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好方法
2006-09-29陈智勇黄勋敬
陈智勇 黄勋敬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必须突破传统融资渠道,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更加有效的融资模式。贸易融资模式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而言,无论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还是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着力发展贸易融资,对于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瓶颈”因素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流动资金贷款和贸易融资的比较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操作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流动资金贷款和贸易融资。流动资金贷款要求企业的财务状况较为规范,各项财务指标较为合理,一般要求具备有效、足额的担保(保证或抵押),而且银行的审批流程繁琐冗长。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融资时效性较强,因此很多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难以及时从银行获得所需信贷资金,从而延误了投资时间。相比较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适应主体资质偏低的中小企业,有利于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在贷款准入门槛上,贸易融资准入门槛较低,这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的问题。调查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是传统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达不到银行评级授信的要求而无法从银行获得融资。而贸易融资进入门槛较低,银行关注的重心是每笔具体的业务交易。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商业银行重点考察申贷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套用传统的评价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担保原则被弱化,银行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以控制风险。对于一些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贸易融资的推出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通过不断的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融资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就缓解了。
然而,当前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上仍然存在不少“瓶颈”因素: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门槛依然较高;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把握过于谨慎,机制不够灵活;贸易融资要求的担保项目过于严格;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单一;操作环节复杂,审批程序较多;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小企业及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贸易融资的法律环境不完善等。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优势分析
鉴于以上引起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困境产生的各种内部、外部原因,可以尝试建立和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是指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他们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集群有空间集聚、柔性专精、合作网络、根植性、自我增强等特征。通常集群成员包括上游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群;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行业协会、贸易联盟,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产业集群内企业及其相关成员相互间互动程度高,这种互动导致了产业内外之间成员的密切影响与联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牵动和产业转移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业集群。从全国来看,主要产业集群包括:珠三角产业集群、浙江省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的衍生型产业集群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的主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往往以中小企业为主,是比较典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由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互惠共生、协同竞争、资源共享以及区域网络等特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中小企业集群的信誉优势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根植于某一特定区域内,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企业及相关实体的空间集聚。这些相互联系的企业通过分享的专业化、协同作用,整体上表现“柔性专精”的区域特点。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部分是建立在资本链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建立在企业的信誉之上;同时较强的专业化无可避免带来较高的转换成本,亦即集群内企业面临较高的退出壁垒。因此可以说,信誉对集群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集群内企业也十分重视自身信誉的维护。
(2)中小企业集群的信用依存度高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分享的专业化协同合作形成了全新的路径依赖,各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通过关联策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作用、互为依托的“信誉链”,通过互相提供帮助、信息共享、提供自由度发展长期客户关系。“信誉链”的价值在于在将来的行为中减少交易成本,并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长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推动各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对称和信息的沟通流动,加深对彼此价值信念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整个区域范围内债信文化的形成。这种信用依存通过各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多次交易(重复博弈)实现双赢结局,同时也通过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作用、区域根植等特性来对失信者进行有效及时地惩罚来得以实现。
(3)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失信成本高
对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而言,一旦违背承诺,它就面临被切断核心资源(主要是信息)渠道的潜在风险。这种潜在风险不仅意味着企业将有可能流失重要客户和供货商,在往后的交易中面临更为严峻的信用条件,而且失信将有可能造成被迫退出集群这种分享专业化、分散风险的空间组织体制,代价是十分高昂的。
由上所述,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信誉重要性、信用依存度、失信成本等方面具有关键的优势,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向集群内中小企业贷款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
借助产业集群优势,推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
一旦建立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整个集群形成的信用水平会明显高于单个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这样不管是在集群内部进行资金融通还是通过集群辅助网络层次中的投资机构向外界筹措款项,都会比单个中小企业的融资要容易得多。同时,中小企业融资并不仅限于从银行借款,更应该充分运用商业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最大限度地利用贸易融资来获得银行融资,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借助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优势,商业银行及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贸易融资这个平台,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1)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产业集群内专业性企业资信评估机构。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应逐步形成专业性的企业资信和风险评估机构,这些专业性企业资信评估机构能帮助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由于同处于一个集群当中,资信评估机构对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成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其所做出的资信评估的可靠性就比较高,那么金融机构就可以依据资信评估来进行金融资本的注入。
在贸易融资的评估上,商业银行在进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对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外销渠道、经营者的素质、结算方式、贷款归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潜力等内容的审查,从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信用等级评估。同时,商业银行应建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信息库,收集中小企业产品情况、市场情况、进出口情况及资信情况等资料,改变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2)商业银行应将贸易融资业务与正常的贷款业务区别对待,适当降低门槛。
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商业银行应开发出不同于传统大型企业的评价系统,不能局限于企业目前的规模、财务状况,而要综合考虑单笔业务的风险,对担保的要求也要相应弱化,尤其可适当降低有些需要抵押物的贸易融资业务,培植和扶持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客户。如果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良好,发展前景较好,即使没有任何抵押物和保证单位,考虑到单笔贸易融资业务的综合风险度较小,商业银行也可以尝试免除担保。当企业办理进口信用证业务时,如果历史交单付汇记录良好,商业银行在收取部分保证金后就可以考虑免除担保。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银企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融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商业银行应适时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推介合适的贸易融资新产品。
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仅局限于传统业务,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将国内、国际保理业务、国内信用证业务等贸易融资产品向信誉及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逐步放开。通过福费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贷款、出口保理授信组合、出口信用证授信组合、出口退税授信组合等融资手段,满足中小企业开展正常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需求;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对传统产品,要办出新意。如打包贷款业务,不只局限于信用证业务项下,要逐步拓展到托收和出口发票融资;进口业务方面可采用转开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形式,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方面融资需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4)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中小金融机构开展贸易融资业务。
对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来说,辅助网络层中的金融机构并不仅限于几大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还包括当地的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往往带有地区性质,最能充分地利用地方的信息,最容易了解到地方上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因此能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和交易成本较高这一金融服务业的障碍。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对资产信用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中小金融机构在产权关系、内部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与中小企业有众多相通之处,因而更容易形成融洽的银企关系。但是这并不排斥国有银行分支机构进入中小企业集群,因为对于集群整体来说,几大国有银行毕竟是丰富的外源性资金的主要渠道。
(5)不断提高各方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素质。
商业银行及中小企业都要对从事贸易融资的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另外,贸易融资业务人员要强化风险意识。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积累经验,尤其要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洞察力,增强贷后管理能力和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
(6)借助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
由于面临共同的风险与问题,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应借助集群优势推动立法部门尽快完善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结合国际贸易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应立足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尽快建立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对国际贸易融资常见的做法,如押汇业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等,尽快在法律上给以相应的规范。商业银行和企业则应认真研究现有的法律法规,分析国际惯例和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之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产品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标准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
责任编辑:柯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