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程设置看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办学的模式

2006-08-29李继武

人民音乐 2006年8期
关键词: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从2005年8月我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学习,在经历着皇家音乐学院教学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这所学院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和严谨规范的教学体系,体会到了为什么这所近二百年历史的音乐学院能长盛不衰,使世界各地有音乐才华的学生趋之若骛。

近年来,留英的中国学生已超过十万人,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其中音乐专业学生的比例并不高,这一特征在早期的留英学生中更加明显,致使国内对英国音乐教育的状况不如对美国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了解得多。比例低的原因之一在于费用方面,英国大学学费高且奖学金数量不大,而音乐学院的学费更高且获得奖学金的难度较大。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大学免学费或低学费,美国大学虽学费高但奖学金数量大,例如朱丽亚音乐学院的奖学金覆盖面近80%,柯蒂斯音乐学院更是全部学生全免学费。尽管如此,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仍然因其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规范成熟的教学体系乃至毋庸置疑的教学质量吸引着世界50多个国家有天赋的音乐学子到这里学习。近两年,考入的优秀中国学生也逐渐多起来,并占有较多的奖学金份额。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其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特点有所感触,现将一些体会记录下来,以期能对其有大致的了解。

一、 办学条件与教学体系

英国从上个世纪中叶二战以后国际地位逐渐衰落,但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所处的领先地位却从未动摇过。一是因其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二是政府的着力打造与维护。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伦敦这座文化之都彰显着艺术魅力。它有10多个国际闻名的音乐厅,仅西区演艺中心一平方公里内就有50家剧场。伦敦平均每天有上百场音乐会。皇家歌剧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皇家音乐学院、BBC音乐节和几项国际比赛等等都是著名的音乐品牌,充分的艺术空间把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和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年轻音乐家以及知名的音乐教育家吸引到这片广袤的音乐沃土上。因此,皇家音乐学院拥有了优厚的艺术环境资源,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著名的音乐家在这里组成了大师教授群体,为学院积蓄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皇家音乐学院建于1822年,作为传统名校,它传承温文、典雅的人文气氛,形成了固有的风格。对其管理的最初印象是宽松、简单、自由。恰似这个国家历史上从未颁布过成文宪法,却是世界上内政最稳定的国家一样,学院没有繁杂的规章制度,是目标化的管理机制和内在的约束力使学院所有工作按计划和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考试制度的执行过程,从考试内容到考试规则以及考试程序都体现着严格和规范,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教职人员严谨的作风都体现着传统的校风和师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管理模式的效益最终以教学成果反映出来。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命脉,也是学院能享誉世界并处于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皇家音乐学院以科学开放的办学理念和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使学院具有活力,各方面工作都聚焦于教学质量。学院的教学体系具有完整、系统、层次清晰的特点,在专业分布上,皇家音乐学院在本科和硕士课程阶段学生绝大部分为表演专业,少量为作曲专业,未设音乐学专业。表演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后才走向职业生涯,博士研究生阶段设有理论研究和表演研究专业,以学术训练为主。

在学科划分上,与国内音乐学院有所不同,声乐、歌剧和音乐剧三个系各自完全独立,声乐系里还另设歌剧教研室;管弦划分得较细,包括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竖琴、吉它等系;键盘分钢琴、手风琴和管风琴系,钢琴系包括钢琴部分和钢琴伴奏部分。

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为主,博士研究生比例很小,本科阶段前的预科班主要由十几名学生有天赋的低年龄段学生组成,周末开放学校为中学生开设演奏课程,它和网络远程教学、一年课程班以及夏季学校都属非学历教育,学院还与其他世界著名音乐学院有交流互换项目,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交换到朱丽亚等欧美其他著名音乐学院学习。

学院的课程设置建立起了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体现着学院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科学和实用性的特点。

二、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学院的课程设置科学并形成了完整的系统,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性强,内容协调配套,以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为骨干课程,为学生建立起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结构。例如本科阶段演奏专业课程的设置,除专业课和演奏实践课以及西方音乐史等惯常的基础课外,还设有《技术与分析》《演奏训练介绍》《职业发展》《音乐家运作》等核心课程以及《指挥法介绍》和《科学技术介绍》等辅助课程。当《技术与分析》的曲式部分涉及到奏鸣曲这个概念时,《和声应用》《键盘技巧》和其他课程也同步覆盖到此内容,从不同角度诠释同一概念,从感性了解到理性的归纳,反复巩固和广泛理解所学知识。有些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国内的基本一致,但体系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例如本科阶段作为辅助课程的《听力训练》,其内容超出了单纯的听力技术训练,除视唱练耳外,还要求听不同时期特征的音乐,学生听唱巴赫的合唱并通过自己在钢琴上弹奏来体会其音响,把视唱练耳的功能扩展到对不同风格音乐音响的比较和积累方面,把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文化的理解结合起来。

