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韵味无穷 含蓄隽永

2006-07-06赵永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4期
关键词:韵味境界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体现。作为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锤炼出来的审美典范,意境创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诗词典赋,无不以其美的境界而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创造美的境界也成了历代诗人词家的创作追求。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肖子显、谢赫等人便提倡气韵,刘勰、钟嵘提倡余味和滋味,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韵味说。司令图提出的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不仅有韵内之韵、味内之味,而且还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以,意境的审美特征便带有了含蓄隽永、咀嚼不尽的特点。我们说韵味指的就是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元素,因此韵味也有兴味、兴趣多种别名。

由于意境是虚实相生、生于象外的产物,它就必然带着令人咀嚼不尽、回味不已的特点,让读者从意境提供的意象中领略其深层的情思意蕴。如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意境可看作两层。“第一意境”即由字面呈现,写的是山中红花自开自落的自然景观,这是实写,而通过这极具美感的画面所生发出的“第二意境”,即诗中所蕴涵的禅理,则只能让读者自己去联想,通过直观景物而领悟富于禅味的境界,为虚写。其实,在作者看来,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也象山中芙蓉花一样在自生自灭,人应该心无挂碍,超然世外,这才是这首诗的空外之音、味外之旨。

意境的韵味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效果,它由物色、情感、事件、内容、语言等因素构成,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从而使作品达到圆融的艺术境界,而不至于流于单一的内容形式上的枯燥苍白,这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审美效果,使作品更富于韵味,也更加丰腴饱满。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先从友人辞别时写起,说明分手地点,次句写友人要去的目的地,兼写时令,扬州以繁华著称,当此春日,送别友人之际,太白脑中自然想象着扬州的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将送别之事交代清楚之后,转入写景。行舟远去,被太白写来,又有三个层次:先是“孤帆”显于江流之中,再后来帆看不见了,唯见帆影,最后连影子也消失了,眼前只剩下碧空一片。此时此刻,诗人一定意犹未尽,伫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远眺之人如在眼前”。那么,他在想什么呢?该是在回味与孟浩然的友情吧,或许是在对孟浩然做着默默的祝福或祈祷、抑或……当然,这一切只能由读者在作者营造的画面中去细细地品味研究,这也正是意境的含咏不尽之美,真正达到了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高度,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代诗人梅尧臣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诗歌创作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里所说的“见于言外”的 “不尽之意”便指诗歌的韵味无穷,但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意境的深层意蕴并不直接体现在表层的意象本身,而是存在于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的艺术空间之中,借助比喻象征和暗示而委婉造出,使人感会神悟,思而得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诗人透过春江水涨、春月初升,水绕芳甸、月照花林的丹青妙写,创造了一个幽静恬美的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令人神往,诱人思考探询。接着诗人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转,从写景进入抒情,诗人连连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问题是不能回答,也无须回答的,因为答案已经包含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关注之中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抒写了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时间的不断推移、空间的迅速转换之中,那月亮始终隐现贯穿,将景、情、理联成浑然的一体,构成浩渺空灵的奇妙意境。月光之情、思念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边,也洒落在读者心上。而这些画意、诗请又与诗人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妙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对于意境的品味需借助于意象,没有意象就产生不了意境。但是,由于意境所包含着的那么丰富的深层意蕴,读者在把握意境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内之意的浅层上,而要超越概念、超越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透过形见出神,透过境见于情,进而把握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领会意境深层所包含的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雨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是一幅美丽的剪影。在某一个月朗星稀的秋夜,女主人公无法入睡,便起来走出屋外,伫立在玉阶边。夜深了,凝重的露水打湿了女主人公的罗袜。这个细节,令读者想起她为何还不去休息呢?而这时,女主人公已走进屋里了,可她仍要望月。在这首诗里,只有客观的描写,却无处不体现了女子内心的幽怨。清人俞陛云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韵味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最能诱发人的想象与回味,意境之说也被予以了更多的关注。王国维品词就以“意境”为准,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第一流之作者也。”不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凡第一流之作必有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感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有我之境,然而却道出了安史之乱民不潦生的惨状和国破家亡的悲痛,一股凄惨之情涌上心头,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如在目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作者的感情藏而不露,一切都让读者自己从意境画面中去体味,然而“悠然”一词使得怡然自然之态呼之欲出,读者不难体会出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精神上的释放和超脱。所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只是两者的主体表现形态上存在着区别,审美效果各有不同,但它们所含蓄的韵味都是无穷不尽的。

总之,意境的蕴含是丰富的,深广的,它能启示人们超越具体意象而飞跃到幻妙的艺术空间去驰骋想象,潜心领悟韵外之韵的艺术境界。所以,把握意境不能浅尝辄止,应把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结合起来,才能深入作品,了解蕴含于作品中的丰富情思和深广的人生意味!

(赵永华,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韵味境界意境
走遍万水千山
春色满园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一朵花的意境
最高境界
韵味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