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之谜
2006-10-12安利
安 利
什么是“天分”?字典上的解释是: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正如哲学家孟德斯鸠所说:“天分是上帝悄悄赐予我们的礼物,等待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它开启。”天分是与生俱来,还是环境的产物?是一时的才能还是永久地存在?它可以后天培养吗?它与才能有何不同?天分是否可以人为发掘?还是只有在它自己显现出来的时候才得到人们承认?
哲学家兼作家埃尔伯特·哈伯德曾指出,“人们缺乏的是认识有才干的人的天分”。麦肯锡公司的咨询师们就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以为评价人的天分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错误地认为拥有高智商就可以保证工作上的高产出。但是,没有任何研究表明智商和工作产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进行了一组试验,来分析人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天分的。结果表明,人类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天分是与生俱来不可变的,另一类则认为天分是可以后天发展的。
天分哪里寻?
天分与大脑的结构以及神经元是否相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又开始探寻一些人大脑结构的秘密,期望以此揭开这些人与众不同的特殊才能的根源所在。1955年4月18日对于普林斯顿大学医学院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尽管之前爱因斯坦本人已经要求进行火化,但病理学家托马斯·S.哈维却坚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留下来作研究之用。直到70年代,爱因斯坦大脑被秘密研究的事实才被一位名叫史蒂文·利维的记者报道出来。利维在哈维医生家中发现了装在消毒液中的爱因斯坦的大脑,除了小脑和部分大脑皮层之外,其中大部分已被做了切片处理。
1985年至1999年之间先后有三篇关于爱因斯坦大脑分析结果的科学论文发表。这些分析表明,爱因斯坦大脑中的神经元要比常人需要更多的能量,但他的大脑较常人大脑重量要轻,神经元的密度却很高。此外,其左右顶下叶的凹痕也与常人不同,而这一区域正是负责进行数学运算的区域。然而,从这些结果来推断人的天分是由脑神经元密度或奇怪的凹痕来决定的似乎过于荒谬。但奇怪的是,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列宁的大脑上。在列宁去世以后,他的大脑被当时的苏联政府交给了德国著名神经科专家奥斯卡·福格特进行研究。经过两年半的分析,1929年福格特揭示了他的研究结论,并消除了人们心中的疑问。他发现,列宁大脑中一种被称为角锥形神经元的数量要超出常人水平。1993年,三位俄罗斯神经科学家重复了这一研究,证实了列宁大脑的体积和皮层中的脑回与常人不同。
谁都可以成为天才?
想要从大脑的结构方面来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某种天分似乎过于片面了。难道这其中没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吗?所谓的“特殊”基因在其中又有何作用呢?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天分并非与生俱来。大发明家爱迪生认为,天才是靠1%的灵感加99%的努力造就。灵感在工作中是必需的,而且需要适时地出现。但是,人们是否需要先天就具备这种灵感呢?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就是少数几个认为灵感并非与生俱来的人之一。“给你十年时间,任何人都能创造奇迹。”
那些天资聪颖、为人所共知的人具有特殊才能是因为他们超强的记忆力。神经科学认为,人类的大脑具备两种记忆方式,一种是日常使用的短期记忆,另一种就是长期记忆。埃里克森指出,天才大都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短期记忆,并把获取到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这样短期记忆就可以随时更新信息。这种“长期日常记忆”对于在某一领域成为被人们公认的天才非常重要。
人们普遍的观点认为,女人不能成为象棋大师,因为这项游戏过于男性化。为了推翻这一观点,匈牙利象棋大师、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尔开始培养他的三个女儿。1992年,这三个女孩已经跻身世界前十,而他最小的女儿尤迪特则赢得了大师赛,以15岁零4个月的年龄成为历史上最小的象棋大师。但是,波尔加尔并不满足于此,他同时让女儿们接受语言培训和数学教育,他的大女儿已经掌握了七门外语。
波尔加尔的试验证实了一切成绩都可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来获得,但他的女儿是否先天就具备某种天才基因?无论如何,人们应该把创造性天才与超级天才区别开来看待,因为这两种天才通常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创造性天才在幼年时通常是低素质的学生,而超级天才对于社会乃至历史来说都不具有任何特殊吸引力。但是,一个成功的超级天才或不被理解的天才似乎更符合人们眼中天才的标准。那么,这两种天才是否都具有某种天分呢?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所谓的“白痴专家”,即那些智商低下却在某一领域具有超出常人禀赋的人。
与生俱来的天才
然而,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专家则更倾向于认为天才是与生俱来的。
他们认为,天才的大脑的工作效率要超出平均水平。大脑的工作效率由两个互相关联的因素决定,即社会环境和大脑结构,也就是大脑神经原细胞的数量以及密度。神经元细胞的数量和密度在人出生以前便已形成,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得以激活。因此,安德鲁和亚历山大·菲格尔库尔茨兄弟认为,社会因素仅仅对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几年具有重要意义,当进入获取知识阶段时,神经元细胞就开始发挥主要作用。人长到四岁之后,大脑灰质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如果在某些特定时期给予大脑神经原有规律的刺激,就会促使它迅速增长,这意味着环境的变化可以帮助开发人大脑中的天分。
成为天才并非一件幸运的事情,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幸。我们看到的天才似乎总与近视、变态反应、甚至某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相关联。除此之外,那些得到人们认可的天资聪颖的人也通常忍受着抑郁的折磨,他们大都孤独,且情绪容易波动。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疾病也总围绕在这些天才周围。20世纪中叶,有人曾经对15名表现派绘画大师进行过一次测试,结果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循环性精神病以及酗酒等。他们中的六人曾经接受过心理治疗,两人自杀身亡。看来,大自然还是公平的。
所有人都是天才
核磁共振技术和X射线断层照相术的出现让神经科学专家们得以随时跟踪人类大脑的工作状况。通过这些技术,科学家们还可以确定在听音乐、阅读或进行数学运算时大脑中哪些区域会作出反应。此外,还可以比较天才与常人大脑的不同之处。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理查德·雷斯塔克通过研究指出:“凡是那些被公认为天才的、伟大的象棋大师或数学家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和迅速恢复大脑长期记忆中大量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由于因特网、手机以及电视等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人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获取到大量信息,人人都可能成为天才。那么,我们的后代是否会比我们更加聪明呢?他们要想成为天才,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呢?
[责任编辑]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