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区域方言中探讨福建音乐向东南亚的传播

2006-07-17吴少静

人民音乐 2006年6期
关键词:汉剧潮剧闽南

福建素有“艺术之乡”、“戏曲之乡”、“音乐之乡”的美誉。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和嬗变,福建音乐随着闽海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近代随着福建海外交通的发展和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福建成为中外音乐交流的焦点,福建音乐以其广阔的胸襟接纳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音乐艺术,又将福建音乐歌舞等民间艺术传播海外。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原籍福建的华侨主要居住在亚洲,其中95%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因此福建音乐随着福建移民传播到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对居住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发展。

福建音乐向东南亚的传播,往往与闽籍华人的籍贯和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福建是一个方言众多的省份,各方言区域都形成了以这一地区方言为基础的音乐文化,因此各种音乐种类的听众一般也只限于此方言地区或跟该方言相近的地区,尤其是戏曲剧种的受欢迎程度,和该戏曲使用的语言族群人数的多寡,以及该语言的强势与否有直接关系。闽人宗族观念很强,在地缘认同的作用下,侨居海外的闽人往往同宗同族同乡聚居在一起,从而自然形成对祖籍地人文景观的归属意识。因此福建音乐向东南亚延伸呈现出地域不平衡性,各种音乐种类在东南亚受欢迎程度往往与其所属方言族群华侨人数的多寡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方言区域的角度探讨福建音乐传播海外,有益于将音乐传播现象与人口迁移过程联系起来,有益于了解各方言区音乐文化交流的强弱趋势。综合多方面资料,笔者试将传播东南亚的音乐按方言划分为三大区:1.闽南方言区;2.福州和莆仙方言区;3.共生区域。

1.闽南方言区:闽南方言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及其所属各县,这一地区以讲闽南话为代表。该区是福建省海上音乐成果最丰硕的方言区。其产生的原因与这一方言区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有关,而且也与这一地区悠久的海外交通史和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有关。

根据王耀华先生的研究,闽南方言区的音乐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音乐风格差异分为泉州片和漳州片。泉州片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十音等,而漳州片的民间音乐受泉州影响,南曲和梨园戏一直流行于该地区,但漳州地区民间音乐又形成了以锦歌、芗剧为代表的独特体系。可以说,闽南方言区的音乐根植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各种乐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该地区的音乐特色,为其音乐文化远播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闽南方言区移居海外的人数在全省位居首位,特别是以泉州、漳州、永春人居多。因此闽南方言成为福建方言中向海外流播最广的方言,从而促使这一地区的音乐在海外的影响最大。闽南的许多民间歌舞音乐在东南亚地区也有相当的影响,特别是南音、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这些具有闽南特色的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2.福州和莆仙方言区:这一方言区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和莆田、仙游两县,因此这一地区以讲福州话和莆仙话为代表。由于福州和莆仙地区地处沿海,因此这两个地区移居海外的移民也很多,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闽北(主要是福州十邑各县)华侨总数当在万以上,侨居地之著者,如婆罗洲、沙捞越、诗巫埠之新福州及附近各地区约万余人,马来半岛西部呲叻之实兆远共三万人,新加坡一地万余人,马来半岛柔佛属之巴合及永平港各地千人,马来联邦及非联邦之各地约一万五千人……”。因此福州和莆仙方言也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中使用。

福州和莆仙方言区也各自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形式,其中闽剧(福州戏)和莆仙戏在这些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福州和莆仙方言华侨聚居群是这两大戏曲最大的支持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福州闽剧“上天仙”、“新赛乐”以及“群芳女班”等剧团先后到过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各地巡回演出,有的演员还被当地华侨挽留传授闽剧表演艺术。福建莆仙戏名艺人黄文荻也曾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莆仙戏剧团到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演出,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此外这一方言区的曲艺音乐也传播到了东南亚。莆、仙方言区的说唱音乐——俚歌在东南亚莆仙华侨聚居的地方得以流行。俚歌艺人林德兴曾远渡南洋,以唱梆鼓谋生,并教了一些徒弟在堂会上演唱。福州飏歌,是在当地山歌、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业余曲艺形式,其艺人吴有法的门徒邱传铨、周友梅等将飏歌传往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新加坡等地,并灌制唱片。还有福州评话,在台湾省、香港,以及东南亚(如新加坡、缅甸等国)福州语系中也有评话员活动。

3.共生区域:这一区域主要包括与广东省交界的闽西潮语地区和客家方言地区。

这些地区产生的音乐文化内容与其他兄弟省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共同的方言基础蕴育了基本相同的音乐文化内容,特别在音乐交流过程中更形成了相辅相成、荣辱与共的依存关系。

共生区域的代表性乐种有潮剧、闽西汉剧。

潮剧明中叶形成于广东东部的潮州、汕头一带和福建潮语地区。入清以来,潮剧在福建闽南就很流行,清乾隆十三年(1748)漳浦蔡《官音汇解释义》载:“做正音,(正)唱官腔;做白字,(正)唱泉腔;……做潮调,(正)唱潮腔……。”在闽西,龙岩自古就有“信鬼神,好观剧”习俗,“每逢神会,张棚结彩,备极华丽。近城各坊,则竞聘潮剧。”清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潮剧盛行于福建平和、诏安、云霄等地。因此潮剧的观众除了广东潮州人外,还包括福建平和、诏安等县市和部分闽南人,这些地区的人们也是向东南亚一带迁移的早期移民,这些喜爱潮剧的福建籍移民和大量潮籍华侨是潮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潮剧受到福建移民喜爱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潮剧的发展与闽南梨园戏密不可分。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其曲文即以泉州方言杂潮语写成,这些潮剧传统剧目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当然会受到福建华侨的欢迎,因此在福、广两地华侨的共同爱护下,潮剧盛行东南亚。

闽西汉剧,与湖南的祁剧和广东汉剧有着密切的渊流关系,因其来源于外省,故也称“外江戏”。清中叶至清末民初是闽西汉剧兴盛时期,当时闽西汉剧戏班林立。清末民初闽西汉剧流传到广东梅县、潮州一带,随着戏班的大量发展,一大批有影响的艺人涌现,清宣统二年(1910年),老三多班曾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演出,历时三年之久,龙岩艺人林南辉、章三姑也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教戏传艺,最后客死泰国、曼谷。永定的闽西汉剧艺人张全镇和妻子张巧兰也曾多次到东南亚各国献艺,颇负盛名。因此汉剧也是这一方言区华侨喜爱的家乡戏之一,三十年代成立于泰国曼谷的小戛玉乐社就是以排练外江戏(汉剧)为主,这也充分说明汉剧在东南亚华文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定的市场。

根据福建方言片的研究,将与方言片相对应的音乐种类流布影响国列表如下:

语言符号作为一个民族特定的表达方式,同样也作用于这一民族的音乐文化。从方言的传播流域去探讨音乐的传播,有助于更深入地反映祖居地与移民地之间音乐历史上的渊源与流播关系。由于方言的关系,福建音乐在向东南亚传播中呈现出区域性的传播,其音乐文化又与福建本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研究方言与区域音乐文化对于音乐传播研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①杨力、叶小敦《东南亚的福建人》,第34页。

②刘春曙、王耀华编著《福建民间音乐简论》,第327页。

③道光《龙岩州志》,卷7《风俗》。

④民国《龙岩县志》,卷21《礼俗志》。

⑤《中国戏曲志·福建卷》,1993年12月第1版。

吴少静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

猜你喜欢

汉剧潮剧闽南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姚璇秋:潮水不尽 潮声不息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闽南文化传承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