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翻译技法
2006-05-30郑民主
近年来,虽然中考内容在不断改革,然而古诗文的翻译仍是考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翻译古诗文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指导学生翻译古诗文技法上多下点功夫。
一、原文保留法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名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说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将原句保留,直接从原文中拿下来。如《湖心亭赏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的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中注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和“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对这种词语 ,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份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以后的句子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份,都可以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记》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表述的习惯,理清语序,正确处理好特殊句式中的语序关系,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也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瞄准这类重点词,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八、“互文”理解法
在古诗文中,常常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内涵。
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能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理解,就会避免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而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句,只能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否则,就无法理解。
九、繁句间缩法
古诗文中有些语句较繁琐,翻译时可以用简笔译出。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译成“到各地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必翻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因为木兰不是到一处集市买一样东西。
(郑民主安徽宿州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芦岭矿中学)