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006-07-06吴祥海徐继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4期
关键词:读诗意境意象

吴祥海 徐继华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我国伟大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甚至还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个人不欢喜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诗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对一首诗进行探究性阅读,即诗歌鉴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根据平时的阅读体会,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捕捉初感

看小说,还需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作者所处的小环境等,读诗亦然。一首诗的鉴赏往往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这便是知人论世原则。通过对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写作背景了解,可以捕捉艺术初感。艺术初感很重要,这是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这也就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了情感基调。如庾信的《拟咏怀》诗中的一首: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庾信北移”在历史上是件大事,他不但给沉闷的北方文坛刮了一股春风,为后来隋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最先的基础,而且他的诗风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由前期的“宫体诗”的绮艳,变为后期的咏怀诗的刚健深沉、苍凉悲壮,主要描写自己的萧瑟身世与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慨,体现出沉痛悲凉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庾信后期的诗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投影,是他半生萧瑟的一幅画图,也是他百结愁肠的一曲悲歌,他的作品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了解了庾信的生平经历及艺术风格的转化,对本诗的沉痛悲凉的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

二、推敲字句,理出意象

“推敲”一词出自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说贾岛是在一次去京城的路上,于驴上吟得这两句诗。沉吟之时撞上韩愈出巡的马队,韩愈问其缘故,立马良久,向贾岛说“敲”字比“推”字好。后用“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我们认为作诗需要“推敲”的精神,读诗也需要这种精神!鉴赏诗歌不仅要捕捉艺术初感,还需多次咀嚼,细细品尝,反复玩味。在第一步通过知人论世原则把握艺术初感,掌握情感基调之后,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通过第二阶段推敲,力争达到把握诗歌意象的目的,发现诗人深层心理,为下一步的鉴赏做好铺垫及思维上的准备。如以上庾信的《拟咏怀》在第一步捕捉艺术初感,掌握“沉痛悲凉”的感情基调之后,反复推敲,可找出以下的意象: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秋风、寒水、晨起、帐中歌等等。

三、分析意境,探知情感

意象是解读一篇作品的突破口。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依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了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简言之,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也就是说,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是景中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都缘于此。如庾信的《拟咏怀》中的前四句,描写的是塞外凄凉景色: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等,但又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单是从这些“景语”的前后连缀的成分中,就可以看出“景语”已为情所化。“亭障”之前冠以“萧条”,“风尘”之前冠以“凄惨”,客观景物已明显地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就连那“远”字、“多”字、“临”字、“入”字之中也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意象是鉴赏诗歌的突破口,而诗歌鉴赏的最终目的却是追求整体的意境美。我们在解读诗歌时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则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我们玩味意象,追求意境之美,才可能发现诗人的深层心理,更贴近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但是真正的鉴赏既要在作品中发现作家的深层心理,又要敢于敞开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到作品的艺术境界里,达到对作品内容超出表面意义的理解。这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想象和联想。我们说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趋明晰,由飘忽而定型,同时借助辞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辞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辞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所以我们在读诗时一个起码的要求便是“入境”地去读,要透过表面的辞藻,还原出深里的意象,通过意象抓住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追求整体意境美的目的。如庾信《拟咏怀》前四句中,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在与家国隔绝、羁留异域的情况下,心情是不平静的,他由那边境哨所的冷落、防御工事的废弛,只有风沙弥漫的景象,自然联想到家国、亲人,填满他胸臆的不正是丧家亡国之痛、羁留异国之悲吗?关门之外“临”着异族的疆域,自己成了“关外”之人,只有那孤城的影子“映”入黄河之中,与自己作伴,一种身世飘零的孤独之感,便会油然而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时触景伤怀,数不尽的忧虑、悲伤咬啮着他的心灵,孤独的阴影笼罩着他那充满创伤的心情。这样就更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和把握本诗“沉痛悲凉”的主题和意境。

四、逻辑思维,评价判断

如果前面的一切鉴赏活动都是停留在直觉审美的层面上,那么下一步的活动便是要动用逻辑思维能力,对内容作出判断、推理和分析评价。毛泽东同志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我们无论鉴赏什么性质的文章,都要首先沉浸到作品中去,然后,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必须跳出作品来,站在另一个高度上审视作品,即审美,并且给出自己的评价,这才是正确的审美态度。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少年男子读了《红楼梦》便认为自己是贾宝玉、少女读了便认为自己是林黛玉的俗套,我们提倡的是那种“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客观评价。读诗亦然。读一首诗,首先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然后必须跳出诗人的情感圈子,站在现代的高度上去欣赏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如评价庾信《拟咏怀》:庾诗是一组羁留北周,思念故国的抒情诗。诗人摄取了一些具有边塞异域特色的景物,组成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画卷,从中寄寓了诗人的沉痛悲凉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和思想感情。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化用典故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

五、参读文论,提高能力

诗歌鉴赏还应有最后一步,那便是一个总的态度,“甘作小学生”。可参读一些优秀的文学评论来帮助理解原作,亦可和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作比较,找差距,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万事在一个“趣”。培养欣赏诗歌的趣味,提高赏析诗歌的水平。诗歌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学会欣赏诗歌,对诗歌有了浓厚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完善一个人的素质修养。

(吴祥海,邹城市第二中学;徐继华,钢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读诗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春色满园
读诗的窗口
一朵花的意境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