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揖的好处》(节选)及赏析

2006-06-02李关怀

初中生学习·高 2006年3期
关键词:礼节大人物小人物

李关怀

就说握手吧,这种西方礼节已在中国全面普及,但我看来看去,想来想去,觉得它实在比不上我们传统的作揖。

一是卫生。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也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二是省时。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手,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亲切。

三是优美。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太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差距太大,握手时便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严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于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

四是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着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怱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样多发性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家,已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机。这样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对于某些人来说,作揖还有一个最后的好处,就是在进见大人物时比较能派上用场。握手大体上是一种平等之礼,不管双方孰尊孰卑。也不管双方内心中或傲或谦,至少在表面上,就握手这一行为本身来看,双方是平等的,都得伸手,以示相互的尊重。按通行的规矩,大人物还得先向小人物伸手,预付真实或虚假的诚恳,现代文明风范就是如此温暖着我们。问题是,常有些权势者没有这种教养,端着架子,拉着腔调,根本不屑于与小人物握手。碰到这种人,你怎么办呢?你总不能死皮赖脸抢上前去把他或她的手抢过来握一通吧?你总不能没有任何表示就冷冷清清地见面或告辞吧?你想分到一间小小的住房,或者你想晋升科长,你想把儿子塞进学校重点班,你想套购和倒卖国家计划物资,这些活动怎么礼貌而顺利地进行?在这种时候,你很可能会想起作揖,甚至会情不自禁地作揖。作揖适用于不平等的交际。作揖可以有回礼,可以没有回礼,还可以没有回礼但得到一句“免礼啦”之类的随意安抚,因此它可以成为阿谀者、巴结者、攀附者、奉承者、邀宠者的单向礼貌。有些人把难度较大的公关,说成是“到处作揖”,就是这个道理。

显然,作揖的最后这一条好处,是奴隶的好处。(韩少功)

赏析:

作者以调侃的语言写作揖的好处,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还真是说得非常“在理”呢!这篇杂文为什么写得这样好?换句话说,为什么调侃得这样“在理”呢?细读全文,有以下构思之妙。

情境的设置独特巧妙。我们知道,“作揖”这一国粹性礼节在中国已经废弃半个多世纪了,优胜劣汰,优盛劣衰,代之以握手之礼,文明而高雅,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所接受而且躬行,可见“握手”之礼比“作揖”之礼优越。而作者故意来个老调重弹,“故技重演”,并且振振有词,令人不得不服。究其底里,在于作者善于假设特定的情境——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方能显示出作揖的优越性来:一是设定为传染病盛行的特定时期(好在此时还没有“非典”),二是设定为一人应对几十人的场合,三是设定为高矮悬殊极大的情景,四是设定为一方出手而被另一方疏忽的尴尬场面。经过这些特殊的“设定”,自然就显示出“作揖”的优越性来。

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前面说的四大“好处”都是通过对比而加以说明的:握手传染病菌,作揖没有身体接触;作揖比握手省时;作揖比握手姿态优美;作揖比握手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这四大对比性的说理,更显出滑稽的艺术效果来。

运用衬托卒章显志。作者说作揖的最后一大好处时,一改前面对比说理的方法,改用反衬手法:小人物向大人物作揖,大人物不理不睬;小人物求大人物办事,“会情不自禁地作揖”,一句话,“作揖适用于不平等的交际。作揖可以有回礼,可以没有回礼”,“因此它可以成为阿谀者、巴结者、攀附者、奉承者、邀宠者的单向礼貌。有些人把难度较大的公关,说成是‘到处作揖,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小人物求大人物办事不得不瞌头作揖,“作揖”这礼节会死灰复燃,不正是社会的一大弊端么?读者此时方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妙文。

语言风趣幽默,令人会心一笑。反话正说,一本正经,诙谐之言,令人解颐。“一拱手,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亲切”,夸张式的渲染,入情入理;看作揖者“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于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漫画式的特写,活灵活现;“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着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讽刺式的调侃,令人哭笑不得!

这篇妙文,诙谐的话儿严肃地说,沉重的话题轻松地说,反面的论题正面地说,讽刺的话语褒扬地说,真是不可多得的杂文精品!

猜你喜欢

礼节大人物小人物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大人物也曾是猫奴
A well-respec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如何搞定大人物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探病礼节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