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访诗人纪伯伦的故乡
2006-07-18
黎巴嫩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这里的人们是爱好和平、崇尚正义、向往美好的民族。享誉世界文坛的大诗人、大艺术家纪伯伦,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纪伯伦(1883—1931年)是一位热爱自己的祖国,更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他以自己的才情和爱心,不仅成为黎巴嫩人的骄傲,也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骄傲。他对生命、自然、纯洁、美与爱的歌颂,感染过全世界多少的读者;他对社会、时间、死亡、友谊等人生的透视和分析,又点燃过多少人的心灵火花。他的代表作《先知》,被人们称为“小圣经”,被译成56种文字,发行量超过700万册。
高山和深谷哺育的英才
纪伯伦的故乡贝什里(Becharreh),位于黎巴嫩北部临海的圣谷。那里雪松环绕,古树参天,海风送来地中海的涛声,四处散发着山林清新的香气。
即使到了今天,黎巴嫩的国歌还这样自豪地唱道:
我们的勇气和文采为当世称羡,我们的高山和深谷把英才哺育。
从贝鲁特坐车到贝什里,一路上群山奇兀,层峦叠嶂。道路两旁,果园、农田、橄榄树、房屋星罗棋布。在山谷的雾霭中,沉睡着一座座宁静的小村庄。幽深的山涧里,倾泻着一道道银链般的瀑布,山峦高低起伏,远处的山峰上可以看到残存的白雪。纪伯伦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12岁那年,他随母亲侨居美国波士顿。两年后,他回到贝鲁特,进希克迈学校学习阿拉伯语。
1903年,纪伯伦重返波士顿。随后,去巴黎艺术学院学习,师从大艺术家罗丹,后来终于实现自己的抱负,修成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去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家乡,安葬在贝什里一处隐僻山坡上荒废的修道院里。
这座修道院本来是纪伯伦幻想买下同父母兄妹一家人团聚的地方,如今成了他的墓地和纪念馆。这里收藏有他的大量绘画作品,展厅陈列了一些他生前的日用品和他个人的艺术收藏品。
人们在山洞里凿进一个更深的套穴,放进诗人朴素的棺木。套穴和山洞之间,置放了一块被称为黎巴嫩国树的雪松树根。躬身向前,可以清楚看到套穴里的棺木。挂在洞口一旁的雪松木板上,镌刻着诗人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
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体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雪松——黎巴嫩人品格象征
贝什里是一座宁静的小村庄。这里大部分房屋都是红屋顶、白墙壁,教堂高高耸立,十字架伸得如雪山一样高。
小镇中心的教堂前面,是一处不大的空地。空地正前方,一圈铁栅栏将一处普通的石质平房围拢起来,这就是当年纪伯伦的家。门前一尊纪伯伦的青铜头像,掩映在老树绿荫之中。
小镇外几公里的山上,是一片海拔2000多公尺的著名雪松林。
雪松又被当地人称作香柏树,它是黎巴嫩人品格的象征。黎巴嫩国旗的中央图案,便是香柏树。对他们来说,雪松象征着繁荣、坚强和美丽。
古代腓尼基人、巴比伦人、埃及人、亚述人和希伯莱人,都把雪松视为神圣的木材。在今天的阿拉伯语中,贝什里的这片雪松仍被称作“神的香柏树”。古代中东地区许多神庙、宫殿都采用这里的雪松作木材,其中包括3000年前建造的耶路撒冷所罗门神殿。
如今,经受长期大量开采之后,当初曾覆盖整个黎巴嫩的雪松,只剩下贝什里雪山上这小小一片树林。
这里的雪松树龄平均在1500年左右,其中最古老的一棵据称已经有2000多年了,与苏格拉底,耶稣,孔子和释加牟尼处于同一时代。这棵树的旁边,专门开辟出一条路供游人参观,四周围着铁栅栏。粗壮的身躯、道劲苍老的枝干,高高地伸向蓝天,轻抚着白云。傲然俯视着它脚下的人们。
美丽富饶的土地养育了这样顽强的树木,激励着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黎巴嫩人。
黎巴嫩曾是中东贸易金融中心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的中心,处在亚、非、欧三洲的交汇处,扼守东西交通要地,国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居住在这里的黎巴嫩人不到400万,而流落在世界各地的黎巴嫩人却多达1200万。
黎巴嫩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国家,商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国民经济主要依靠过境贸易、银行和旅游业,曾享有中东贸易、金融、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
400万当地人中,阿拉伯人占95%。其中,穆斯林(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占54%,基督教(主要为马龙派和希腊东正教)占45%,共分成18个不同的宗教派别。
当地法律规定,总统必须由天主教马龙派担任,总理是逊尼派穆斯林,副总理是希腊东正教徒,国会发言人是什叶派穆斯林,军队统帅是德鲁兹派。
这片国土曾经是穆斯林同基督徒的战场,后来又出现穆斯林与穆斯林、基督徒与基督徒的内部厮杀。叙利亚、以色列、美国、联合国、伊朗等国际势力,也曾先后直接或间接加入进来。
如今,贝鲁特的大街上(尤其是贝鲁特东区),随处可见弹痕累累、破烂不堪的楼房,四处一片残垣断墙。
让我们为多灾多难又坚强不屈的黎巴嫩人祈祷。
(摘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