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清水秀桃花红 斜风细雨不须归

2006-07-06陈艳秋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4期
关键词:斜风细雨渔父蓑衣

刘 苹 陈艳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约写于大历七年(772)秋(8月),时作者四十二岁,即写于张志和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交往期间。据清代张宗橚《词林纪事》引《乐府纪闻》所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尝谒颜真卿于湖州,以舴艋敝,请更之,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词。清代胡风舟编辑《金华丛书》,在张志和著《元真子》卷上前,载有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其中记有“大历七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真卿以舴艋舟敝,请命更之。”另唐代沈汾《续仙传》有云“志和守真养气,天下游览,颜公真卿与之有善。颜为明州刺史,与客会饮,乃唱和《渔父词》。其词首唱即志和之词。”

《渔父》一词,词人摛辞设采,撷翠点碧,为读者绘就一幅秀山丽水间,斜风细雨中,渔翁蓑衣笠帽,着扁舟一叶,怡然垂钓的水墨丹青画卷。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境内的西苕溪上,现名白龙山,昔称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兀立在河边的大岩石。西苕溪北通太湖,西邻莫干山,山清水绿,景致颇佳。“西塞山前白鹭飞,”开篇便点明地点。笔势奔放,为渔父垂钓勾勒出旷远阔大的背景图。西塞山巨石壁立,山前白鹭振翅高飞,远望犹如琼华片片,悠悠飘舞。词人采用广角镜头,把山前及水上翩飞的群鹭摄入笔底。看似大笔横扫,实则粗细有致,仰首所视,把从水上到空中,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展露无遗。而后,仰首所见,从半空到水面,写出桃花春风、鳜鱼逐波嬉戏的清丽美景。阳春三月尽芳菲,“桃花流水鳜鱼肥”。江南气候宜人,那临溪而植的桃树,成林成片。桃花盛开,一簇锦绣,谢英坠落,溪水流淌。苕溪流水叮咚作响,真个是春溪水暖鱼先知了。肥美的鳜鱼,随波觅食,黄褐色带黑斑纹的身体不时跃出水面,尽情嬉戏。词人惜墨如金,仅用十四个字,画面层层铺设,以静默不动的西塞山为远景,再点缀银羽翻飞的白鹭为中景,再阔笔绘出碧波款款的苕溪水,工笔细描水上腾跃的鳜鱼为近景。默山、飞鹭、流水、游鱼以动衬静,动静相谐,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风图。

俚语云“尝尽天下肥,不尽鳜鱼美。”由鱼引出垂钓的渔翁,过渡自然,语脉连贯,妙笔天成,浑然无迹。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由绘景转入写人,突出其衣着的色彩:头戴用竹篾编成的宽檐帽子,内衬箬竹的阔叶,翠竹青色依然;身披用蒲草编成的蓑衣,蒲草绿色依旧。借代修辞格的妙用,使渔父的形象更出神入化,醒目具体,戴笠披蓑,大概是古今诗人笔下渔父形象共性的代表。但着青穿绿,则是张志和笔下渔父形象个性的体现。“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翁驾舴艋小舟,荡开碧波而来,令人“心宁神释”。溪水澄澈如一片琉璃,须眉可鉴。岸边青峰、桃林及山前振羽高飞的白鹭,倒影浸入水中。这水佩山鬟、通体透明的美景,怎不令人疑入仙境、乐而忘返呢?“斜风、细雨”四字,又把这表里俱澈的景致置于斜织的雨帘中,迷迷茫茫,淅淅沥沥。远山近水,沙洲船只,都绰约地隐在朦朦烟雨里,一切都变得静谧含蓄而凝滞,万籁有声竟类如万籁无声了。烟雨自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似乎能将喧嚣红尘中的万物都溶入它那永恒的美里,甚至可以暂时遮掩起那些粗糙丑陋的东西,这怎能不令垂钓渔父酣然出世而超迈?

词人的艺术雕刀并没有滞留在人物衣着的表层,只作露天矿式的开采。他穿透表层往纵深挖掘,凸现出人物立体感的形象。“不须归”三字,剥茧抽丝,展示出渔父的内心世界。“不须归”即用不着回家。看似写足赏春心情之畅、恋春心情之浓、争春心情之迫,令景情交汇,物人相融。实则写出渔父即作者本人清旷自如的生活方式,放浪形骸、神游物外的逸趣。难怪黄鲁直称其“有远韵”。渔父这一形象进而为这山水鱼轴平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味和风情,涵扩了山水的人文意义。

《渔父》中的渔父,极易令人想起屈原《楚辞》里”鼓枻而歌,飘然自去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那种隐逸逍遥的冲和,遁世自全的宁静,正是张志和“愿为浮家泛宅(在船上安家),往来苕霅间。”“不须归”的真谛之所在。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官至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坐事贬官,不复仕,后隐居太湖。据《张志和碑铭》载“肃宗尝赐奴婢各一,玄真配为夫妻,名夫曰渔童,妻曰樵青。人问其故,曰“渔童使捧锤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竹里煎茶。”真是“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美亦共餐。枫叶落,获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自称“烟波钓徒”的他,每当垂钩钓鱼,常不设鱼饵,表示志不在鱼。由此可见,词中的渔父,实为一个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隐士写照。

张志和擅长诗词,工绘画。这首词写得清新润朗,犹如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一座兀立的翠山,一条清澈的湖水,一帘蒙蒙的烟雨,一群雪白的鹭鸶,一抹粉红的桃林,一溪黄褐色的鳜鱼,一顶青色的斗笠,一件绿色的蓑衣。远近景相映,动静互衬,色彩绚丽。以青翠为底色,但又不失深邃,把散落的银白、几点桃红、几痕黄褐、一抹青绿点缀在烟雨朦胧的薄纱内,又增几分朦胧之美,全词仅二十七个字,无一虚设,山水、人物、鳞毛,国画题材尽收笔底,层次错落有致。举首望这山,俯首观溪水,渔父是画面的中心,也是全词立意的主体。大笔横扫,工笔精绘相融,创造出水绿山青的优美意境,开拓出令人神往的斜风细雨时艺术氛围。由渔父因雨不归,忘情山水来以景托情,含蓄蕴藉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厌倦世途险恶、酷爱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寻求自由的主旨。

(刘 苹 陈艳秋,河北唐山师院初等教育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斜风细雨渔父蓑衣
傅卫国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题蓑衣鹤育雏图
春天(1)
渔歌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流泪的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