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意象及李白送别诗的抒情模式
2006-07-06王粉利
“水”这一词在诗文中经常出现,创作者用它来象征某种东西,使它成为某种意象。这种意象来源于水的某些特有的属性。首先,它具有流水悠悠不尽的属性,成为难以断绝的别意和忧愁。其次,水具有一去不返的属性,象征同对方分别的永远性。再次,水无色无味,具有纯净、透明性,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抒写美景。最后,水具有流动感的属性。
在这里,我们要谈的是水意象在李白送别诗的广泛运用。他的送别诗大约有一百六十首左右,几乎大部分都用“水”这一词来抒发感情,致使其将感情的波动固定化和平板化,从而形成一种抒情模式。水意象在他的送别诗的开首、中间、结尾都有出现,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其在诗中的抒情作用也不同。
(一)水意象出现在开头的送别诗。这些诗大都如乐府一样有着起兴的作用,虽然看似在写景。著名的《送友人》中的开首两句“青山横水郭,白水绕东城”,《江夏别宋之悌》中的开首两句“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送陆判官往琵琶峡》),“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这些诗句出现在诗文开头,读起来具有流水的动感,使人浮想联翩。尤其这一句“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起兴作用非常明显。古代的时候,离别往往限制在一定的场所,固定于送别诗中。汉武帝的“灞陵”便是其中之一。它在长安东南,灞水之滨,有一条横跨灞水的灞桥,周围一带柳树又特别多,更自然而然地成为送别自长安启程向东的远行人的场所。此时,李白站在灞陵亭里送别友人,看见浩浩流去的灞水,勾起了他的离别之情。在这样的诗句里,灞水的一去不返,暗示着离别之意的表象,和整首诗的基调暗合。
(二)水意象出现在中间的送别诗。在我看来这些诗,纯粹是一种写景,重在突出水的纯净透明。这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占有很少一部分。如《鲁郡东门送杜二甫》中的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诗的颔联是“何时石门路,重在金樽开?”,是李白发出的感喟,诗人颈联中断了抒情,荡开一笔去写景。这不但形成了章法的变化,而且展开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用“落”字,是因为秋季水势不大,河水显得很沉静,缓缓向前流动,这是近景。往远处看,则见太阳正从东海上升起,徂徕山的峰峦,在朝日的照射下闪烁发亮。远近景色,开阔明丽,人的心情也显得豁朗起来,从而给送别染上壮美的色彩。在这里写了水的清晰,都能映出山的倒影。可见水这一语词出现在中间,大都是写景,为末尾抒情作铺垫。
(三)水意象出现在结尾的送别诗。李白在其送别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属这一类型。这类送别诗占有其中绝大部分。如“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錞》),“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此类诗的抒情基调大都是以长江流水象征遥远别离。这类诗的结构大致是这样的:先叙事或写景,再以水意象作结束进行抒情,这极其符合唐诗的结构布置。既达到了形式上的美,又达到了感情上的升华。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抒情模式,这一模式,无非是以水的悠悠不尽来抒发难以割舍的离愁和别意。下面对这类诗加以详细论述。
李白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绝句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紧接着借远望的景色来抒情。正如王夫之的说法“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一叶扁舟,远远而去的帆影,很快便溶化在碧蓝的天空,眼前所余下的,只有这不尽滚滚的长江,不知疲倦地,一直流向遥远的天边。不待说这中间所显示的友情十分深挚,流水越是滚滚长流,越能代表诗人此时离愁的绵绵无尽。再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句反问很巧妙,既不说别意象东流水一样长,也不干脆说别意比东流水还长,而说谁短长,迷迷茫茫地,这别意就显得特别深远,比起三四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畅”,诗末这两句的调子显得婉曲缠绵,恋恋不舍的意思也就更浓了。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以水喻情特别明显,诗人把水流的长与别意作比,显然是抓住了水流的无限与别意的悠长的这种特征,也就是找到了二者的共同感,来加以抒发。诸如此类的诗还很多,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面,就水的流动感产生的三种相应功能作以分析。这在前文也提到过,离别诗的意象动态构成离别诗的功能要素:第一,同离别对方之间实际上正隔离——空间隔离感。第二,为再会之日遥之无期而忧虑的时间距离感。第三,因离别之后交往之情断绝而引起的心理距离感。李白的水意象正好构成他的离别诗的功能要素:空间隔离感,时间距离感,心理距离感。
第一,空间距离感。以《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水的绵绵无尽产生了相应的功能感。诗人用具体的水流之绵绵无尽来表现抽象的离愁别意,这样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了,同时也使空间更加辽阔。当白帆正在天际消失的时候,友人好象驶向了一个令人极其神往的境界,自然景象的阔大,与诗人宽阔的襟怀成正比。
第二,时间距离感。这是以水的一去不返来为再会之日遥遥无期而忧虑。如《灞陵行送别》〉中“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水源源不断流向远方,产生了时间上的遥远感,那就是如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再如李白在《将进酒》所吟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诗人的忧虑渗透在浩浩的灞水中去了。
第三,心理距离感。这种功能感是在以上两种功能感基础上而产生的。由于时空阻隔而产生的往复心情便相互交错,使心理情感幅度大为增大。
从以上三种功能,可以看出水意象为离别诗提供了基本功能条件——距离感。正是因为时空阻隔而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感,由此产生了离别怀人之情。李白正是借助水的动态意象,巧妙运用其产生的时空距离感,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诗句形象化、动感化了,产生了情景相生的感觉。
另外,为什么李白喜用水意象呢?
首先,水的这些属性正适于送别诗这一题材,即所谓题材论方面的适应性问题。也就是水意象用在送别诗中,象征悠悠不断的别情和离别的永久性。
其次,也有一种题材的承接性问题。《诗经》中就有大量运用水意象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兮”(《伐檀》),六朝诗人谢眺也曾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李白就是以前代流水诗为借鉴,再加上自己的创新,经常用在送别诗中,就形成了一种抒情模式。如“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錞》),“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等等主要作品,这种表现是极其多的。
再次,与李白个人的性格有关。李白喜游山玩水,少年时便是个游侠儿。水的某些潜在的东西正好与他的浪漫主义气质相一致。水的汪洋恣肆与他的狂放不羁相一致,水的灵动与他的潇洒飘逸相一致。这些内在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促发他用水进行抒情。可以这样说,主体的因素往往对作品所用的材料起决定作用。
总而言之,从《诗经》中大量以水作比兴的诗句,到《史记》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再到六朝诗人对水的共鸣感,最后李白把它发扬光大,使它成为一种送别模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进。
(王粉利,陕西省宝鸡市电子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