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探索

2006-08-17杨纬隆吴世英

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杨纬隆 吴世英

[摘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中得到成功运用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和方法和机制设计理论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提供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4-0321-03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时说:“中国的教育当前面临三大任务:第一是普及义务教育,第二是发展职业教育,第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见跨越式发展中的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少专家、学者和直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工作者,就如何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无外乎在硬件和软件上下功夫。一方面提倡增加投入,增添教学设备改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评估、监督管理,但所有这些措施,往往只涉及局部,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中得到成功运用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和方法以及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及应用

1.1全面质量管理(TQM)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最初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提出。20世纪 80年代初戴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引起美国以及其他各国工商业的重视,并逐渐地被引入服务行业、政府和教育界。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的所有组织,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高效的质量体系,来协助衡量价值流的每一过程、每一工序,协助衡量每一个改善过程与结果, 使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特点为“三全一多” ,三全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一多为多样性方法,表现了系统性、整体性与一致性的管理思想。企业通过提高各种过程(如财务、市场、研发、采购、服务、管理、人事等)的运作效率和效果,降低失误和故障率,企业还可以节省大量因质量问题和效率低下而损失的成本;同时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因此,TQM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比传统的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等质量管理更加完善与全面。

1.2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引入TQM那就是以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组织全体人员和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最经济并充分满足受教育者及社会的要求,建立起从社会人才需求调研、设计人才规格模式、全面实施教育、推荐就业到人才追踪调查及服务的系统管理体系。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以学生感知的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的优劣为核心,学生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能否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往往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而服务质量是通过教师的选聘,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设备与环境和考试测评即所谓“工作质量”来保证的,只有通过提高和改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和提高“服务质量”。

TQM是通过建立健全的TQM体系来实现各项活动的。高等教育TQM体系可由教育系统和支持(辅助)系统组成(如图1)。

1.3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质量控制模式要实施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模式,从宏观环境来看人才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质量产生于每个环节,上至市场调研,下至就业指导。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质量控制活动。从微观环境来看,质量控制要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具体环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中的、出卷、印卷、监考、改卷、成绩评定、统计分析。任何一环节的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最后教育质量的滑坡。

质量保证的落实与全员参与密切相关,一方面,全体教育管理人员各尽其责,团结协作,强化团队精神,以精干,高效为目标,将各项质量职能,层层落实、步步控制;另一方面,加强与各教学系部的联系、沟通构成一个质量管理的整体。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成立各类QC小组——课程组。如:大学英语课程组,高等(经济)数学课程组,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等。围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研讨、评价、检查,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将PDCA循环工作法嵌入质量管理体系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最先总结出来的,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被称为“戴明环”。是指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各个阶段顺序进行管理的一种工作程序。一切工作都应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包括确定方针、目标、质量、工作计划等;第二阶段是执行,就是贯彻执行计划;第三阶段是检查,即检查计划执行的效果,找出问题;第四阶段是处理,即推广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制定纠偏措施,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找出原因,为下期计划提供资料。在教育质量管理中,任何工作也可以分为PDCA四个阶段不断循环。PDCA的转动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靠组织推动。

整个学校按PDCA循环顺序进行工作,落实到基层单位——教学院系、课程组、各教学环节,也要求各基层单位、各教学环节按PDCA循环顺序进行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大圈带小圈的情况,每个圈都在不停地向前移动,整个学校和各基层单位、各教学环节全部的工作、全部的过程的质量管理都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地配合进行,环环相扣、互相促进,每次循环都把质量目标或标准带到一个新高度,逐步升级,使质量管理日臻完善,整个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评价与监控质量

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受控对象,由一定的组织、人员、设备和软件组成,对质量信息要分层次、分等级进行,建立现代信息立体网络,以最佳的途径和最快的速度对真实、可信的质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并反馈到决策和执行部门。运用信息进行了解、联系、调节、控制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工作状态。可以按照全过程监控、全方位信息、多元评价的原则,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系统(如图2)。

