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出路

2006-09-21刁生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艺术类院校

在21世纪的今天,艺术类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而理清这门学科的困境及成因,寻求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法和路径,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困境与成因

概括说来,艺术类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古代文学教学面临严重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类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系统危机的缩影,古代文学危机的背后是文学、人文学科乃至人文精神的系统性危机。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和广度席卷全球,经济的急剧膨胀使整个社会趋向物质化、技术化、工具化,从而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类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市场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大众消费文化、文化工业化、艺术商品化、泛审美化、文学边缘化等众多时尚、高频的词汇都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潮流影响到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其直接后果便是导致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很少见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学子们对艺术、思想、和学术的浓厚兴趣,学生普遍对教师煞费苦心的学术讲座漠然待之,而对诸如明星的到访等各种世俗的价值趋向却是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文学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正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个日趋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其文学诉求的弱化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其个人而言都并非是一种福音。在一些学生甚至家长看来,古代文学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与市场经济没有什么关系,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经济、法律、新闻、公关、市场营销等课程来得实在。而中文系学生就业的日益困难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思想倾向,学生普遍认为多背几首唐诗宋词还不如多熟练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就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降低,即使在中文系的学生当中,没有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左传》、《史记》等重要文化典籍,没有看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学生只是靠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通过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应有的创造能力,又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二)基础学科在艺术类院校中的尴尬位置导致古代文学教学面临严重困境。在高校中,公共基础课历来难与专业课相比肩,在学科发展、科研空间、资金支持、学术交流诸方面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在艺术类院校中,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相对于播音主持、新闻传播、电视广播、广告、音乐、动画等专业性课程来说,无论在学校主管部门还是在校学生眼里,永远都处于配角的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结果。一是古代文学教学不受学校主管部门的重视,无论在教师待遇还是软硬件投入上都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十分有限,而且使教师的生存压力较大。同为一所艺术类高校的教师,中文专业教师的收入要远远低于其它院系教师的收入。这样,相对于别的院系教师的高收入来说,中文系教师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从而影响到教学的热情和投入。有的教师干脆改换门庭,另辟蹊径,寻求自我发展。二是在校学生也认为古代文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不学无所谓,故学生都不愿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认为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是一种浪费。这种心理就使得学生经常出现迟到、旷课、早退等诸多现象。如今这种短视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就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干工作虽然上手快,但后劲不足。学校上上下下对古代文学课程普遍的漠视,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创新不足,投入不足,最终都会反映到教学质量这个终端上。这种现状若长期不能改变,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不难想象的。

(三)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独特个性造成古代文学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不少学生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来就没有任何忧患意识,知道毕业以后父母能够动用社会关系给自己找一个不错的工作,所以根本就不担心自己将来找不到工作,认为学不学都一样。这样,优越的家庭条件便使很多学生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这种心理必然导致了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了。另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活泼有余而沉静不足,活得极其自我,责任意识较差,所以旷课、撒谎、迟到、早退等现象极为严重。而有的学生即使去上课,也不带教材、不带笔、不带本,属于典型的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我们在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的在看各种各样的小说或杂志,有的在做着其他专业课的作业或背诵着外语单词,也有的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更有甚者,有些学生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根本就没有尊师重道的意识,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地说话、吃东西成为家常便饭。老师看不过眼提醒一下,便反遭有些学生的白眼,甚至是冷言相对。因此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四)教学时数的大幅度缩水造成古代文学教学面临严重困境。随着所谓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进行,在艺术类院校中,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所分配的课时越来越有限。比如某艺术类院校古代文学本科最新教学大纲规定,普通类本科是96个课时,艺术类本科是64个课时。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需要在这么几十个课时中全部处理完毕,可想而知,其教学效果如何能够保证。于是,为了保证学生对古代文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任课教师只能尽量在课堂上将结论性的东西以最为简明扼要的方式应塞给学生,这不仅使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降低,而且其学习方法也落到了课堂记笔记(更多的学生甚至连笔记都不记,要么是直接用数码相机将投影内容照下来,要么在期末考试时候借其他学生的笔记进行复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笔记的怪圈。有老师甚至需要在考试前给学生划复习重点和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勉强保证大部分同学考试能够正常过关。这种现状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出路与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除了改变外在大环境的不良影响,除了学校主管部门需要认识到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灿烂的文化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所具有的至关重要作用,从而在方方面面给古代文学等基础学科提供更有力度的软硬件支持之外,恐怕更为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古代文学教学人员积极寻求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在这方面,我们做过一些努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从以文学史为主转变为以文学作品为主。根据我们的理解,艺术类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其主要作用和目的不在于从历史的角度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而在于培养和加强他们深厚的艺术素养。正是基于此种理念,我们一改传统的以文学史为主、作品为辅的古代文学教学的一贯做法,而代之以作品的学习和鉴赏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每讲一部分知识之前,首先从宏观上简明扼要地介绍这一时代的主要历史背景、重要文学现象及其内在发展线索和脉络,然后重点进入主要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上。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如果不阅读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有中国文学的扎实基本功,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就成了空话。正因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规定足够数量的精读作品和背诵作品的篇目,并做到经常与学生一起背诵这些著名篇章,体会其中的绝妙之处。正是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永恒艺术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之心。

