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南芭蕉饮食文化

2006-08-17张家荣

西部大开发 2006年8期
关键词:芭蕉叶傣族芭蕉

张家荣

美丽的芭蕉生长地滇南的广大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云南各族人民,与芭蕉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芭蕉饮食文化。

芭蕉小吃

芭蕉是水果,但对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来说,它还能做成特色风味小吃。比如油煎芭蕉,傣语叫做“真桂”,据说出自看守花果园的波布咪雅(老爷爷与老奶奶)之手。他们是封建领主的花奴,住在一个被江河环绕的小岛上为封建领主种花种果。有一年夏天,大雨下个不停,河水波浪翻涌,无法过渡,老两口粮食快吃光了,只好暂用水果掺饭,用水果佐餐。有一天做晚饭的时候,波布一边吃芭蕉,一边在锅里加油准备炸鱼。油锅冒烟,咪雅鱼还没弄好,他便急忙把炒锅端下火塘。由于忙乱,手里的半截芭蕉掉在油锅里,一阵吱吱响声过后,芭蕉已被炸黄了,并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气。当波布用锅铲把芭蕉铲出油锅时,咬了一口,没想到油煎过的芭蕉竟会如此香甜可口。他让老伴也尝一尝,老伴也说:“好吃!好吃!”。听到咪雅的夸奖,波布把端下的油锅重新端上火塘,剥了几只芭蕉切成薄片,一片片放到油锅里煎熟用来佐餐。从此,傣族人就有了油煎芭蕉的风味小吃。

糯米芭蕉,傣语叫做“毫冻桂”,是以糯米与芭蕉为原料加工的食品。首先,把刚刚开始成熟的芭蕉剥掉皮,纵向切成片;糯米淘洗干净;芭蕉叶洗净剪裁成方块摆好。其次打包,抓一把糯米摆在芭蕉叶片上,在糯米上摆一片芭蕉,再加一把糯米,直到把一只芭蕉所切的片摆完,形成糯米夹芭蕉、芭蕉夹糯米,然后再用芭蕉叶认真包成长方形小包,外用竹篾捆扎,不让米粒漏出。三是加工,将包好的糯米芭蕉包放在容器内加清水浸泡几个小时,使包内米粒充分吸水发胀、变软,再放在锅内煮熟或放在木甑内蒸熟即可食用。 “毫冻桂”的加工方法,古朴而有特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粽子类食品。包内糯米饭带有芭蕉的香气、甜味、软润适口。糯米饭夹着的芭蕉,甜中夹有糯米香气。

美味芭蕉花

芭蕉花很具有热带风情,西双版纳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兄弟民族,都喜欢用芭蕉花做菜,并且形成了系列。这些用来食用的芭蕉花,主要是野芭蕉和粉芭蕉的花朵。它们长在山箐和阴湿沟谷中,假茎和叶片都与人工栽培的芭蕉近似,并一样能开花结果,只是果实小,果皮内密生黑色种子,几乎没有可以食用的果肉。所以民间大量采集芭蕉花当作蔬菜食用。野芭蕉花的品质,以花刚刚破茎而出的淡黄色圆锥形花色的为最好,其次是挂果以后的紫红色心形花朵。

芭蕉花最为傣族人所喜爱。他们以它为原料加工的小吃颇多,主要有芭蕉花蘸酱、素炒芭蕉花、肉末炒芭蕉花、包蒸芭蕉花、芭蕉花三鲜汤等。芭蕉花蘸酱,就是把采集来的芭蕉花用火烧或水煮熟透,剥掉外层的老花瓣,用幼嫩的花瓣和刚形成的芭蕉幼果蘸酱菜食用。这道加工方法和食用方法都简单原始的小菜,据说是召勐(傣族土司首领)府的女佣首先发明食用的。传说有位侍候召勐的女佣,以召勐吃剩的鱼肉为食,身体越长越胖,召勐看不顺眼,便派她去看守一块芭蕉园。住在芭蕉园里的女佣,经常以野菜佐餐。一天,由于没有找到野菜,她便砍了一朵刚刚破茎而出的芭蕉花,把它烧熟,蘸着喃咪(一种傣味酱菜)下饭,觉得味美可口。从此,她便把芭蕉花当成蔬菜烧吃煮吃。一段时间后,她又变得苗条起来。召勐到芭蕉园游赏风景时,见此情况,问她吃了什么仙药。她回答说:“主人啊,这里哪有什么仙药!如果要有,就是那毫不起眼的芭蕉花!”于是,芭蕉花蘸酱的美味就流传了下来。

芭蕉花三鲜汤,先将芭蕉花剥去外层老花瓣,洗净切碎,加少许食盐揉捏,用清水漂洗去除涩味,用肉汤煮至七成熟时,加入猪肉片或肉末和洗净切成小段的臭菜,煮熟,加适量食盐即可食用。这道菜汤,色泽红、白、绿三色相间,味鲜香可口。

芭蕉花炒狗肉,则是哈尼族盖新房时的必备菜。其制作方法是,先把芭蕉花用沸水氽一下,再放入冷水中浸泡,除去涩味备用。或者将芭蕉花洗净切细,放少许食盐渍片刻,淘洗挤捏,去除涩味。狗肉则切成薄片或剁细备用。炒时先将肉在油锅内爆炒至八成熟,再加入芭蕉花与适量食盐及其它调料炒熟即可。这道菜,哈尼族人民多在贺新房时食用,因风味独特,餐馆内已普遍用以待客。另外,哈尼族的芭蕉花炖鸡,也是哈尼族产妇滋补催奶的佳品。