图中的院(系)评价事实上是由院(系)领导,课程组长等组成的评价小组给出的本单位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是一个子系统,学生评价作为大样本数据是最根本的基础数据,两项评价独立并行,这样充分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值得注意的是那种先学生评价,院(系)再根据学生评价结果给出院(系)评价的串行作法被证明是不可取的,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影响评价公正性。专家评价作为权威信息,把评价重点放在两端(优秀与不合格)教学的评价与监控上,这样既保证主要精力的投放,又达到了评价与监控双管齐下的目的。该评价系统公正性较好,可操作性较强,评价成本较低,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近几年来,五邑大学一直把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作为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构建开始,不断完善作为永恒的追求,实践表明,评价结果能基本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水平。真正起到了对的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的双重作用,起到了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的作用。

4现代机制设计理论及应用

4.1机制设计理论

所谓激励,就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组织者促成组织成员的行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或相协调,激励机制则是组织为了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相容,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执行的一种制度框架,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行为规范和根据组织成员生存与发展要求、价值观等设计的奖惩制度来激发、强化具有某种动机进入组织的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非对称信息下激励机制设计的研究,成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里茨,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有效的激励就是委托人使代理人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选择与委托人设定的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激励机制设计理论表明有效的激励机制都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代理人(Agent)参与工作所得的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工作时得到的收益,这是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二是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即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假设下的制度安排实施困难且导致低效率,像固定报酬制或“大锅饭”式制度就是一种无效的激励制度。

4.2有效激励机制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竭动力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关键之一是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创新,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教学资源整合以达到教学目标与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的教学资源整合及教学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活力之源,随着时代的进步,旧的教学管理制度有的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有的在实施中暴露出其缺陷和低效率,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落后,最终将失去生存的空间。

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付诸实施。教师教学工作绩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一切教学管理的基础,应用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可以构建高效的课酬体系。在五邑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根据教学工作的特点分为刚性和柔性两部分,即教学工作量 = 教学刚性工作量﹢教学柔性工作量。理论课教学、课程设计、指导实习和实验以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属于刚性工作量,它主要与学生人数和学时高度相关,建立起工作量与学生人数和学时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并且遵循规模效益递减规律:理论课教学刚性工作量 = 学时数×学生人数系数。

① 当学生人数≤35时,系数为1;

② 当36≤学生人数≤95时,系数为1 (学生人数35)× 0.015;

③ 当96≤学生人数≤150,系数为1.9(学生人数95)× 0.01;

④ 当学生人数>150,系数为2.45。

而教学管理、教学辅导、教研教改和课外指导等属于柔性工作量,则更多地与实施效果相关。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既考虑工作量的大小和难度,又要考虑工作完成的质量,把它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类统考(或竞赛)辅导(或指导)的教学柔性工作量为:

当r>0时,工作量=班级数×辅导学时×(1+10r);

当-3%≤r≤0时,工作量=班级数×辅导学时;

当r<-3%时,工作量=班级数×辅导学时-(1+5r)。

其中r为当年通过(或获奖)率比上年增加的百分数。

另外再辅之以课程特征系数和质量系数(课程特征系数根据课程的教学难度、作业量、是否双语教学及新设课程等因素确定,取值为0.8~1.2;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优秀、合格、不合格档次,教学质量系数分别赋以加权系数1.2、1和0.6),使教学人员的工作量计算办法既兼顾量与质,又结合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一流的教学需要一流的管理,只有一流的管理才有一流的教学,教学质量犹如逆水行舟,既要有稳定方向阻止后退的约束力,又要有永恒向前的动力才行,将质量管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结合起来并熔为一体,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说过“管理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能在集体中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勇于管理创新,目的就是要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1,(6).

2郭蜀燕,李飞雄,张雄.高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运行系统与环节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 杨纬隆.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4 林健,杨纬隆.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创新.中国高教 研究,2003,(6).

5 顾颖.基于创新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发展.生产力研究,2004,(3).

猜你喜欢

全面质量管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以规矩,得方圆
全面质量成本核算模式的探究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