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史记》诞生的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

2006-09-21孙金玲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李陵汉武帝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诗篇章。司马迁的史传文学同屈原的辞赋、杜甫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公元前135年—前87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改汉初的“清静无为”之风,改革内政,开拓边疆。同时,他又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统一。经过汉武帝的内外经营,西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和伟大的时代,是孕育司马迁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社会土壤。

然而,盛极而衰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辩证法。经济的繁荣滋长了统治阶级的铺张奢靡,国力的强盛滋长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而思想的独尊儒术,则根本排斥了百家争鸣,束缚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司马迁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隆盛,也看到了它的弊端丛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司马迁以饱蘸感情的巨笔,以史传文学的形式,去讴歌正义,批判腐朽,探讨新生,“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寻找历史的答案,终“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完成《史记》这样的伟大著作,与他生活的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他有多年学识的积累和个人生活的磨难。

首先是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他的先代曾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初年的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早有像孔子那样著述历史的宏愿。他为此做过一些准备,但未能实现。临终之际,他将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儿子,希望儿子能继承史官家世,学习孔子写《春秋》的精神,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他的思想、学识和治学态度无疑都对司马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家学源源外,少年时代的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亦曾向大学问家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又曾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即今文《春秋》学说,加上他自己刻苦研读了大量的典籍,这些都为他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董仲舒的《春秋》学说则直接成为他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他就是要学孔子,以一部《春秋》微言大义,评述历代是非。

青年时代的司马迁曾经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探察历史的遗迹,这对于完成他的宏篇巨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的漫游考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他20岁时开始的。为了开阔眼界,弄清楚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追踪重要历史人物的行迹,他南游江淮,登会稽山,探寻传说中大禹住过的洞穴;考察九疑山,寻访舜的葬地;也曾泛舟沅水湘江,凭吊屈原;还曾北渡汶水泗水,在曲阜等地观瞻孔子墓地及其生前所居之堂、所遗之物,观看孔子的后学弟子在庙堂上演习各种礼仪;又到孟子的故乡邹峄之地,学习乡射之礼。此后,司马迁继续南行,访问了孟尝君的封邑薛,西楚霸王项羽的王都彭城,汉高祖刘邦及汉初诸多名臣的故乡沛县,收集了大量秦汉之际重要人物的行迹。

第二阶段的游历是在他入仕之后,大概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司马迁“仕为郎中”。郎中是皇帝的侍从官,此后,司马迁经常侍从武帝,巡幸郡县,省察民情,进行封禅活动。几年中,司马迁多次侍驾出巡,足迹遍及全国,远涉边陲夷地,大大丰富了司马迁的阅历。作为皇帝的近侍,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宫廷的内幕,参加了各种大型典礼,更熟悉了朝堂礼仪。

这两个阶段的游历出行,使司马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获得了大量的逸闻趣事,进行了切实的历史考察和民间采风,这对他后来写作《史记》、写活历史人物作了十分有益的积累。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逝。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谨记父亲的遗训,缀集天下遗闻轶事,博览皇家旧史群书,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公元前九十八年,汉武帝派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进攻匈奴。李陵是战败被俘,被迫投降匈奴。消息传来,武帝十分震怒。司马迁素与李陵交好,便向武帝坦陈自己的看法,认为李陵战败迫降。这下惹恼了汉武帝,认为他是故意替李陵辩护,于是下诏将李陵满门抄斩,同时,将司马迁处以腐刑(阉割),打入死牢。他在狱中被关了四年,曾想一死了之,但是,父命未竟,事业未成,如此一死轻于鸿毛,于是忍辱含垢活了下来。出狱后,司马迁被任为中书令,但他早已无心仕途。他看透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对最高统治者残暴无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把屈辱深埋心中,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发愤著史。

到公元前九十年,整整十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他的宏篇巨制《史记》。此后,他便消声匿迹了,以至于他究竟什么时候离开人世也无人知晓。他把他全部的热情、全部的心血,他的激动、他的泪水、他的喜怒哀乐以至他的全部生命,都倾注到了这部《史记》之中,在他身后留下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总结,也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文学之典范。

(孙金玲,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李陵汉武帝司马迁
朔风又起
昆曲《望乡》观后说成全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树为何名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