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王”王乐义的“绿色之梦”
2006-08-18逸夫
逸 夫
他只受过五年小学教育,却是高级农艺师;他是一个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土地的人,却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在人民大会堂留下了他那带有浓郁齐鲁风味的口音。他就是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2006年1月1日,王乐义从北京领回又一个大奖——中华农业英才奖。获此殊荣的全国只有10个人,王乐义是其中唯一的农民……
带领乡亲闯出一条富路
1978年5月,王乐义被确诊为直肠癌,手术后比正常人多了一件东西——粪便袋。
当年9月,三元朱村党支部改选。王乐义被全村党员推到了台前。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多长,但他知道村里正是需要他的时候。他对乡亲们说:“我是个随时可能倒下的‘半拉子人,干就要干好,干一年是一年,干十年是十年!我这个‘半拉子人一定带领乡亲闯出一条致富路!”
王乐义上任那年,村里的家底只有两辆破车、10头牲口。村里除了5个当老师的,没有一人有存款。此后几年,王乐义带领群众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世纪80年代末,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元。
1988年腊月二十八,常年在外贩运蔬菜的堂弟从东北给王乐义捎来两斤鲜灵灵的黄瓜。他觉得眼前一亮:东北天寒地冻能产黄瓜,我们一定也能行!
大年初六,王乐义就带着人上了东北。到了那里说明来意后,菜农毫不客气地让他们吃了闭门羹。王乐义认为人家嫌他不真诚,就带人二上东北,但同样一无所获。脾气一向和善的王乐义急了:三上东北!
同去的村干部向东北菜农介绍说:“这是我们身患癌症的村支书,他不是为个人发家致富,而是想带领全村百姓拔掉穷根啊。”那个对亲姐夫都不曾松口的东北菜农终于被王乐义这个执著的山东汉子感动了。
其实,寿光种菜的历史比较早,当时已经有了老式的温室大棚,冬季需要生火加温,但只能生产叶菜,效益不高。东北菜农的大棚靠山而建,地理条件比较特殊。回来后,王乐义一头扎在大棚技术革新上,在墙体、采光面、薄膜、嫁接技术、大棚方位5个方面进行了改造,研制成功了适合平原地区推广的不需加温的冬暖式大棚。
然而,大多数村民却不买王乐义的账:“烧几吨煤都产不出黄瓜,光靠晒太阳能晒出黄瓜来?”一时间闲言碎语四起。由于建大棚要有五六千元的初期投入,一旦失败,建棚户不仅会血本无归,还可能成为村里的困难户,乡亲们对此并不热心。
王乐义深知风险却认准了这是一条致富的路子。“在致富路上,党员干部站得高,群众才能看得远;党员干部走得快,群众才能跟得紧!致富有风险,咱们不担谁来担?”王乐义在支部大会上说,“为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过去共产党领着农民闹革命,现在共产党要带领农民奔富路,党员要在农民致富过程中当好带头人。”于是,在王乐义带领下,全村17名党员建起17个示范大棚。1989年春节前,第一批越冬黄瓜顶着黄花带着嫩刺新鲜上市了!开秤每公斤20多元还供不应求!17个大棚户平均收入2.7万元,最高的收入达到3万多元。村里一下子冒出17个双万元户。
王乐义,这个再苦再累都没哭过的汉子,却在没人的时候偷偷流下了热泪。
“中国的白领农民”
1989年,三元朱村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成功引起了寿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当时的县委书记王伯祥找到王乐义,对他说:“把你们这个技术贡献出来,在全县推广,怎么样?”王乐义也犯了难,他反复思量,最后还是打定主意,不搞封锁,向全县农民兄弟传授大棚技术。事后,为了奖励王乐义,寿光县委、县政府打算在县里设一个蔬菜局,让王乐义来做局长。可是王乐义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一个农民,把这个农村支部书记干好就行了,就不当这个局长了。”县里决定奖励他两万元钱,可乐义说啥也不收,送奖金的人去了三趟,也没把这份奖金留下。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找上门来要求学技术。村民不满了:把技术传出去,不等于把自己碗里的馍让别人分着吃吗?
王乐义作出了这样一个选择。他对村民们讲明了自己的心思:“我不仅是三元朱的村支书,还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还分哪村哪镇?一村富了不叫富,大家都富才是富!”
1990年以来,三元朱村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达90多万人次,有38个国家的专家教授也来参观考察。最多的一天,王乐义接待了来自6个省的14批3000多人。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他两腮都麻木了,连张嘴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没有人强迫王乐义一分不取地去四处授艺,没有人要求他必须亲自讲授每一节课,接待每一批来访者,但他却毫无怨言地这么做了。怕他过度劳累,上级领导、村里乡亲甚至要把他藏起来,好让他多歇一会儿。
可王乐义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这么一个“把乡亲的小事当成大事、把自己的大事当成小事”的人。他宁肯自己把苦和累都咽回肚子里,也要把乡亲们的事办好。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多给别人提供一些经验:反正自己是个“半拉身子”,干脆豁出去了!