在课程设置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实用性,各学习阶段所设的课程都显示出这一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每门课程都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自然就产生出自觉性和积极性,结合典型的英国传统教育方式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激发创造性,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更直接。例如声乐系硕士阶段的课程分别设有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俄语歌曲课和语言指导课,每周都有小组课和一对一的教学;与声乐课教授进行声乐技术教学的同时还设有艺术指导课,该课的教授也是一对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纠正发音,进行全面的音乐指导;更为独到的是,艺术指导任课教师每周除一对一固定的教授外,还有一次课由每周都更换的不同的艺术指导教授承担,所有的学生都分别接受过所有艺术指导教授的不同建议和指导;作为声乐系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歌剧片段是骨干课程,排演不间断,剧目更新快,在课程中占有很大比例,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要完成两个歌剧片段的排演。学生压力虽大,但通过歌剧的排演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而形体课以外的表演课内容充实,目标是锻炼舞台上歌唱过程中表演动作的自如协调、模仿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立体的动作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表演的创造性。

重视整体演奏是皇家音乐学院的教学特点。与声乐系教学中介入大量歌剧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一样,提高学生合奏能力的课程也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室内乐的必修内容,重奏组由不同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普遍对室内乐有浓厚的兴趣,室内乐和乐队成绩所占学分比重很大。学院有四个交响乐团、一个古典乐团(巴洛克乐队)以及室内乐队、管乐队、爵士乐队等,学院的交响乐团由世界顶尖的指挥科林·戴维爵士及其他著名指挥家以及指挥系研究生担任指挥,学生从经典的交响乐里学到更多的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的知识,在更广泛的音乐领域里汲取营养。在整体演奏中脱颖而出的才华出众的学生走向独奏生涯后也更加全面。

学院还开设有教师文凭课程,这套系统课程历时一学年,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本阶段的所有学生在与原学习课程同步时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该课程,学生取得该文凭后,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包括成人的不同年龄段学习音乐的学生,学院的周末开放学校为学习该文凭课程的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机会,最后通过由伦敦大学和皇家音乐学院共同举行的考试后取得教师文凭。该文凭在英属国家得到普遍承认,持有该文凭的教师收费高于同类教师。英国只有梅纽因学校,波塞尔学校,克塞诸学校等四所特殊音乐学校,但音乐教育在英国相当普及,艺术教育在苏格兰已被列入中学必修课,社会对专业水平达到职业标准并且有规范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需求很大,所以该课程的设置既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提供双重保障,又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直接和室内乐紧密相关的硕士阶段的钢琴伴奏专业的学生数量比例大且普遍专业能力强,有些学生专业水平明显高于钢琴专业学生,这是因为钢琴伴奏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既要求广泛掌握各专业的曲目,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指导能力,其专业课程设置在设专业课(即重奏、伴奏课)的同时还设置有钢琴独奏课。由于其实用的课程设置该专业能培养出应用型的钢琴人才就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虽然课程设置系统而完整,但皇家音乐学院仍然不断改革更新,使课程设置更科学、实用和完善。例如欧美俄不同体系的有些音乐院校针对演奏专业开设有“表演课”,近年来,学院在原有基础上将此课程发展成一门新课程——《表演与展示》,教学内容较前有大幅度的延伸和扩展,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程度的改变,现就实用性这一特点对该课程作简要的介绍。

三、《表演与展示》课程

皇家音乐学院在最大限度重视整体演奏的同时,仍然把从本质上发掘和培养个体的综合表演才能训练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设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表演与展示》课是面向除声乐、指挥、打击乐,管风琴和爵士乐器等专业除外的所有演奏专业的学生开设的。

(一) 教学目标:

《表演与展示》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骨干课程,是为学生今后走向职业演奏生涯而设的综合性课程,浓缩了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综合专业能力展示的各个方面,包括舞台演奏、音乐评论和推广与宣传等,课程涉及的内容超出了音乐表演范畴,集中在举办和组织音乐会的专业技术基础方面,培养和整合学生展示专业才能的能力。

(二)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有三项内容,即舞台表演、音乐评论与策划推广。前五周是授课式的研究班课程,分别由五位教授集中讲授以上三项内容涉及的各个方面,分别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是导引介绍:舞台演奏(包括舞台仪表风度、形体动作、身体语言交流等)、舞台着装与音乐会协议等;

第二部分是演奏评论:讨论音乐会评论的技巧和方法,针对评论角度的选择解析有关实例;

第三部分是曲目推广:演奏者对作品的文字和演奏前的口头介绍,在节目介绍方面结合具有创新性实践的范例进行解析。

第四部分是策划与宣传:主要是对推广宣传的内容与技巧,与经纪人和音乐会经理人沟通工作的讨论。

第五部分是节目设计:包括曲目的选择与设计的讨论,涉及曲目设计的个性化,音乐会的系列与主题。

课程分别由研究生部负责人、管风琴演奏家维珍尼亚·布莱克,副院长、小号演奏家与音响专家詹纳森·弗瑞麦—爱德华,阿伯尼四重奏成员彼德·包波,经纪人拉莫·阿布拉姆森以及皇家芭蕾舞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家兰·斯考特等担任。

