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例谈
2006-07-06杜春强
诗歌往往通过对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和鲜明的形象进行概括描绘来抒发感情,从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因此,读者除了具备文学常识外,还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中的感情融为一体,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来把握诗的内涵,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一、分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诗的意境在不同的诗歌中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全诗表现意境的特点。如《桂林山水歌》,融情于景,意在境中,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外物的景象画面之中;《天上的街市》,情从景生,意由境发;《一月的哀思》,以写意为主,捕捉大量的外物来表达感情,以情选景,以意取境。
诗歌教学实际是文学鉴赏课。我们解读诗歌作品时,应先从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开始,逐步进入诗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唤起联想,产生想象,引起对生活的思考。
第一、教师在分析诗歌作品之前,必须善于营造诗歌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入情入景。
(1)紧扣诗歌内容,介绍写作背景。
(2)简明扼要地介绍作品中的人物、事物。
(3)可从挂图、插图、电影引到诗。
(4)朗读或回忆过去学过的内容相近、感情基调相似的诗文。
第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对诗中的形象进行补充。
如《回延安》中的“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节,由于作品只概括地描绘形象,有跳跃性,省去了过渡性的叙述,教师应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在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诗人和大家一起垦荒种地,从东山战斗到西山,种过糜子也种过谷;在延安整风中,诗人和大家一道,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泽东的著作,懂得了革命道理,决心为共产主义而献身,把革命的红旗撑到最后的胜利。
第三、运用学生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启发联想和想象。
有些作品学生受生活经验的限制,难于理解和体会,就要运用他们的间接经验,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入景——生情——明理。
二、把握诗歌构思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诗歌教学
诗歌贵在创新。语文教材中,现代诗的构思大致有如下情况:
1.结合作者自身经历,运用联想和想象,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看到雪,想起他的保姆,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2.通过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托物言志。如《青纱帐——甘蔗林》,以青纱帐象征艰苦奋斗的革命战争年代,以甘蔗林象征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抒发对革命传统的怀念和盼望新一代革命者茁壮成长的激情。
3.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组成动人的画面,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西去列车的窗口》。
4.通过一条抒情线索,把铺陈的事连缀起来,充分抒发诗人的感情。如《一月的哀思》,用“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作抒情线索,反复四次,“逐步推动感情的加深和情节的发展”(李瑛),把所铺陈的五方面内容连成有机的整体。
5.通过一定的情节来表达感情。如《西去列车的窗口》,有人物、有情节、有环境、甚至有细节描写,这些都是为了抒发革命者的战斗豪情的。
6.既有情节线索也有抒情线索,两者交集起来抒发感情。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有寻找周总理的情节线索和想念周总理的感情线索。通过情节线索展示周总理的光辉形象,通过感情线索,表达人民的深沉怀念之情。
三、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兴:就是比喻和起兴。比喻,有的从性质上比,如“太阳就是共产党”;有的从形象上比,如“车队象一条河”。起兴就是托物起兴,借物发端,兼有联想、象征等含义。如“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起了共产党”。教学中,先把喻体事物讲清,再分析本体事物。
2.夸张:对事物的形态、作用或程度等某一特征作特殊的强调,使形象更加突出。“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这样的夸张,更强烈地表达了许多人的感情。
3.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用拟人化手法,通过高山、大地、森林、广场的答话,把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光辉形象和人民的总理人民爱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感天动地。
4.反复:由于诗人感情的回旋激荡,便用一唱三叹的反复手法来表现,同时,由于有些诗歌敷陈的事较多,往往以反复的句子作抒情线索,尽情倾吐内心的感情。反复有用词造句全部相同的相同语句的反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对着高山、大地、大海、森林的呼唤,是相同格式的反复,而呼语“周总理——”则是相同语句的反复。
5.呼告:以第二人称直接呼唤。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运用呼告真挚而强烈地抒发了对周总理崇高品质的赞颂和无限崇敬的感情。
此外,诗歌写作还常常运用象征、对偶、排比等手法。
四、分析诗歌语言
诗歌意境的创造、感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的运用,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因此分析现代诗,要着重分析重点词语和浓缩的语句等。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抓”字和“贴”字是感情色强烈的词语,诗人通过这动作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无限深情。
五、重视朗读训练,发挥朗读作用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对加深学生领会诗中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创造诗歌教学的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由学生个人、小组或全班朗读,采取领颂、轮颂、齐颂等形式进行,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诗歌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提高整体素质。
(杜春强,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