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乐抒豪情 为“海西”鼓与呼

2006-07-17魏德泮

人民音乐 2006年6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组歌海西

由福建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人民音乐》编辑部、福建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组歌《海峡西岸正春风》作品研讨会”于2006年4月6日下午在福州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作曲家王世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陆在易,《人民音乐》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于庆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宋瑾,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王耀华,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济谋,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邱守杰,以及福建省在榕的部分音乐家和有关媒体的新闻记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章绍同主持。

在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济谋同志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后,大家聆听了组歌《海峡西岸正春风》作品录音,并请曲作者之一王耀华先生谈了创作体会。

王耀华先生说,“海西”是汹涌着春光春潮的壮丽通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举措使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福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身为生在福建长在福建的音乐工作者有责任为时代的突飞猛进、家乡的日新月异讴歌。如何使这重大题材的创作以更为深邃的立意、开阔的构思、多彩的音乐语言来讴歌时代、讴歌家乡,为“海西”鼓与呼呢?组歌《海峡西岸正春风》是一次尝试、一次实践。既要有时代的气息,又要有历史感;既要有较为深厚的思想内涵,又要有较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是这部作品构思的基本追求。为了实现这一追求,作品试图以“春”为立意的契机,以“春”象征着无限生机,隐喻着蓬勃朝气,内蕴着发展和活力。围绕着“春”,构思了“春风”、“春雨”、“春光”、“春潮”。第一乐章《春风》,以开篇的磅礴气势,“冲门而进闽海阔,破门而出飞蛟龙”突出海峡西岸的生机、活力和朝气。第二乐章《春雨》,以柔美秀丽的笔调与“春风”形成对比。第三乐章《春光》,以热烈、欢快的笔调展现了明媚春光给人们带来的爽朗情绪、深挚情怀,以及“雄视世界的自豪”。第四乐章《春潮》,以人心齐聚的万钧力构筑成气贯长虹的“海西”豪气,映射出 “又一轮春光留住亮丽的风景”。

民族性、时代性和群众性三者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努力方向。

其民族性的尝试主要体现在旋律音调素材的运用、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和乐队配器和声的编配等。为了展现“海峡西岸”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作品的旋律音调素材确定了以这一带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闽南民歌音调为主而兼及其它民族音乐素材的方针。

在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方面,作品从内容出发,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从中国传统音乐借鉴了渐进式的、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

为了使整部作品的气势更加宏伟,在演唱演奏形式方面运用了组歌形式,即:以合唱队和交响乐队的合作,以及音乐主题的呈现、贯穿和展开来较为深刻地揭示作品的思想内容。但同时又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作品还适当地选用了部分中国乐器,如京胡、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并且在现代和声的民族化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为了加强民族风格和水墨画般清新的效果,和声语言中常有一些五声纵合化的大二度或四度叠置的和弦,或小二度附加音的风趣的色彩和弦,配器上趋于清淡,强调音色的变化。民族乐器和西洋乐队的结合,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的交错运用,都增强了整部作品音乐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

作品的时代性探索除了上所述及的对民族性、地域性旋律音调运用过程中的发展和改造之外,就是试图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能表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音乐语言。

群众性也是本作品试图追寻的目标之一。组歌《海峡西岸正春风》的创作是体现“海西”这一重大题材的初步尝试,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都认为这是一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优秀作品,是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鼓”与“呼”的成功之作。王世光说:“我觉得它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题材,它好像一张纸,唱的是海峡西岸今天的各个方面,但纸的背面确实承载着历史的分量,是一个反映历史内容非常丰富的作品,它着眼于今天,但也没有割断悠远的历史,同时它还展望着未来。这样一个文艺作品需要大起大落、大刀阔斧的雄浑气魄,引吭高歌的气势。我觉得在这里面选取了大型的管弦乐和大型的合唱这种形式作为骨架是非常好的。同时,在艺术的构思上和情感的设置方面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里面情调的搭配悠扬婉转,多姿的节奏形式和表演方式等等的穿插丰富多彩。但是总体构思又是非常理性的周全和成熟。另外,从它的音乐构思和表达出来的东西来看,既有八闽大地的山川秀美,也体现了八闽大地文化传统的精深。尽管我常常要求自己多学习福建的戏曲、民歌到各个方面的音乐,但毕竟由于语言的隔阂不像学北方的东西那么容易。从语言上入手进不去,那么对它的民间音乐神韵的理解就非常之难,肯定是皮毛。但是我认为,这个作品在表达它的传统的民间音乐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全国不同地域人的接受能力。”

陆在易说:“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题材。我完全赞成题材多元化的观点。现在确实非常缺少这种现实题材,就是直接来写我们正在变化或者是已经翻天覆地变化了的这个社会。今天这个题材就是“海西”这块土地。一个音乐作品其实是一个艺术家长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深刻感悟之后,集中体现为他的艺术语言的。所以在这个作品当中,我听到了艺术家在这个时代当中深刻感悟的真诚心声。第二,福建省文联、省音协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一贯地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我记得1990年《山海的交响》。我仿佛感觉到这个作品是在那个作品的思想、构思、追求下的一个延续,而且延续得非常好,无论从规模、深度、内涵各个方面来说,还是艺术上的高度、构思的精炼等等,要比《山海的交响》大大地进了一步。所以我认为福建省文联、省音协在省领导的支持关怀下始终重视现实题材的创作,一直没有放弃这个追求,这种精神值得各个省包括我们上海音乐家学习。第三,听了这个作品以后就像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风,这个春风有时给人感觉很清新,有时给人感觉很强劲,有时给人感觉很热情,有时又感觉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充满了幻想、憧憬,给人以思索,所以这个作品是一个有内涵的作品,不是浅白的。第四,这个作品从创作技法、创作手法上来说,很突出的就是简洁、明了、朴素、不张扬,当然有时候也有“张扬”的地方,但是这种“张扬”并不是虚张声势,而是铺垫,特别是到了后面要乐曲高潮部分来临的时候,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音乐语言上来说是平易近人的,接近大众的,所以这又是一个比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这么一个大型的、深刻的作品,近几年来是比较少见的。第五,这个作品首先好在从开始部分到发展的过程都构思得挺好,其次我觉得这个作品不拘一格,在我印象中,以前这样的构思还没有遇到过。作为一个音乐作品,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音乐演奏中,里面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单从唱法上来说,有很多种唱法,有“黑鸭子”,有合唱,有领唱与合唱等等;有些间奏的地方衔接得很好,尤其是第三章《山海的交响》之后出现的那个铜管交响,很有意境。另外,冠以“交响组歌”的称谓是否恰当?有待研究。”

