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与服饰
2006-09-21洪华平
一、历代文学反映了历代服饰的形状、色彩、寓意等
华梅在她的《中国服装史》中说:“论断服饰四部分组成,即衣服(主服、首服、足服)、佩饰、化妆和服装随件。”今天,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大都是从文化典籍中寻找它足迹,通过考古挖掘的文物、壁画等遗留下来的实物去求证,其中,最多的要算文学作品了。华梅的《中国服装史》、沈从文《中国古代服装研究》这两本书便是最好的证明。下面略举几例以作证实:
先秦服饰(指周代和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衣着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相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了中国图案富于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诗经》中《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里点出衣、裳、内衣;《七月》篇:“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一之曰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里点出了衣、褐、裘;《出其东门》篇中有“缟衣綦巾”说明当时已有了佩饰,并且十分普遍,色彩鲜艳多样。
《虞书》中《益稷》篇;“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黻、黼、浠绣并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其中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取其滋养……这些说明当时图案,已寓有含意。
《史记》中记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说明了汉族当时穿的长袍,少数民族穿的短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
隋唐五代的服饰,这一时期的服饰制度越来越完备,加之民风奢华,因而服式服色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特别是女子服饰,是中国服饰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冠服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这与当时的民族大融合,“丝绸之路”的对外交流开放,封建经济的繁荣,统治者较为开明的政治制度分不开。
华梅在她的《中国服装史》中引用了大量的唐代诗歌来论女子服饰特征:如,当时袒领短襦的穿着效果,一般可见到胸前的乳沟,引方干《赠美人》中“粉胸半掩疑暗雪”和欧阳询《南乡子》中“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诗句作证明;引孟浩然诗句“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来说明裙的高度、长度;引白居易“眉欺杨柳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的“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等诗句来说明裙色丰富艳丽,在说明唐朝女子发式和面靥时,引温庭筠“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看红,玉钗头上凤”、元稹“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等来说明当时女子的头发装饰华美,面部施粉,唇涂胭脂。
以上两个时期的服饰,通过引用大量的诗文,它们的特征已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其它时期的服饰特征也是如此得以展现的。
二、服饰增添学的内涵
古代的贯口衫、深衣、襦裙、铠甲、背子、比甲的廓形完全能不假语言地叙述中国人的生活、激情与前进的步伐。青、白、朱、玄、黄更是以五色的说法,连着囊括宇宙的木、金、火、水、土,反映着中国人的哲学意识。环佩叮当,不仅是美人轻衫莲步的侧影,还体现帝王的神威,更深层次地体现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即“礼”的物化和影响。这些都有力说明了中国服装史是一部有形有色甚至于有声的文化史,这部历史无疑会成为文学镜子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了它,文学内涵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这一观点:
1、以服饰为题材,赞美古代劳动妇女的聪慧,也记录了她们的艰辛。唐代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织者何人前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丝细缫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也应惜。”宋朝时的《蚕妇吟》也写:“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 通过服饰描写,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这应该是服饰在文学中最重要的作用——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关于这一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
《陌上桑》中描写罗敷这位美女:“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着装清丽脱俗,装饰简洁诱人,为下文写其整个人的美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是一个有力的映衬。
《孔雀东南飞》中描述焦仲卿妻子:“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身着明月王当”,这么一位贤慧漂亮的女子却被公婆休掉,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礼教的桎梏之深。
《木兰辞》中,写花木兰的勤劳孝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写她替父从军不被人发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写她恢复女儿身,重新找回女性的爱美意识:“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为塑造这位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植通过描述服饰来写美女,写得更为精彩。其《美女篇》中有:“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王当。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洛神赋》中写道:“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其文中所描述的首饰富丽,质料华贵,名目繁多,服饰以色相迎,有力地写出这些嫔妃营妓极尽巧色以为美,正应了一句俗语“三分人才,七分打扮”。
3、以服饰为线索,构造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
傣族长诗《召树屯》中记,美丽善良的孔雀公主楠木诺娜飞到金湖沐浴,勐版加王子召树屯窃得公主的孔雀衣,使她无法飞返,遂结为夫妻,恩恩爱爱。后孔雀公主遭贼人迫害,在被杀之前,她请求再穿孔雀衣跳一次舞,从而得以飞逃,与王子团圆。与此类似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一样,衣服成了一条有力的线索。
《碧玉簪》里大家闺秀李秀英与书生王玉林新婚之夜,新郎在门外捡到一封情书和秀英送给表兄的碧玉簪,簪子通常作为爱情信物,所以,由此几至酿成婚姻悲剧,所幸后来终于真相大白,才使秀英洗清冤屈。
4、通过描写服饰,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广阔的社会画面:民风民俗、社会变迁等
例如:《世说新语·任诞》篇叙述刘伶竟裸体坐于室内,客人来访并指责他,刘伶说:“我以天地栋宇,屋室为獃禈衣,诸君何为入我禈中?”这一例足以得见当时的社会风俗:文人有感于政治混乱的时世,便在服式上寻求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
当然,最有说服力的要算《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是我们了解清代满清贵族家庭、官僚以及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最好史料,如其中几回就是直接以服饰作为回目标题: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六十一回“浪荡子情遗九龙”等。据这本书反映,光是纱罗,各色就有几百种,不仅老爷、太太们遍体绮罗,就是姬妾奴仆们也以绸缎为衣。
中华民族的服饰源远流长,每个时代的服饰均有其特色,每个民族都有它的特点,再加上民族之间的互助影响、中外文化的交流,服饰的多姿多彩是理所当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文化定会更辉煌,文学的内涵也会更丰富。
注释:
①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二版。
本文论据多引自该书,特此致谢!
(洪华平,湖南省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