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高考经济“排毒”/活在当下

2006-08-18马婧婧/太极情缘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06年6期
关键词:世间恐惧爱心

马婧婧/太极情缘

给高考经济“排毒”

文/马婧婧

高考带来了市场的热闹:从令家长们怦然心动的“高考仿真试题”、考生心理“按摩”,到吸引广大考生眼球的“高考兴奋剂”。从专为考生静心备考的钟点房、安神补脑的营养品,到金榜题名后的放松游、谢师宴……面对“高考经济”中唾手可得的红利,哪个商家不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于是,“高考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千奇百怪的“创意”纷至沓来。

“高考经济”就像是寄生在高考这一特殊社会载体上的一颗颗毒瘤,其疯狂而短暂的生命,靠的是吞噬考生身上的养分来维持。

正常的营养和心理辅导无可厚非,但是考前吸氧、考后摆宴,还有所谓的“高考兴奋剂”,则完全是劳民伤财。对那些富有的考生家庭,花这点钱也许算不得什么。但中国的社会,中低收入家庭占绝大多数,是不争的事实。对这些家庭而言,“考生静心备考的钟点房”等消费,肯定远远超过了承受能力。为什么许多父母仍在咬牙“享受”?只因为攀比的陋习相逼。为了孩子出人头地,家长可以一掷千金、不惜一切代价。一位家长无奈地叹息:“吃住进宾馆,来去有专车,以前的高考谁有这阵势?可看看周围的环境,我不能苦了孩子。”矛盾心理可见一斑。

“高考经济”的出现和红火,是不正常的,是国民严重关注高考的结果。这个“严重”关注,才是“高考经济”的土壤。我们应该从形式到内容改革高考,使它本身回归理性,这样,“高考经济”才能回归理性。我们还应该呼吁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介倡导文明风尚,不要刻意炒作“高考经济”,防止相互攀比的畸形消费。

作为家长和学生积极应对高考是应该的,但不要忘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千万不要相互攀比,要认识到“高考经济”是商家利用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制造出的一种畸形消费,家长和考生应冷静对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作为学校应该教育学生理性消费,并禁止教师参加“谢师宴”,一些教师在“谢师宴”上吃喝拿要,借“谢师宴”大肆炫耀,到处拉“家教”、谋私利,这些都有损于学校和教师的形象。

作为政府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让大多数家庭能承受得起教育消费,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同时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以免“毒害”了社会风气。

对于寄生在考生这一特殊载体上的“高考经济”的毒瘤只有采取“组合透析”治疗,才能“排毒”,才能还“高考”一个完善而健康的环境。

(见习编辑/袁伟)

活在当下

文/太极情缘

欲望的魔力,时常诱惑着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往往会让人们丢失自己。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似乎没有止境,不停地希望得到自己理想的东西,却不考虑这些东西是否能得到,或者是否真正属于自己,以及得到的后果如何。这样的追求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而且是不择手段的。本已能够吃饱,,可还是要吃更好的,凡世间一切生灵都想吃,于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直至昆虫,几乎都进了人类的食谱;本已有屋可居住,可还是要住更大的,凡世间一切土地都想居,于是自然的树木、山石、泥砂,几乎都进了人类的建材。人们想上天,想入地,想要一切。然而,突然有一天,他发觉自己的生命要终结了,才猛然感悟到,如此的追求而得到了许多,却都是些虚有和烦恼的东西,失掉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真实的生命与快乐,他后悔不已。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他的财富是如此之多。但是,一天当医生告诉他,他已经病入膏肓,生命将不能再维持。他捧着大把的钱,跪在医生面前,让医生挽救他,他愿意用他的财富换取生命的延续。这并不是一个新鲜故事。

当人们面对死亡时,是那样地渴望生存,是那样地恐惧死亡。为换取生存,人们可以不惜一切,只为能活着。但,在他们此时求生的时候,是否想到,曾经在自己充满生命活力的时候,以爱心使自己活得快乐和真实,而不是让欲望和占有,耗损自己的心血和生命!

人们因欲望所趋,在虚伪的套子里,不吝惜生命的追求,忘却了生命的实在。纯真,似乎已经是一个文学词藻,只存在于文字里。“累”,“后悔……”,“如果……我将……”是人们最常用的感叹词。人们叹人生苦短,生命刹那,似乎生命里有无尽的烦恼和苦痛,剩下的只能是叹息。

耶稣基督说过:生命中的每一刻,你都有选择的机会,选择以爱或以恐惧去行走世间,或遨游天际。恐惧之路狭隘难行,或许终能带你走向目标。爱则对你说:“展开你的臂膀,与我一同翱翔。”

我以为,与其因那点点欲望,困扰自己,让生命恐惧,让人性不安,还不如让爱心为身处黑暗的人带来光明,让爱心为沮丧的人带来希望,在爱的刹那间摒弃烦恼与恐惧,让生命变得圣洁,让人性得到升华,让自己真实地活在当下。

(编辑/杨铁军)

猜你喜欢

世间恐惧爱心
持己心,行世间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世间的美好都来去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