于庆新说:“来之前我原以为这是一部‘应景之作,对其艺术水平有些疑惑,但听了录音却出乎我的意料,感觉到耳目一新。我感觉作品在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这三点上确实做得非常好。这个作品题材意义重大,音乐风格刚柔相济,既有壮美也有柔美。壮美的地方气势磅礴,柔美的地方委婉抒情,感人肺腑。作品的民族风格浓郁。在形式上有合唱、独唱,还有‘黑鸭子这种通俗风格的唱段。这段音乐比有的组歌中‘黑鸭子唱段写得精彩,今后完全可以作为单独声乐作品来传唱。另外,省委领导亲自参与音乐创作,这一行动本身的意义远远大于作品本身。希望省委领导今后在福建音乐事业的发展上不只对声乐作品的创作,包括民族器乐、歌剧、舞剧、交响乐等等方面都能给予大力扶持。提几个建议:第一,京剧唱段的合唱音色不统一,是否考虑用‘国交合唱团,当然要注意戏曲风格的把握。第二,《情缘》一曲后半部分打击乐器的配置使伴奏风格往流行音乐风格上靠,前后不够统一。第三,整体布局上后半部较重,容易造成听觉疲劳。另外,是否冠以‘交响组歌?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不一定非要冠以‘交响才说明作品有交响性。”

宋瑾说:“这个作品总体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一个‘和,这个‘和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和是音乐和社会的‘和,音乐的立意与海峡西岸经济战略相统一。中国传统最古老的和有和谐、相生相克,最后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恰到好处等等。‘和首先是不同,对不同的东西,通过平衡达到一种‘和。春的意象用得很好。第二是政治和艺术的‘和。国家领导人希望艺术还是能为政治唱主旋律,如果音乐能够很好地为艺术以外的社会等等服务,这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领域,这个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第三是历史与现代的‘和。这部作品虽然有时代性,但是又有厚重的发展的历史感。不管从歌词到音乐形式,这部作品是福建老、中、青这几位作曲家合作的,作品既跟传统有关系,也具有现代感。第四是中国跟西方之和。新音乐道路决定这部作品是在新音乐整个二十世纪上延续的,用西方的交响、管弦乐队与中国的民族风格,包括福建本土风格的统一。包括在乐器的选用上,音乐语言本身的发展手法上延展性等等。第五是雅俗之和。因为曲子是群众性的,可是交响是高雅艺术,所以雅俗这个方面做得很好。这部作品还不能用纯艺术的尺度来衡量。我想能否在几个不同上再作得好一些:一个是《听雨》的持续音怎么处理更好些,再一个美声跟通俗乐队的关系怎么处理得更好些,另外,春光的意向跟间奏的音乐怎么合,《山海的交响》录音女声太亮,这个作品的收束感很强,可以用乐器把收束感淡化一下。”

福建省音协顾问、作曲家郭祖荣认为,这部作品在福建音调的运用上消化得很好,既运用了福建传统民歌因素,又不是生搬硬套,曲调很新鲜。

福建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教授说:“这部作品的整体构思、作曲技法、旋律语言等等,都有其不同凡响之处。这部作品的特色,第一,史诗性与戏剧性的统一。音乐具有壮阔的激情,宏大而严谨的结构,犹如一幅历史画卷,戏剧性地展示了海峡西岸的风光、人物、事件,音乐既跌宕起伏,又委婉细腻,有比较、有对应,富有情感张力。是一部融史诗性与戏剧性于一体的力作。第二,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统一。组歌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反映了当代福建人民的心声,可称为时代的最强音。这部作品又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因为这部组歌的音乐之根是深植于福建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乐曲主要部分选择了闽南民歌音调《灯红歌》与《四季歌》为主题,除此之外,‘福永安宁(齐唱)的闽剧音调特色,‘福娃娃(童声合唱)晋江儿歌音调素材的运用等。作者在追求时代性的同时,融进深厚的地域特色,使得二者互为映衬,为这部作品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第三,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作品抒发两岸人民同根同宗同胞情。艺术表现上,情真意切的旋律,完美独特的结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福建地域音乐特色基础上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第四,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组歌《海峡西岸正春风》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音乐形象(这与其地域特色分不开),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它源于传统,又异于传统;作品又有很强的社会性,作者出于社会责任感,对作品的社会效果有所考虑,比较符合大众潜在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基础,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可听性和可接受性。”

福建省音协秘书长魏德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组歌《海峡西岸正春风》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用音乐的文艺形式生动展现福建人民改革开放、团结一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是福建音乐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响应省委号召,为全面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良好趋势做出的应有贡献,这是时代的主旋律,人民奋进的号角,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魏德泮 福建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一级词作家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组歌海西
《孙子兵法》组歌
《这就是我们》组歌十九首
《喊一声幸福跟我走》组歌十二首
过雪山草地——选自《长征组歌》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爱在海西
“海西”开发奏凯歌——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