独特芭蕉心,芭蕉心洁白如凝脂,很多民族的人喜欢吃,街上也有许多人在卖。它的基本吃法是把芭蕉心洗净切成片放入清水盆中,用竹筷搅洗,去掉蕉丝,再漂洗干净。然后与酸汤、四季豆一起炖熟,称为“芭蕉心炖四季豆”,其酸且醇和,蕉心甜嫩,美味可口。哈尼族有暴腌芭蕉心的吃法,将野芭蕉的幼嫩芭蕉心切细,加上适量盐巴和稀饭拌和均匀,放入瓦坛内腌渍一至两天,即可食用,味略酸,和暴腌咸菜相似,但更具野趣。

芭蕉叶包蒸与包烧

芭蕉叶包蒸是傣族人用“蒸”的方法烹制菜肴的方式之一。用于包蒸的芭蕉叶一般需用火烤软或晒软。比如芭蕉叶包蒸猪肉、芭蕉叶蒸鸡等。包蒸猪肉是将猪肉剁碎,和盐、花椒粉、葱、蒜、青辣椒、香茅草原调料一起调匀,分成若干份,用芭蕉叶包好,放在甑子或蒸笼里蒸熟就可以吃了。这种蒸肉软嫩,有浓烈的香味。芭蕉叶蒸鸡也是傣族的传统食品,把整鸡用刀背敲捶,抹上葱、芫荽、辣椒、野花椒、盐等佐料腌制一段时间,然后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即可。成品肉嫩鲜美,香辣可口。

芭蕉叶也包“毫栋”,也就是傣族人的粽子。傣族人包粽子,是用被火烤软或晒软的芭蕉叶。他们将裁好的芭蕉叶卷成漏斗形状,往里装入糯米、花生和肉条等,装满后将口包成三角形,用竹篾扎牢,就成为尖角小包。然后用水浸泡一段时间,使包内米粒充分吸水发胀,再放在锅里加水煮熟即可食用。成品质软、味香,很让人喜欢。

包蒸芭蕉花,是用芭蕉叶包蒸芭蕉花。先将幼嫩的芭蕉花煮熟,切碎,加食盐揉捏,挤掉涩水,然后加入蛋和剁细的猪肉葱花、蒜泥、芫荽和少数青椒末等调料拌均匀,最后用芭蕉叶包成方形叶包,蒸半个小时便可食用。

芭蕉叶可以用来包烧。包烧,确切地应当用傣语“并窝”来表达,可以意译为卷佐料烧烤。它的主要特点,是将众多的新鲜佐料用于烧烤的肉食,使烤制出来的肉食味道更加鲜美。用“并窝”这种方法烹调菜肴,可以根据烧烤的食物种类和人们的食味要求增加各种辛香佐料,借以去腥、调味、满足人的味觉要求。这种烧烤食物的方法,别具一格。傣族民间流传的“并不夺窝,摩不夺佛”(其意为净烤不及包料烤,焐烧不如煨剁生)这句民谚,就是对“并窝”食品味美可口的赞誉。“并窝”主要用于烤肉。“并窝”的肉食,最常见的是卷料烧烤牛肉丝、卷料烤鸡、卷料烤鲜鱼、填料烤黄鳝、卷料烤野味等。烤制方法,一般是将肉加青辣椒、芫荽、大葱、苤菜、青蒜、香茅草等等涂抹搓揉,使味道进入肉块,用刀背或木锤反复轻捶,使肉丝松散分离,摊成肉丝片。然后再将青辣椒、芫菜、大葱、苤菜、青蒜洗净切末,加入食盐、味精拌匀平摊在肉丝片上,再将肉丝片卷成一卷,抹上猪油,用鲜香茅草加以捆扎,或者用芭蕉叶包起来,用夹棍夹住继续烘烤至肉丝熟透,即可食用。

芭蕉叶炊具与餐具

芭蕉叶是云南南部各族人民的天然炊具。

傣族猎人在森林中,所有生活都离不开芭蕉。吃饭时,用芭蕉叶包烧菜肴,用芭蕉叶煮青苔汤,用芭蕉叶作碗,吃不完的还可以用芭蕉叶带走。休息时用芭蕉叶垫着,可坐可卧,干净整洁。

布朗族的卵石煮鲜鱼,就是用芭蕉叶作为炊具做成的。布朗族菜肴烹调方法古朴简单,具有浓厚的山乡野地特色。卵石煮鲜鱼,一般是用盛器铺上鲜芭蕉叶代替锅,以火烧卵石为热源,以鲜活小鱼为原料加工。烹饪时,用芭蕉叶覆盖盛器底部,装上清水,把收拾干净的鲜鱼放在水内,再将烧红的卵石,一个接一个地投入水中使水沸腾,将鱼煮熟,加点食盐便可食用。这种鱼汤鲜美异常。其加工方式、食用方法都具有天然、返璞归真的情趣。

景颇族招待客人的酒席,可以做到不用锅筷碗勺。正如元代李京在《诸夷风俗》中记叙的“食无器皿,以芭蕉叶藉之”。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载的“食不用筷”、“捻成团而食之”。这种特别习俗,当今仍可遇到。他们的餐桌就是芭蕉叶,盛饭菜的盘是烤软的芭蕉叶,吃饭的碗是芭蕉叶,饭菜包成小包,一包米饭,一包菜,极有天然情趣。

猜你喜欢

芭蕉叶傣族芭蕉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爸爸跟我争芭蕉
芭蕉上练字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有意思的芭蕉叶
云朵或者其他
芭蕉叶
别样的风情
戏说芭蕉叶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