每位学生在授课课程之后的课堂(即音乐会)上分别演奏相当于半场音乐会的音乐会曲目,可选择各种组合包括独奏、二重奏以至五重奏的室内乐形式,曲目不能与协奏曲考试和毕业音乐会重复;其他所有学生作为观众和评论者对演奏进行书面评论,并提交规定篇数和字数的音乐评论;学生需自行编辑制作节目单和其他宣传品,包括推广宣传所需的所有文字资料。

(三) 课程要求

舞台风度和仪表是评价表演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演奏中身体语言的问题,要求表达的音乐是活生生的而不是博物馆的陈列品,又要强调身体语言要符合音乐的律动而不能游离于音乐以外。另外,对在不同时间(午间或是晚间音乐会)和不同组合的音乐会中的着装有不同的要求。

音乐评论要包括本课程涉及的舞台表演的所有内容,从职业评论家的角度尽量客观准确地表达对表演欣赏的一面与提出不足的一面,所涉及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要求深入细致而不是泛泛而谈。教师对学生的评论方法、角度选择等方面给予指导。本课程结束前每人至少完成十四篇音乐评论。

曲目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规格,舞台上的口头介绍要以精炼的语言即兴介招。给音乐会经办人或经纪人的信在具规范格式的同时还要具有体现个性化所需的写作技巧。在个人简历方面也要显示职业化的特征。对节目单上演奏者照片的光线选择也应符合要求。除此之外,学生需提供三份文件:

1.给音乐会主办人或乐团经纪人的联系推荐信;

2.艺术简历,包括分析本人拟定的艺术生涯方向的可能性;

3.至少三套自行确定的可演奏曲目。

课程要求的这部分材料是职业推荐时使用的真实文件,由就业顾问指导完成。

(四) 课程规格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长度为两个学期,每周两个小时,课时量虽不大但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这门课在总学分中比重较大,占40学分(总学分的25%)。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指挥、管风琴、打击乐、爵士乐等专业学生只参加前部分的授课课程,不参加后部分的实践课程,但以上各专业设有与《表演与展示》课等值的其它相应课程。学生对课程包含的三个方面完成情况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评定,其中表演占60%,评论占20%,推广宣传占20%。在不同的重奏组合中的成员被分别打分评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将收到关于这三项内容完成情况反馈意见的详细报告。

这是实践与理论结合紧密的课程,它充分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不断转换的认识过程。先从理论上指导学生的表演,使模式化的表演法则与个性化的表演结合起来,在理论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得到修正和重新确立,从而多视角全面地对待舞台表演,使其综合展示能力逐渐成熟起来,开始向职业化方向靠近。

这是实用而有效的重要课程。它既是学生综合的展示能力交织组合的过程又是技能素质提高的过程,学生既是演奏者与评论者,又是音乐会的策划与推广者,学生在提高评价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同时进行参照性的自我评价,再按一定的规格重新审视自己的演奏。这种课程效果是演奏会及任何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所无法代替的。

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本课程也使学生从来自不同国度、具有不同音乐教育背景的同学身上体验到不同的演奏风格,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

最后,在介绍皇家音乐学院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特点的同时,也对我们现行的音乐教育体系产生了一点感想。

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钢琴、弦乐、声乐及其它专业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众多的华人音乐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但是优秀的教育体系必然具有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还是有许多需要改善的方面。就本文重点讨论的课程设置而言,如何使学生知识链条的建立过程更科学,如何在学生所学知识以及知识转化为能力方面更具实用性,值得我们考虑。

例如,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专业基础打得较为牢固,“硬件”比较过硬,但往往专业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学过的和声、曲式等基础课程的成绩也不差,却不能熟练地分析自己所演奏的作品;有很好的听力但因缺乏背景知识而难以分辨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复调知识而对巴哈作品的理解停留在平面的旋律思维中。究其原因,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独立性较强而有些课程间关联性不够,知识链条不能很好地互相联接从而建立起知识的网络结构应该是主因。课程设置应更有助于学生知识链条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延伸知识的能力,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更通畅,让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成为必然结果而不是依赖于人才偶然的脱颖而出。

在设置的课程内容上如何更实用,如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这同样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点更全面的覆盖,例如室内乐训练,我们已充分明确其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注入了一定的内容,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仍然营养不足,如果从教学大纲和学分上有明确的把握或许会有所改善。另外,目前在国际乐坛上,二十世纪作曲技法作品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在广泛地涉猎现代和当代作品方面做得还不够,接触二十世纪作品不够广泛可能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艺术审美观的差异、教师知识的局限、资料信息的匮乏、教学上缺乏引导等原因引起的,当我们与历代伟大的作品亲密接触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近代的或与我们同时代的杰出作曲家的伟大作品。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我们把表演人才培养的过程分为学习——完善——展示三个阶段,表演最终的目标是“展示”,然而我们的演奏人才在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趋于成品但展示阶段训练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走向了舞台。由于在走向艺术市场这一环节缺乏职业化的指导,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逐渐适应和完善。实际在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有竞争实力,还要会竞争,需要有展示才能的才能。任何成熟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有各自的特点,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产生过优秀的音乐家。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是世界多元化的音乐体系互相融合,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结果。我们仍应坚持借鉴不同音乐教育体系优秀的方面,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建和完善科学的办学模式,使我国音乐教育的步伐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

李继武 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