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比较《卜居》和《渔父》的艺术特点

2006-09-21伍海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渔父屈原手法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爱国主义诗人,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家。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史书多有记载,但记述他放逐后实际生活的片段只有《卜居》和《渔父》两篇,它们是屈原生平轶事的奇妙佳作,作为屈原的作品被后人归入《楚辞》。它们究竟是否为屈原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莫衷一是,古人多认为它们的作者就是屈原本人,今人多认为可能是熟悉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但《卜居》中所表现出的迷茫与精神上的痛苦,分明是屈原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的内心真实独白,《渔父》中那坚强的信念,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从这些方面说,把这两篇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卜居》和《渔父》同为传世佳作,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采用人物对话,表达真情实感。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虚拟对白的文学手法,借助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国家,并且一直在为这个理想奋斗。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彻底破灭,由于小人的谗言,他遭到了被放逐荒郊野岭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他孤独寂寞、满腹忧虑,愤懑不平、有志难伸,他内心积郁了太多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他希望能有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人在自己的身边。但茫茫江流只有他的孤身单影,无人可以倾诉,无人可以宣泄,他只好寻求另一种方式——把自己的感情诉诸于笔端。这样,两个虚拟的人物形象——太卜郑詹尹和渔父便出现在了《卜居》和《渔父》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诗人把自己内心的困惑和人生的选择明确地呈现在了众人面前。《卜居》使读者仿佛亲临占卜的现场,亲眼目睹了诗人发泄胸中的困懑、不平以及多年的积郁;《渔父》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渔父和诗人在江畔的相遇,看到了诗人枯槁的形容和憔悴的颜色,听到了他们对人生问题的探讨。短短的一篇文章,几句简单的人物对话,渔父的洒落超脱、全身远害,诗人的坚守信念,宁为玉碎,两个形象更加明显,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加凸显。这种文学对白的手法比平铺直叙的记述和抒情更形象、更生动,更能打动读者,使读者身临其境,并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效果,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唐代诗歌中崔颢的《长干曲》,杜甫的《石豪吏》,当代诗歌中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等都是用文学对白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不同之处。设计问答的方式不同。《卜居》是多问一答,《渔父》是一问一答。这样不同的问答设计,其目的有二:一是避免写作手法的雷同。这两篇作品同为诗人放逐期间所作,屈原是一位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诗人,他绝对不可能在两部题材相类似的作品中使用同一模式,这是他艺术的高超和伟大之处。二是更有利于表达内心的矛盾和思想感情。《卜居》中的主角是诗人,太卜郑詹尹只是一个旁衬,诗人把他安排成了一个倾听自己肺腑之言的忠实听众。在《卜居》中,诗人心中满腹疑虑:为什么自己“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他“不知所从”,想到了去请教一个可知世界万事的人,于是一个虚化了的“端策拂龟”的“神人”来到了读者面前,他认真的倾听使诗人的发问简直到了不可收束的地步:“吾宁悃悃款款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锄草茅乎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我是做一个忠诚勤勉、朴实忠厚的人呢?还是做一个随处周旋、阿谀奉承的人呢?我是做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呢?还是游说诸侯求取名爵呢?……”诗人愤激地谩骂那些阿谀奉承、进献谗言、随波逐流、苟且偷生的小人,用小人来衬托自己对祖国的勤勉忠实、对楚王的大胆直言和不媚世俗的高洁的人格,同时对楚王的不明事理和对小人的宠信深感忧虑,为什么“黄种毁弃,瓦釜雷鸣?”为什么“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用“宁”、“将”两种句式往复盘旋,一连串对立铺排式的发问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有志难伸、迷茫困惑以及极度悲痛的思想感情。直到文章的最后,这位“神人”也没能回答出诗人提出的问题,“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神有所不通,用君之行,行君之意,龟策实不能知此事。”这种连续不断的、不需他人甚至是不容他人回答的责问,其实就是一篇诗人愤怒声讨的檄文,是诗人自设的疑问,答案早已在问话中,当然不需要他人的作答了,这不能不说是诗人构思的新奇和巧妙。《渔父》中的渔父则不同,他是诗人内心矛盾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了他的问语,就无从表达诗人的矛盾心理。因为诗人要表现的是他在国家处于危急之中、个人事业处在挫折时期这样一个困苦不堪境地中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他存有两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社会既然如此,我又何苦这样执着呢,适应它,我就不会处在危险的境地里;另一方面是我有我的人格和理想追求,我不能为一时的名利忘了这一切,我要坚守我的信念。他把这两种矛盾化为了自己和渔父这两个形象。诗人把渔父的出场安排在湘水之畔的不期而遇中,首先以渔父的惊呼“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开始了双方的对话,诗人用“浊清”和“醉醒”回答了渔父的第一个问题。渔父接着问道:“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道既然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和曲直之分,你还不如和大家一样折节保身吧!渔父的劝告似乎为诗人指点了迷津,但屈原的个性岂是为个人的安逸放弃自己理想追求的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诗人干脆利落地回答了渔父的第二个问题。全文用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否定了自己的前一种心理,坚定了后一种心理,从而表达了绝不同世俗同流合污和矢志不渝地坚守节操的坚强决心,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处世原则。

此外,在写作手法上,《卜居》采用了回环复沓、铺排直陈和中间用韵的方式,是对骚体诗的一大突破;《渔父》主要以散句为主,但在对话中既有对仗这一韵文的手法,还杂入了《楚辞》的文体特点,篇幅虽短,却兼备众体。

(伍海霞,新疆库尔勒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渔父屈原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画与理
“言行不一”的渔父
七步洗手法
屈原之死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