧辞”。孔子自己也从反面批评了没有言语交际能力的行为,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意思即说,熟读了《诗经》三百首,叫他去处理政务,他处理不好,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读的多又有什么用呢?
二、言语主体的修养
言语的三要素是言语主体、言语环境和言语作品。言语主体是指言语活动的承担者,既指言语活动的发出者,也指言语活动的接受者。言语环境即语境,是指言语的背景条件,言语作品是言语的物质成果。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要使话说的好,说的妙,能达到交际的预期目的,孔子认为作为言语表达者而言,应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说“普通话”,用“雅言”进行交际。
孔子时代方言分歧严重,有“五方之民,言语异声” 的说法。为了达到言语交际的效果,说话内容别人能懂,孔子将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列入学习的内容。《述而》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不论是读书,还是执行礼仪都使用雅言,这样别人才能听懂。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把《诗经》作为推行“雅言”教育的教科书,首先进行正言、正音的语言教育。“小子何莫学夫诗?”(《阳货》)“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学《诗》,可以学习“雅言”,说大家都能听懂的标准话,从而可以进一步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论语》中孔子还多次提到要学诗,可见他在正音和正确运用语言方面的重视。
(二)加强道德修养,做品德高尚的人。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外化,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一个人道德思想品质的显现。因此孔子也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品行高尚的人,在言语交际中要以仁德为本,因此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强调立言者必须立德。他反对巧言,“恶夫佞者”,(《公冶长》)认为“巧言乱德”(《卫灵公》)、“利口覆邦国”。(《阳货》)言语交际中要做仁者,以礼节制自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颜渊》)做人说话与人交往要“言忠信”(《卫灵公》)、“言而有信”(《学而》),诚实讲信用,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为人不可“道听而途说”,(《阳货》)不可信口而雌黄。要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学而》),“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诚信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格,也是言语交际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原则,孔子不仅重视诚信这一道德品格的修养,同时,还认为人应有宽恕的道德品质。孔子的学生曾子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认为孔子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孔子也要求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卫灵公》),“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要能够互相宽容谅解,以豁达的胸怀,超然的态度对待前愆,与人真诚相处,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尊重别人的个性。
(三)加强自身言语艺术的修养,提高言语表达的水平。
孔子虽然一贯主张“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但也认为“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非常重视言语表达的技巧,讲究言辞的修饰,主张“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话语要奏效,就要加以修饰,只有经过修饰的言辞才能够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意图,不经修饰,没有优美华丽的词采是流传不广的。孔子还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认为话说的得体,合乎礼的要求,不仅要使语言优美华丽,而且还要和质朴的内容有机的统一起来,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三、重视言语环境的制约作用
言语环境是言语的三要素之一,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言语的效果或者说言语交际的得体与成功一定程度上要受到言语环境的制约。从孔子的言语交际行为中可见孔子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并十分重视言语环境的制约作用。
(一)重视“言之时”,要把握说话的时机。
孔子认为说话应适时而发,相机而为,他说:“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这是说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到说话的时候而说话,这叫急躁;该说话时而又不说,这是故意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情况而说,这叫盲目。因此,在该说话时再说,不可说时就不说,要见机而语,“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就能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宪问》),在该说话时说话,别人也不会讨厌他说的话。
(二)要重视、区别对待不同的交际对象。
孔子认为与人交际时,要看对象说话,要根据交际对象调整说话内容、方式、语态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对中等水平的人,可以对他讲高深的道理,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对他讲高深的道理。又说:“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乡党》)在朝廷中,与同级说话,直率畅快;与上级说话,温和恭顺。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也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回答。如《先进》中记载,子路、冉有问“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回答子路的是“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回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之所以作出不同的回答,是因为二人性格不同,“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三)要重视交际的特定场合。
孔子认为言语交际时应重视说话时特定的场合、环境条件等,使语言切合言语环境。《乡党》中载:“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 是说孔子在父兄宗庙所在地这一特殊的场面说话时表现的谦恭温顺,好象不会说话的样子。而在宗庙和朝廷这一特殊的场面中,讲话雄辩,但很谨慎。孔子还指出:“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乡党》)“不疾言”,是指不大声讲话。这是说在乘车这一场合时不要大声说话,说了别人也听不见,也不符合礼节。可见孔子很注意说话的语境。
以史为鉴,有容乃大。孔子的言语教育思想对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口语交际教学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用普通话交谈。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由于认知、生活经历与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限制,在语言表达方面用语不规范,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规范学生的语言,加强学生的普通话教学责任重大。用普通话来交流,不仅便于别人理解,也是推广普通话的义务。现在许多师范院校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这也会影响到以后中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因此,进一步来说,学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都应有说好普通话的意识。
(二)言语能力与道德修养的和谐发展。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场景中活生生的显现,它不光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以前语文教学大纲中“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人际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只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远远不够社会对现代公民的要求,加强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口语交际的知识、技能、方法,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施以德育,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说话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说得体、有礼貌的话,做到学说话与学做人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良好的口才,又有品德高尚,有文明、有礼貌、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的人。
(三)要创设交际情境。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良好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课堂上口语交际教学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原生态的自然的言语交际活动,它缺少激发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动力,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虚拟一个的真实的交际情景,进行真实的交际行为。学生走进课堂教学就仿佛走进了在实际的生活,学生就会感到不拘束,很自由,也就自然的步入了教学指向的交际情境,从而教师可以自由的根据已设置的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加强口语教材方面的建设。现在许多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感到不知所措,原因之一是口语教材方面有欠缺,所以,加强口语教材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倾听、 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孔子已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对孔子言语思想的认识的深入,随着我们对语文教育不断的探讨,口语交际教学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姜良存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