1991年正月,一个考察团点名让王乐义出面介绍情况。此时,王乐义已经病了半个多月,他还是坚持走上了讲台。讲解完毕,他大汗淋漓,几近虚脱,被别人从大棚里抬回家去了。
一次,他外出指导培训,晚上10点刚回村,听说有人家里种的黄瓜病了,就又坐着车往外赶。天黑路滑,半路上,汽车翻进沟里,人没事,他爬出来又往村里跑。
十几年来,王乐义到过11个省、区、市,少说也有几十万公里,举办了3000多期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普书籍8万多册、录像带5000多盘,不取分文、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千家万户。
每到一地,他都要根据当地实际地理和气候条件再对技术进行改进,确保建一处大棚带动一个农户脱贫。他13次进新疆传授技术,使边疆地区一年8个月吃菜靠外运的历史一举打破。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冰封东北到革命圣地延安,王乐义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播种机,走到哪里都营造出一片“冬天里的春天”。
三元朱村民也成了不少地方争抢的“财神”。他们在20个省、区、市的300多个县(市)播下绿色火种。直到今天,三元朱村仍有140多人常年在外,他们中有27人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2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被称作“中国的白领农民”。
1997年,王乐义把眼光瞄准了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把三元朱村的蔬菜,一举打进了北京的大超市,送出了国门。2003年,王乐义跟来自8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达成协议,联合在三元朱村投资设立“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让本地的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学到国际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王乐义说:“新农村要有新农民,新时期农村党员要起到的带头作用,要掌握新的硬本领。我觉得新农民必须具备这么三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这才算是新型农民。我们还在不断地学习,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带领大家发展生产。”
“蔬菜大王”的“绿色之梦”
三元朱人手把手教会了一批又一批种菜的农民,竞争对手遍及全国。但王乐义是一个不怕有竞争对手的人。他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时候都要有‘一招鲜。”
他牢牢握住创新这把利剑,始终占领蔬菜种植技术的“制高点”。在他的带动下,320多个新品种、130多项新技术、80多项现代化设施先后在三元朱扎下根来。三元朱成了全国大棚的试验田,靠“‘一招鲜吃遍天下”。
1990年年底,王乐义了解到无公害蔬菜的信息,便认定这是一个方向。下定决心:不仅要让农民富,还要让吃菜的人吃得放心。他费尽周折在北京找到了无公害蔬菜专家王宪彬教授。这位将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老教授喟叹一声:“我这个成果搞成6年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推广。没想到,第一个来找我的是个农民!”
1992年,无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开发成功。这是我国最早创立的蔬菜种植业的“绿色标准”,直接引发了蔬菜产业的又一次革命。樱桃西红柿、迷你黄瓜、七彩椒、保健品种SOD西红柿等多个名优稀特品种开始在王乐义等人手中种植出来并推向了全国。1995年,寿光已形成了以三元朱村为中心的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奠定了寿光“中国蔬菜之乡”的地位。目前,寿光已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0万亩,先后引进了美国、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的千余个蔬菜品种和400多项农业新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联合国”。
2001年,王乐义率先打出了以个人信誉作担保的品牌——“乐义”牌蔬菜,实行“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乐义蔬菜”高出市场价格30%,仍然供不应求。2005年,三元朱村经济总收入3338万元,人均纯收入9900元。
正是因为王乐义,寿光人看到了寿光蔬菜的优势,于是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在这里,蔬菜交易接轨世界,蔬菜电子拍卖开国内先河。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可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影响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加快技术推广速度,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受益,王乐义已经着手在西北五省区各设一处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培训。
王乐义还通过培训中心请专业的电视记者拍摄了16集的“欧洲园艺之旅”,介绍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企业,告诉中国农民10年之后是什么样的发展模样。
王乐义说:“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不再是技术员而是专家,并且是与国际接轨的农业专家。农民不出国门,就能学到国外农业技术,取得西方发达国家认可的技术证书。”他希望培训中心带来一场影响更为深远的农业革命。
这,就是王乐义新的“绿色之梦”。
王乐义这个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以独特的活法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追求!他就像一粒火种,以燃烧自己的悲壮,将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照亮了千千万万农民的致富之路。
相关链接
中央今年一号文件带给农民的实惠
实惠1: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实惠2: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实惠3: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
实惠4: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实惠5: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实惠6: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2006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
实惠7: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实惠8: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中央今年一号文件五大新名词
在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许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提法让人耳目一新,许多新名词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新型农民
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村庄规划
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提出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循环农业
一号文件把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商务部正在全国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也写进了一号文件。这项工程提出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
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2002年浙江首次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等多个省份试行。部分地区还施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