(二)作品讲析从多而粗浅转变为少而精深。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作家作品浩如烟海,文学现象纷繁复杂。而在艺术类院校中,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所分配的课时极为有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的又一个重点。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对这门课程的每章每节都有非常详细具体的教学要求,所以,在过去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对作家作品的讲析,传统的做法是偏多而粗浅,即讲的人很多,涉及的篇章很多,但大多浅尝辄止,一带而过。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基本上是采取蜻蜓点水的办法,将教材上所有的问题都点到,但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深入展开。其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走马观花一样,匆匆而过,效果欠佳。这样一来,丰富生动的古代文学教学变成了教师在课程上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僵化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流于形式的考试教条。这样的教学很难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很难起到传承优秀古代文化的作用,更没有发挥大学教育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古代文学讲法,采用少而精的讲法,即采用抓大放小的做法,如先秦诗歌重点讲解《诗经》、《楚辞》,历史散文重点讲解《左传》,诸子散文重点讲解《庄子》;汉代文学重点讲解《史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讲解陶渊明;唐代文学重点讲解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宋代文学重点讲解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人,其余的作家作品则引导学生自学。就是这些重点讲解的作家作品,也同样需要进一步切分出重点和次重点。对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力求讲细讲深,对一般作品只作简要分析或概括介绍。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做到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中,把几个重点内容讲深讲透,使学生确有所得,并能举一反三。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突出了重点。学生也做到了学习上有的放矢,学有所得。

(三)讲解作品从以思想内容的分析为主转变为以艺术鉴赏为主。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和讲解上,而对艺术鉴赏不够重视。与之相应的是,全国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文学史教材,主要是游本文学史。这种文学史的优点以及曾经起过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明显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过分强调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习惯于以狭隘单一的政治思维模式作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目前的多数文学史著作和教学工作者仍然沿袭了这种思路,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阐释流于空泛和程式化,忽视了文学的艺术审美,教师在分析思想内容时往往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而在分析作品艺术特性时,往往如蜻蜓点水,三言五语,交代而过。而这种做法,既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又不能较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欣赏作品的水平,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说,既然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其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维的而不是一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注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绝对不能仅仅从单一的社会学的角度去评价作家作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重点,尝试以艺术鉴赏为重点。在讲解作品时,力求挖掘作品的艺术性,详细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实践证明,这样讲,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提高他们欣赏作品的水平和写作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固定的教学内容用什么合适的方式予以表现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之”与“乐之”的桥梁在于“好之”,即兴趣,如何把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学,乐意去学,是古代文学教学乃至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而艺术类院校甚至普通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对古代文学不感兴趣固然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当然也与古代文学课程与教学本身有关。就教材来说,我们目前使用的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存在有浓厚的政治倾向,从而与现今多元化价值取向不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其采用的繁体字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接受构成了很大的障碍,使学生阅读和掌握时极其困难和吃力,从而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兴趣锐减。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了学生的催眠曲。传统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胃口,学生也希望并且愿意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应尽量多使用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争取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这方面就注意做了如下一些努力:一是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做法是预先设置具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再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进行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这样,改革现行的“填鸭式”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建构起一种教与学并重,突出学生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很适合艺术类学生爱表现自我的特点,既让学生觉得很新鲜,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很好。二是结合现代高科技和先进教学手段,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爱好,注意在讲课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把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词以投影的形式予以表现,而且经常选取一些有价值有代表性意义的视频音频内容在课堂上予以播放,在视觉上给学生以较大的刺激。由于课件配以音乐、图像、风景,且具有抒情性很强的精辟解说词,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诗词、小说、戏剧等诗情画意的优美情境中,去领略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并因之产生审美上的愉悦之感。比如,在讲每一朝代文学背景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借助中央10台《探索·发现》中的“中华文明五千年”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戏曲部分时,我们就在合适的时候,给学生播放由白先勇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娱乐中从感性角度体味古典戏剧的内在魅力。类似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多次运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这些系列课件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强化了教学重点,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最终提高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考核验收从期末单一闭卷形式考核转变为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在传统古代文学教学中,往往是在一学期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出一份试卷,所有学习这门课的同学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考试,然后老师根据卷面答题情况判定分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弊端很多。比如,无法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将闭卷考试与课堂提问、专题报告、论文写作等方法相结合,以便能够更为准确地检测学生的水平与能力,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在考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其中的平时成绩又由课堂表现的10%和三次小论文的30%组成。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避免了传统考核方式的诸多弊端,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效果很好。

(刁生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艺术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